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描写了湘西美丽的山水景观,在这样的山水景色之中,却演绎着翠翠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而述之:翠翠的成长历程是孤独的,情感的成长却被人为地安排着,内心世界终不为人知,地域的风土人情也无法使她放开的去爱。总之,翠翠的悲剧终没逃离宿命的安排。  相似文献   

2.
对于沈从文的《边城》 ,自其发表以来 ,已有很多研究文章问世 ,正的反的各有说法。近来细读《边城》数遍 ,总觉还有一些要说的话 ,那就是《边城》寄托了沈从文的人生理想 ,他把湘西那个叫茶峒的地方演绎成了他的人生天堂。所谓 :地域的边城 ,精神的中心。《边城》写于 1933年 ,对于这个年份 ,稍微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 ,当时中国正处在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之中 ,正所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 ,这是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处境。沈从文此时正在北京 (北平 )求学 ,他面对的现实与他心目中的“茶峒”有着巨大的反差。而对沈从文来说 ,他是非…  相似文献   

3.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在作者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教化着善良敦厚的人们。  相似文献   

4.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的理想中的人生,是他用《边城》演绎和诠释的人生态式。这种人生的构想基于他故乡真实的生活,同时渗透着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亦真亦幻,以清丽的文笔和优雅的意韵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生活画卷,令人对那种寓言式的返朴归真的生活与人生充满无限的向往。小说《边城》的人生形式首先表现为“真”,人格的“真”。这种人格的真来源于自然之“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故乡的缩影,又是他心中构想的优美的生活生态。他对恬美纯净的自然有…  相似文献   

5.
寻找边城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个美丽的地方,一幢幢别致的吊脚楼,一条缎带般的清水河,装点了小说中那古老的南方小镇。今天,我们来到湘西花垣县茶洞镇,寻找当年边城的影子。沿河是一排饱经沧桑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地“站”在那里,石砖砌的墙壁,古木铺的地面,青瓦盖的屋顶,以及用圆柱撑起来的房子,无一不散发着边城的气息。那条翠翠摆渡的清水河,安静地流淌着,河边还散落着几个洗衣的女人。这些百年不变的风景构成沈从文笔下的那幅画。然而在我看来她却不是真正的边城,真正的边城还需要翠翠的身影。小镇上的翠翠很好找,每个年轻的女子看起来都跟翠翠一样…  相似文献   

6.
《边城》有着非常浓厚的田园牧歌情调,但同时又对现实给予了或隐或显的关注。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即折射出《边城》并非是一方远离尘俗的净土,在田园梦幻的背后同样浸润着血与泪。《边城》亦真亦幻如同画卷般优美的自然景象也难以彻底隔离开生离死别的人生惨痛,在牧歌情调的掩映下也在上演着爱情的离歌。  相似文献   

7.
孤独人生     
边城这个温柔而又美丽的小城哺育了翠翠,翠翠心里也装着边城,一个小小的孤独的城。翠翠的小城里灵秀,多情的山水酝酿着翠翠的孤独,蓦地发现孤独一直都在,一直都充溢着翠翠的小城,于是乎发现: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相似文献   

8.
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经典的对白构成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要说《边城》中最能够触动人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部分,还是要属《边城》中每一个鲜活的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人物美。无论是重义轻利的淳朴美,还是祖孙互守的人性美,坚守爱情的痴情美都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灵魂。本文以《边城》中若干人物的刻画出发,发掘其中表现出的人物美,以期对《边城》有更为深刻形象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这样认为: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又读<边城>》)。但这种悲剧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边城》隐伏的悲剧感是作者对渐已消逝的农业文明的痛惜,是对农业文明孕育出的“优  相似文献   

10.
湘西世界在过去一直保持着一股单纯清新的气息,作者沈从文在他的佳作《边城》里想把一幅风俗、人性皆美的画面展现给我们。然而,现实中的边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力图挽留这美好的边城,可是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幅美好风俗、人性走向崩溃的现实画面。  相似文献   

1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不仅表现了令人神往的人性美、爱情美和风情美,其中也隐藏着令人叹惋的悲哀。通过分析《边城》美丽与悲哀的双重意蕴,揭开其永恒艺术魅力的面纱。  相似文献   

12.
作家的眼睛     
周三上午的课煞是轻松,花了两堂课欣赏电影《边城》,剩下的时间便过得很快。中午时分,与两个朋友坐在食堂某角落吃饭。她们俩谈得乐呵呵的,我却在一旁慢慢吃着,若有所思。“你还在想《边城》啊?”“嗯。”我心不在焉答应着。“比这感人的爱情故事多着呢,《边城》有什么好感慨的啊?”“不是,我  相似文献   

13.
《边城》作为沈从文抒情小说的经典,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流溢着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湘西风情画卷,这里不仅有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以及闪耀着人性美光辉的边城人民。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静 《考试周刊》2009,(30):16-16
在沈从文的文学艺术世界里,水富有独特的艺术蕴藉。《边城》里的水,烘托着人物的心理活动,暗示着人事的悲剧结果.也联结紧凑着小说的结构。边城乃至于湘西的水,哺育了湘西人的生命.长养了他们的知识、智慧和爱心。对那些湘西山水世界里的人.沈从文倾注了无尽的感动和欣赏。以水来知人。以人来知愁,更以愁来知人,或许这是走近《边城》,走近湘西人。走近沈从文的一条小径。  相似文献   

16.
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边城》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湘西世界的美丽画卷,尽情地歌咏了边城人的"人性之美"。然而,在这片至善至美的土地上却隐隐约约笼罩上一层凄凉的薄雾,显现出莫名的忧郁。本文试图以文化心理的视角对《边城》表现出来的理想的美丽和悲剧的忧郁双重意蕴进行阐释,借此对沈从文创作背后的内心世界有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7.
当我翻开《边城》,就觉得书中那古城的景象在眼前呈现。去年暑假,在得到爸爸的同意之后,终于能带上一本《边城》,去完成那个美丽动人的约定。古城犹如《边城》中写的那样,青山绿水,那大而宽的石板早已被时光打磨得闪着湿润的光,那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个个闪着像翠翠一样灵动纯净的眼睛,打量着我们这些游人。有的用那嫩白的脚丫子拍打着水面,有的则跃入水中,扬起的水花搅醒了正在歇息的鱼鹰。我不由得想:翠翠是否也像这样光着脚丫,奔跑在青石板  相似文献   

18.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不仅表现出令人神往的人性与人情美,其中也隐伏着深深的悲哀,蕴含了令人叹惋的悲剧感。本文通过分析《边城》美丽与悲哀的双重意蕴,由此揭开其永恒艺术魅力的内在缘由。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以情感人的小说.老船夫与其外孙女翠翠间的挚爱亲情,令人感动不已.小说中所反映的天保、傩送之间的兄弟情也令人难忘.作家所描述的边城人民人际交往上的许多平凡事,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芒,散发着乡情的浓香.《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纯美的爱情及其悲剧结局令人心生怜悯,具有一种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20.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个美丽的世外桃源,集中体现“边城”世界的人性美。尽管结局不免有些伤感,可是其中的爱却始终贯穿始末。“梦”继续飞,载着沈先生的憧憬与希望,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入每一个本善的人儿心中,让希望之花为之绽放,七里香。梦里,花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