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渴望被父母重视,更渴望被教师认同和欣赏。因此,中学教师应该尊重不同学生中存在的差异,寻找一个有效的视角,从一般中发现学生不同寻常的潜质和教育价值,同时也应保持情感的理性,把握好欣赏的有效边际,不能听任欣赏无边界漫游,从而培育和强化学生良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郑梅蓉  洪榕波 《考试周刊》2012,(54):191-191
有位特级教师曾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那么你的教育就失败了。”高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渴望平等。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不愿别人(包括父母和老师)对自己指手画脚。所以高中班主任教育学生时更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无痕教育”往往比那些有声的教育效果更好.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有“三心”:敏锐的心、爱心、诚心。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家揭示出人性的一个本质现象,即人人渴望得到认可、欣赏和赞美。外国谚语云:你渴望他人成功吗?那么你就赞美他。作为中学教师,更应学会赞美,因为中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更强,也更脆弱。对中学生进行赞美,能使他们学习兴趣倍增,自信心更足,更能融洽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此“链接”中,人的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审美人格是指教师的人格内涵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情趣和美感意识 ,是教师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评判能力。教师的审美人格是教师能否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 ,人有审美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讲 ,人需要美正如人的生长发育需要钙一样 ,美使人变得更健康。人们还发现 ,任何一个健康孩子的心中都存在着对美的事物的渴望。抓住孩子们的这一特点 ,对他们实施审美教育 ,不仅可使往日的“苦学”变为“乐学” ,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形成 ,使他们受益终生。生物…  相似文献   

5.
语文意识敏锐的学生,通过读和思,他能感悟文章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运用语言的妙处,欣赏文章的章法结构,即使是默读,也会“听”到声音,“看”到形象,“触”及情感。一字之妙,他会击节叹赏;精彩语句,他会品味再三。这样的学生如果加以必要的考试训练,成绩怎能不好?以往我们研究教师怎样教语文,实际上还是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学习地位,并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法的指导也很欠缺,学生就不可能真正自主地学习,语文意识很淡薄,没有达到“自觉关注”的程度。所以,现在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完成从研究教师怎样教语文到…  相似文献   

6.
赏识教育的首创者和推广者周弘老师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诚然,如果一个人一直被质疑和被否定,那么他很容易自暴自弃;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被尊重和被肯定,那么他也会不自觉地欣赏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在本文中,笔者针对赏识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展开研究与实践,希望以赞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鼓励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与认可中强化学习、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为主,学生则坐在位置上安静地听,单纯性倾听的欣赏方式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欣赏热情逐渐减退、乃至丧失……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  相似文献   

8.
作为教师,我们渴望成长;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我们渴望以更有效的方式促进教师发展。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能抵达灵魂(观念和假设)的行为改良往往不能持久,旧有的不合理行为常常会“卷土重来”;流于空泛的观念更新,教师一般难以把握和接受,理论灌输的结果是实践现实的“涛声依旧”;老师们更愿意“摸着石头过河”,教师更容易从实践效果的角度,来审视和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行为。因此,要有效地成长和发展,就需要从教学效果入手,既关注教学行为,又抵达教育观念,促进教学实践的“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9.
袁喆 《家庭教育指导》2003,(1):26-26,25
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被要求负起一个很大的责任,那就是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渴望和兴趣。孩子是需要鼓励的,我们应充分利用“标签效应”经常无要求地赞扬孩子,使他具有自尊,变得自信,并提供一切机会,挖掘、开发他的潜能。对待孩子的缺点和困难,我们不应过分敏感,  相似文献   

10.
刘莉 《教育论坛》2007,(5):6-7,5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在《给中国父母的一封公开信》中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是的,我们应当学会对学生赏识。同时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赏识应从关注开始。关注是反映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人或事充满关心与期待,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教育的目的。关注的不同,表明对学生的具体期待也不同,而这往往会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