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得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文章虽另有所贬,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倒是把旧时的写作教学方式概括出来了。旧时文人不能写文…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二心集》中《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文章虽另有所贬,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倒是把旧时的写作教学方式概括出来了。而时下,…  相似文献   

3.
谈到作文,鲁迅先生曾经有两段至理名言。其一:“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其二:“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类,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了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这里,鲁迅先生已指明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多读多练”。如果说多读是作文的基础,那末多写就是培养熟练技巧的重要方式.只  相似文献   

4.
对于语言产生的误解,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他认为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本文正是抱着这种态度,用切实体会,为孟子"何必日利"正名.  相似文献   

5.
李爱丽 《教师》2013,(31):51-52
一、让课外短文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写作基本功训练的开始.如何积累?当然得从课外阅读开始.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或可作为注脚: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这段文字,透露出了写作的秘诀所在,就是读与做.要做,还得先读,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赏析,从高考的要求来看,主要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以及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探索以下几种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古典诗词,要在对诗句文辞准确解读的基础上,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为我们在解读、赏析诗歌的时候,不能拘于表面意思去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而应整体把握作品的基调和主旨,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心志.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一个经验交流会,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面上。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片刻。“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不教’?”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3,(18):62
(2013年2月~2013年3月)1.毕淑敏教我写作文(栏目:"作文")多读是一方面,勤练也要跟上。其实二者本是紧密相连的。毕淑敏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她告诫同学们,读书和练笔贵在坚持,只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写作,鲁迅先生曾经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言辞:“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做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鲁迅先生并不是主张作文教学要靠语法和章法的指导,而是批判教师在学生作文中不注意引导,或不会引导,听凭学生自己去瞎摸乱闯。毋庸讳言,时至今日,恐怕我们许多学生仍然摸索在那条黑漆漆的“暗胡同”之中。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学生写作过程缺乏必要的指导,这…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  相似文献   

12.
众里寻他千百度-高考写作中的三个怎么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莹 《新课程研究》2009,(10):133-134
作文水平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高考作文一直备受关注。鲁迅曾经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这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鲁迅在“怎样写”的问题上强调了多读和领悟。虽然一般来说作文没有规律可寻,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努力地寻找,也总结了一些写作技巧,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谈到文章的作法时,主张要“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不过就初学写作者而言,“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怎样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要想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就要看“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因为“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他认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只是“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下水作文的价值分析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他曾多次阐述指导作文"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生不会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  相似文献   

15.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谈到,一次他在北京与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先生一同开会,休息时他请叶至善先生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孩子作文的.叶先生说:"不教的."接着介绍了叶老的做法.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讲写作技巧之类的东西,只要求孩子每天读些书,读什么自己决定,但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他还要求孩子每天写一点东西,写什么也不加限制,纳凉时让孩子把每天写的东西读给他听.他不说写得好或写得不好,只说懂了或不懂,不懂的地方得认真修改,直到听得懂为止.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12月1日的一封通信中说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 ,‘听’、‘说’、‘读’、‘写’宜并重 ,诵习课文 ,练习作文 ,以为读写之事 ,而苟忽于听说 ,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从叶老的话里不难领会这样的道理 :“读”“写”不能““脱钩” ,不可“苟忽于‘听说’” ,“听”、“说”、“读”的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份内之事。我在教学中 ,坚持“听”、“说”、“读”同“写”并重 ,注意克服单一练写的倾向。首先是“听”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  相似文献   

17.
所谓‘私房作文’,是指班级例行作文之外学生自发写的作文。说起‘私房作文’,是由一个学生引起的。一天,一个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拿着一篇作文稿找我修改,他腼腆地说:‘老师,请你给改改。’我一读,觉得大大超过他平时作文。‘你写的?’他说:‘我作文水平老提不高,总觉得课堂上那点时间不够用,作文题也不对味,我背地拿劲写一篇,写我喜欢写的,瞧瞧可行。’我深受启发,立即把这篇作文当班宣读,借机鼓励学生写‘私房作文’。同学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后来真写出不少高质量的作文。  相似文献   

18.
杜诗管窥     
一、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集注》引师曰:“贺知章吴人,善乘船。荆楚吴越之人,习玩于水。皆能精于操舟,亦若西北之人,迫近羌胡,皆善骑射,势使然也。知章乘船,安若骑马,故曰‘骑马似乘船’,此倒用文。……井者,目井也。醉人目中皆生花,故曰‘眼花落井‘。‘水底眠’者,谓醉卧船中,任其泛泛所之,岂非‘水底眠’乎?说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盖谓此也。”按:两句均写知章之醉态。正由醉态,其与常态不同。师解首句为常态,则其与醉  相似文献   

19.
徐静 《基础教育论坛》2013,(Z1):124-126
<正>下课后刚回到办公室,就听六班的张老师哭笑不得地说:"昨天布置的作文小阳一个字也没写,问他原因,他说‘不会写",同桌小丽也说‘小阳从来不写作文,他根本不会’。听完小丽的话,小阳竟毫不在意地说:‘他们都说我不会写,时间长了,我也认为自己不会写,就写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20.
术上仕元工认对目c揭开了“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纪念’写作‘记念’的谜底。”他说:“原来,日本人使用汉字写的广nidn,一律都作‘记念’。如所周知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显然他受日本文化影响比较深,以致中国通用的汉语词汇,其写法都往往与传统写法不同。这‘记念’就是一例。”他呼吁有关部门予以改正,以免“产生负面作用”①。我对宋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维护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责任心深感赞佩,但对他得出的结论却不能同意.理由有其一,如果鲁迅先生真的是受日本文化影响较深的缘故而将“纪念”写作“记念”,那么为什么在写作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