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炊烟     
人间最缠绵的乡情 生长在故乡 有着袅袅上升的藤 和火热的根  相似文献   

2.
远去的辉煌     
自从读书愈来愈成为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必需以来,岁末年首,出版圈、读书界便开始企图对年度阅读进行分析预测。然而“阅读中国”这个命题委实庞大,任何关于它的评论便往往难免顾此失彼。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具体说来其“阅读指数”一般呈现出的形态是线性变化,于是便也可从上年的出版业表现及运作节奏、读者喜好等因素中,摸索并推导出一个并不十分准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远去的村庄     
童年的村庄,苦涩而沉重. 同千千万万个农家孩子一样,自从出生那天起便打上了"农民"二字的烙印,意味着今后一生的命运与黄土相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父辈们的劳动,在贫瘠的土地上刨食度日,养家糊口,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4.
梦想远去     
那是青岛一十夏日的夜晚,繁星闪烁、凉风习习,空气湿润而又清新。中学时代的我正与几十要好的同学无忧无虑地在一起漫无边际地神聊。这时,一位男子从我们前面走过,一位同学指着他的背影对我们说:“那个人是我们家的邻居,在青岛日报社里当编辑。”  相似文献   

5.
远去的父亲     
朱盛中 《新闻天地》2004,(11):55-57
真的不明白,2004年10月6日,对于我来说,是怎样一个沉重的日子啊!傍晚的7点钟,我还没来得及吃晚饭,手机里一个声音说,我的父亲不行了。7点半钟的样子,手机里那个声音又说,我的父亲掉气了。如果手机里那个声音不是我的亲弟弟,我立即就会骂他一句:“你他妈的父亲掉气了呢!”  相似文献   

6.
7.
胡剑 《四川档案》2010,(4):20-22
民国时期,一种叫童子军的学生组织曾风靡中华大地。 童子军于民初传入中国。1912年2月25日,早年曾留学美国,专门考察过美国童子军教育事业豹湖北武昌人严家麟参考英美童子军的教育形式,组织60个16岁以下的男孩,在武昌文华书院图书馆举行宣誓,成立了“中国童子军”第一支从。  相似文献   

8.
远去的鲁迅     
刘仰 《档案天地》2009,(9):59-60
鲁迅以及他身处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远了。近日.一件悄悄发生的事情.又再次拉开了现代人与鲁迅的距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减少了。据说《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再列入课文,只有《拿来主义》、《祝福》、《纪念刘和珍君》三篇被保留。  相似文献   

9.
谨以此文纪念人类历史上不朽的英雄史诗——长征1935年10月的湘西,霜风扑面,万山红遍。接到北上命令的红二、六军团正在准备杀出重围,去追赶遵义会议之后大踏步前进的红一方面军。偏偏在这时,十月怀胎的母亲蹇先任却迟迟没有生产的迹象。被父亲贺龙安排在故乡桑植县南岔村冯家湾待产的母亲心急火燎,每天早晨醒来  相似文献   

10.
春节寻根问祖的背后,是民间对自我身份的追索、是对宗族亲友的探寻、是对教化传统的绵延、是社会重构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在全世界,民谣一直是流行音乐中一个重要的根。如果中国现在还有民谣的话,它们在唱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查阅旅蒙商档案,仿佛翻开了中国北方一支商业劲旅尘封的历史,置身远去的鲜活记忆.旅蒙商是清代至民国年间活动在蒙古草原的关内商人.他们有的是汉族商人,有的是回族等少数民族商人.清之前,他们被称为“边商”.  相似文献   

13.
远去的炊酒     
杨永平 《湖北档案》2008,(11):31-31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曾几时,我这一曲《又见炊烟升起》把多少人的情感带回故乡炊烟的馨香中。那时,  相似文献   

14.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俄]费·克·阿尔谢尼耶夫著,沈曼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费·克·阿尔谢尼耶夫最后写道:“永别了,德尔苏!”读完这句话,有一股说不清的滋味。我知道,我终于走出了森林,告别了德尔苏,但心留下了,像美丽的喜鹊,在林间自由自在地飞行。《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是个陌生的书名,我听说这本书是几年前的秋天,在朋友的书房。他向  相似文献   

15.
正是午饭时分,我们来到太行山深处浊漳河畔的山西省平顺县北耽车乡北耽车村。奇怪的是,村里只闻饭菜香味飘,却不见袅袅炊烟浮。在一个农户家,一位50出头的老大娘,笑眯眯地把我带进厨房,只见里面一溜摆着电饭煲、电炒锅、电烤箱等炊具。老大娘揭开电饭煲,一股饭香气扑鼻而来。同来的一位同志打趣地说:“现在新媳妇做饭,再也不愁烟熏火燎。”  相似文献   

16.
10月,中国京剧院迎来它成立50周年的庆典。梅葆玖、孟广禄、杨燕毅、于魁智等京剧界名流齐聚剧院,自10月28日起连续25天25场演出名家名段,他们把剧院的生日庆典操办成一场豪华的京剧盛宴。恰在近日,一部长达26集、回顾200多年来京剧历史变迁的纪录片《粉墨春秋》已完成制作,导演蒋樾和段锦川在这部历时一年半完成的纪录片中,前后走访十多个城市,采访了近130位京剧的亲历者或见证人,拍摄素材9000多分钟。  相似文献   

17.
记得在我小时候,只要听说谁家要唱小曲子,我就饭也顾不上吃,急急忙忙地跑去约上小伙伴,去听大人们唱民间小曲。虽然因年龄的关系,我对曲子的内容不太清楚,但听得多了,对曲名还是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8.
记得小时候的一天晚上,邻居结婚办喜事,新娘、新郎拜堂进洞房后,十个八个少女,穿着漂亮的红衣服,手里拿着小酒盅、小瓷盘,随着欢快悠扬的八音声,用木筷敲打。两手的酒盅叮叮当当地相互敲打,像是打快板一样,有节奏地重复着。在有节奏的撞击声中跳舞,舞姿优美,气氛热烈欢畅,围观的民众看得非常入迷。这就是民间的盅盘舞,海南民间叫打盅盘。当天晚上,母亲对我说,等你长大结婚时,也请打盅盘的戏班来做热闹。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名为“这就是民国”的文化沙龙活动中,电影导演贾樟柯讲述了想象中的民国,而这个想象源自于他生活的汾阳县城。  相似文献   

20.
如今,人们可以有更多渠道获得及时、多元的新闻资讯;有更多途径看到与世界同步的电影和剧集。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电视界面临着管理部门众多限制性政策;而电视台本身的播放模式决定观众必须每天按时守候且定量接收。与此同时,专业视频网站也开始进攻,他们从电视台挖走核心创作团队,制作原创节目;斥巨资购买正版海外节目版权并天生能以更自由的播放方式与受众点对点播出。于是,电脑屏、手机屏和户外LED屏开始争夺原本属于电视的观众,他们也不再甘于做被动接受者,而是转变为新媒体受众,或成为电视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