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苏轼酒量不大,但他常常饮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轼饮酒,是为解闷而饮,为适性而饮,为创作而饮,为治病而饮,为应酬而饮。  相似文献   

2.
论苏赋     
文章分四个部分:首辨伪,认为《苏轼文集》所收苏赋27篇,有两篇非苏轼作品;次编年,考订了前人编年有待商榷之賦;次分体,认为苏賦诸体皆备,他以文赋闻名于賦史, 但他的多数赋仍是骈赋和律赋;最后是苏赋分类,认为苏赋题材十分丰富,含议政、纪游、吊古、咏物,苏轼不善饮酒,而咏酒赋特多。  相似文献   

3.
苏轼爱酒入骨,有着明确的"内全于天,外寓于酒"的饮酒观,也奉行着与之相适应的理智儒雅的饮酒之道。酒对苏轼的艺术创作起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酒名,凝结了中国的文化创造,作为北宋饮酒名人,苏轼笔下有众多饶有趣味的酒名。本文通过全面梳理苏轼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酒名,以期对宋代酿酒业本身、宋代乃至中国酒文化有所了解,特别是由此彰显苏轼的酒观念和饮酒背景,从而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位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巨匠。  相似文献   

5.
内蕴丰厚、历史悠久的中华酒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从《诗经》始就有许多有关饮酒的诗篇,随后一直源远流长。可见,酒与诗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这里开始,历代文人雅士大都与酒保持着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从以酒传情,以诗赠友;以酒助诗,诗美酒名;寄酒为迹,以酒浇愁所产生的诗歌都体现出文人雅士对生活、人生的独特追求。《苏轼诗集》中收苏诗两千余首,据笔者粗略统计,其中仅诗题或诗中出现“酒”字的便有四百五十余首,这还不包括出现了如醉、饮、酌、醒、酿、等这些与酒相关的诗。本文将以苏轼饮酒诗为探析的目标,分析苏轼这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有名才子,是如何通过饮酒诗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与仕途之间的矛盾,以及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智慧。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饶有意味又内蕴丰富的课题。酒之于古代文人,一个普遍的、重要的作用就是浇愁、销愁,化解胸中块垒;与此同时,酒也激发了他们的豪情、豪性;由于特殊的时代社会原因,历史上饮酒最甚的是魏晋文人与元代文人;而最得酒中真趣的是陶渊明和苏轼。另外,酒之醉境与艺术创造和虚静状态有某种相通或相似之处,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谷物酒的起源,可能起因于谷物的保管不善而发芽变质,存放一段时间后自然酒化,这便是谷芽酒,新的滋味启发了人们新的欲望,于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酿酒活动便开始了。酒酿成后,水就有了玄酒之名,古代祭仪上出现玄酒,表现了对无酒时代以水作饮料的一种追忆。酒可提神助兴,纵饮亦能使家亡国破,殷纣以酒为池,为长夜之饮,导致臣民怨恨,商代也因酒而灭亡。古人饮酒有一套规范的礼仪,在不同场合,有不同酒礼。饮酒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进饮的规范,这是指导饮酒活动的规矩。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一般喝酒度很高的酒;日本人一般喝酒度很低的酒。中国人一般只在喜怒哀乐之极时饮酒,而且控制自己的酒量;而日本人可以说经常喝酒,特别是公司里的职员,下了班去酒馆喝酒时往往喝得  相似文献   

9.
苏轼曾自称“使我有名全是酒”(《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据不完全统计,在被陈延焯称为“此老平生第一绝”的词中,有一半以上篇什涉及酒或与之相关的文字,钟莱茵《苏东坡三部曲》(文汇出版社)甚至有“若要介绍东坡词中涉及酒的,那几乎要把东坡词全部介绍了”的说法,可以说酒构成了苏轼词的一大景观.苏轼众多的饮酒词,在笔者看来它既体现了苏轼对世俗文化(歌舞侑酒)的认同和对传统士大夫情怀(诗酒风流)的继承,更体现了他人生思索的深广性与独特性,酒使苏轼词表现出了其区别于其他词人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在他的诗集中频繁出现,其酒诗不仅表现了自身的各种情绪,还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探究其酒诗创作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传统诗酒风范的影响;二是由于其自身对酒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文人酒趣     
李涛 《教师博览》2008,(4):56-57
自古以来,文人与酒便结下了难解之缘,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拜倒在酒杯之下.留下诸多轶闻趣事。 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其善饮、豪饮而闻名于世。其酒量之大,举世无双,曾有“刘伶醉酒,千日不醒”的传说,可谓中国古代的“醉星”。他任情放纵。饮酒不节,已经到了病酒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与酒     
苏轼饮酒,与他儒、释、道等复杂的思想影响和坎坷的命运密切相关,他借酒来显示自己的人格力量、人生方式、艺术方式和生命哲学,研究中国的酒文学、酒文化均不能忽视苏轼.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酒     
苏轼饮酒,与他儒、释、道等复杂的思想影响和坎坷的命运密切相关,他借酒来显示自己的人格力量、人生方式、艺术方式和生命哲学,研究中国的酒文学、酒文化均不能忽视苏轼。  相似文献   

14.
从意象角度出发,探究陶、李二人饮酒诗中酒象的异样性,进一步分析两人于各自创作中形成了怎样的诗酒风格、审美情趣和美学理想。同时,对二人诗歌酒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说明。二者均豁达开朗,追求自由境界。陶诗酒象平淡冲和,李诗酒象隽永飘逸;陶饮酒诗具有现实性,李饮酒诗具有浪漫性。由此,认识两者在追求诗意人生时所持的不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载酒堂考     
今人或云 :黎子云曾让居与苏轼 ,苏轼遂将黎宅命名为载酒堂 ;或云 :张中曾在黎宅外为苏轼建成了载酒堂。从海南方志、《宋史》等史料以及苏轼所有在琼诗文均未言及让居一事 ,可以推断 :黎子云不曾让居与苏轼。关于张中建载酒堂一事 ,现在史料除民国《儋县志·苏轼传》有明确说明外 ,其他史料均未明确说明 ,这个观点其实源于对一句话的错误理解。结合苏轼在琼诗文并无一篇言及载酒堂之建成的事实 ,可以推断 :苏轼贬儋期间 ,载酒堂并未建成  相似文献   

16.
男女酒量比较常识提示饮酒的妇女作为一个群体喝下的酒没有男人那么多。妇女的躯体通常比男人小,因而限制了她们对酒精的耐力,这一事实是对差异最常做的一种解释。现在一项新的研究对这种观念表示出异议,提出,就体内液体含量来说,妇女消耗的酒精和男人几乎一样多。研...  相似文献   

17.
"数石"是汉代好酒量的标志,但当时的酒精含量不高,因此汉代饮酒者的酒量与今人相仿;酺最初是一种族群祭祀活动,在战国时期,演变为国家组织的宴饮庆祝活动,群聚宴饮是庆祝活动的主要项目,到了秦汉,并非所有的吉瑞之事都要行酺,酺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的举措,"酺"含义的变化反映了民间群聚宴饮的扩展。因聚众饮酒不仅耗费务农者的时间和钱物,还有可能引发人际纠纷,故有汉律禁止"无故群聚饮酒",但随着国家禁令出现了松弛,不得"无故饮酒"成为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无疑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 1071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公务清闲,他就经常游玩于山水之间。夏天,他常一个人赤足上山,向寺院和尚借把躺椅,搬到竹林里,脱下官服、小褂,赤膊在躺椅上睡大觉。苏东坡喜饮酒,然而酒量很小。和朋友们赌酒论英雄时,他就说:我不和你们比能喝多少杯,而是比能  相似文献   

19.
书法与酒     
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和古代的文人书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少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都是在酒的催化中完成的。中国古代许多书法家、诗人都好饮酒,最著名的有王羲之、张旭、李白、苏轼,他们以诗、书、文名世,同样也以酒名世。书法为酒添色现在,书法用于酒的包装,使之不仅拥有了优雅的形式,更使酒有了意境上的升华。恰当书体的使用,对酒的历史、风格、韵味甚至口感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精神意蕴相通,与苏轼、苏辙、晁补之和陶《饮酒》诗在思想感情上也有相同之处,然张耒之诗对饮酒之乐的表达远比渊明《饮酒》及苏轼、苏辙、晁补之之作强烈而张狂。在张耒身上,饮酒之乐在求“真”去“伪”,饮酒之道在得“自然之性”,饮酒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