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的秦相国,曾在秦国主政13年,功绩显赫,位及人臣、权倾一时。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却以饮■自尽而告终,诚可谓悠悠人生,生死难料。那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吕不韦为何要选择自尽的方式奔赴黄泉?一者亲政后的秦始皇为"亲政",必然要对他步步紧逼,置之死地而后快;再者吕不韦自身所具有的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与他对权力及富裕物质生活的热爱的对立心理情结更是将其置之死地的天然杀手。我们可以说吕不韦正是在这一天然杀手的护送下命赴黄泉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吕不韦的自杀心理作一透视。一、忠君思想吕不韦生活在战国末…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秦始皇生父问题,各抒己见,而王立群先生认为秦始皇生父不是吕不韦而是异人。但作者经过分析研究吕不韦的从政经历,认为吕不韦是秦始皇之生父,而异人为秦始皇之养父,其理由有五:一是从吕不韦向华阳夫人进献异人,向太后进献嫪毐来看,吕不韦向异人进献赵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二是从吕不韦与异人当时所处的处境分析,作为弱者异人不可能夺强者吕不韦的爱妾;三是"大期"而生,未必都是智障儿,不能用现在的医学水平来分析研究历史事件;四是因为异人不知道赵姬有身孕,而赵姬又隐瞒不说,所以异人误认为秦始皇为自己亲生儿子,出生于赵地,取名赵正,理所当然;五是吕不韦"饮酖而死",并非"恐诛",而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吕不韦因亲生儿子秦始皇对他不恭而断绝父子关系,所以羞耻而"饮酖"自尽。  相似文献   

3.
探讨吕不韦的管理思想有三个层面。第一,"通乎性命之情"即把握和利用人的自然欲求,是吕不韦管理思想的出发点;第二,"天下为公",即建立一个相互依存、利益共享、和谐共处的组织,是管理的理想状态,实现这个理想的关键是明确"君道"、"臣道",即组织内要合理分工;第三,君主完成"君道",就需要修身律己、尚贤任贤、崇尚德教。吕不韦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组织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由于《史记》的记载和几千年来世人故有的成见而被耻于提及,实际上,吕不韦是具有"立君建国"和以仁义一统天下的理想的伟大政治家;《吕氏春秋》也是以"理"为标准,兼容并蓄,融合各家学派之长的不朽著作,是先秦百家争鸣的完美收官之作。  相似文献   

5.
◎主题词一:磨炼 镜头:秦赵交兵.嬴异人跟随吕不韦九死一生回到依然杀机四伏的咸阳,终于见到华阳夫人受到庇护,改名子楚,在全族面前行加冠之礼,成为能够继承大统的太子嫡子.可是在加冠仪式上,紧盯嫡子之位的安国君长子公子蹊拔剑刺向吕不韦,子楚见状以命相救,被刺中胸部,幸得不死,经过御医包扎,带伤完成加冠之礼.  相似文献   

6.
相传吕不韦集群儒写成<吕氏春秋>后,"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时人无能增损者"[1].高诱在<吕氏春秋序>里已指出:时人非不能也,只不过是忌惮相国的权势罢了.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汉语传统中有着精益求精、直至"不增损一字"的态度,以及对已成文作品的敬惜.……  相似文献   

7.
"吕不韦说子楚"这一史实于《战国策》《史记》中均有载录,然记录的方式、侧重点却有不同:前者是叙述性的,文字平实而简括,具有纪实性;后者则是文学的再创作,是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呈现,刻画得出神入化,凸显出吕不韦的智与能。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3,(1):48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  相似文献   

9.
浅析《吕氏春秋》的文治教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为适应中国即将统一的形势而推出的一部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的众人之著。作为其施政纲领,吕不韦提出重儒道、用文治教化来巩固统治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由于秦国法家文化传统及秦始皇在政治斗争中的胜利,这种思想随吕不韦的失败而流产。但其对儒道、对文治教化的倡导、对贵因思想的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秦国重法、尚武与其特殊的立国背景相关联。秦国初期,尚武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彰显了该国文化的开放性。秦国中期,商鞅变法确立了该国法制思想和军功战略,有强国之实,但却造就了秦国文化中重法而轻德,尚力而贱仁的文化劣势。至吕不韦秦国的治国理论有个大的飞跃:从重法到兼容百家;吕不韦之学术可谓对秦国此前重法轻文治国理念的一大斧正。嬴政从韩非理论,建立中央集权政体,但仍带有吕不韦之德义治国理论的色彩。故秦初的统治直到秦亡仍为时人所留念。胡亥所实施的督责之术是导致秦亡的主要原因。读秦史当把胡亥暴政与秦初政治分开,不可一概斥为暴政。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和班固曾就民众行为特点对战国秦汉时期赵地的文化特点做出概括,这仅仅是赵地文化的一个层面。从学术史的角度,从学术生成的地域性特征考察赵地文化则可以获得新的认识。荀子之学、吕不韦的思想、董仲舒之学均植根于赵地或者与赵地有着直接的关联,"综合"是其共同的学术特征,从一个侧面说明"综合"是赵文化的历史属性。  相似文献   

12.
小柯 《大学生》2012,(6):44
2010年暑假第一次在网上看到"不持有生活之道"小组,什么是不持有?日本作家金子由纪子写过一本书叫《不持有的生活》,提倡不持有的生活之道,"不持有"不是真的、完全、绝对的不持有,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它的目的在于缩减,而不是完全摒弃。出于环保或节约能源的考虑而不购买不需要的东西。"不拿、不买,不存储,丢弃、替代、借用、不买也无所谓"是贯穿着整个不持有生活的中心思想。不持有提倡的是健康又清新的生活方式,不为物质所羁绊,只保留生活必须的物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更重要的事情,享受生活,只经历,不持有。  相似文献   

13.
吕不韦新论     
吕不韦以商人的投机心理涉入秦国政治,帮助子楚取得了秦国王位,并辅助秦国两代国王治理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吕不韦为秦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却遭杀身之祸,并被历代史家所贬低。尽管他在个人生活上存在污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4.
昭明太子即萧统,由于他编的一部《文选》(即《昭明文选》),而使他享有盛名。古代贵族向来有养士之风,如吕不韦养士而编写了《吕氏春秋》;汉文帝之侄淮南王刘安招致  相似文献   

15.
朱礼仁 《初中生》2006,(16):16-18
据说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让他的门下食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后,他把书放在京城咸阳的城门上,同时悬挂千金,声称谁能增删书中一个字就给千金之赏,结果往来咸阳的文人墨客没有一个人能改动一字.后来梁朝诗论家钟嵘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字千金",以称赞文章语言精妙,真正达到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推敲"的故事,"一字师"的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16.
<正>《吕氏春秋》是秦朝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巨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原名可能叫《春秋》,后人称之为《吕氏春秋》《吕览》。《吕氏春秋》有十二纪(各五篇)、八览(各八篇)、六论(各六篇),共一百六十篇;另外,十二纪后附有"序意"一篇。《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组织下集体编撰而成,记录了当时人对自然社会的权威认识。《吕氏春秋》涉及的领域虽多,但其中的思想是前后贯通的。现存的《吕氏春秋》,八览的"有始览"只有七篇。  相似文献   

17.
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说明了语文和生活同在,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实践和  相似文献   

18.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让其门客都把自己的见闻写出来,汇集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一共有二十多万字。吕氏认为这本书已经包融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所有事情,便将它命名为《吕氏春秋》,并刊布在秦国首都咸阳的城门上,而且还悬置千金,宣布有能给这部书增加一字或删减一字的人,可以得千金之赏。”这一典故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常用来形容文章完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或是文章用词十分精粹,价值高到一字可值千金!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本来是个富有的商人,他对秦国的子楚有过救命之恩,所以子楚登基成为秦庄襄王后,封吕不韦为相国。秦庄襄王死后,其子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13岁即位,当然将  相似文献   

20.
人之生也直     
片段选读一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译】孔子说:"人应该生活得正直、直率,那些不正直生活下来的人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注】罔:诬罔不直。与"直"是对立的存在。【读】人生也短促,如何过此一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