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成拳精义     
王芗斋 《武当》2006,(1):22-24
一、总则 1、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2、以声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3、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其平;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静动互根用;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便是处。4、静中求动, 动中求静,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  相似文献   

2.
王志远 《武当》2005,(4):19-22
"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动有机而静有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太极拳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静互为其根,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古书云:"静属阴,动属阳。世上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偏阴偏阳为之疾,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是说,动静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动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中国武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与重点。古代大哲学家王夫之曾言":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他是从阴阳的角度论证动与静之间的关系,证明动与静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阐述了绝对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而在相对静止中又蕴含绝对运动,两者有一种辩证关系的存在。在动静发展之中也就会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现象,进而促进着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太极拳以太极和阴阳为核心思想。万物都是动静结合,阴阳结合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讲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中产生阴、阳,动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静,静极又复动,说明这"极"就是动静间的界限。而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动静本身没有绝对明显的界限:你看他在某处动作稍有停顿,但实际上连绵不断;你看他没有止息,但实际做每一个动作时都在静观自己  相似文献   

5.
桂金忠 《武当》2013,(6):49-49
一、修炼内丹首先要静1、静与动。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炼丹是用静坐的形式,是外静内动的炼意活动。内动时也是有静有动,心静而气行。老年人体质渐弱,体内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所以老年朋友应以练静功为主,配合太极拳、健身气功,使之动静和谐,符合人体静(阴)动(阳)平衡的道理。以人体阴阳变化的机理而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修炼内丹术的功友应辩证施功。2、静与松。静,保持心神安宁贯穿于练功的全过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动静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体生活中始终离不开动与静两种状态,动与静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动与静和阴与阳的密切相关的,在养生保健过程中,应当做到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保健,以动为主;心神宜静,形体宜动。  相似文献   

7.
以静养生古今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动、静养生现代健身观认为只有运动才能保健养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则不衰”等名言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唯物辩证的养生论认为,动与静受阴阳规律的支配,有动有静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缺一不可。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强调运动养生一个方面,而摒弃以静养生的另一方面,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用或动或静的养生方法才是正确的。在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8.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陈式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因此,习练陈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健身,防病和治病作用。实践证明,习练陈式太极拳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作为一门拳术,陈式太极拳在产生之初为防身格斗与技击。建国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健康和娱乐锻炼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逐渐挖掘出陈式太极拳的修身、强体、益智、健脑、祛病延年等一系列特殊功效。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陈式太极拳,追求的是阴阳合德、形神合一的最高境界。苍健劲直是形的静的物理,超拔清逸则是神的动的神情。静的高举远慕是形的本体,动的万有流变是神的礼赞,在“五行”中充分的交融汇合。陈式太极拳学,不仅在武术的领域里独领风骚,更将在健身疗疾,养生益智及开发人体潜能的领域里开辟新的天地,开创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史上,动与静是一对十分突出的范畴。同中国古代思维特征一致,动与静在古人意识中是相对的、辩证的、非逻辑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与静互为因果和前提,因而是相对的。朱熹说:“若以天理观之,则动之不能无静,犹静之不能无动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垂钓有动、有静、有乐,动静乐于一身,其乐无穷。它不仅是一项有趣的娱乐活动,而且是一项文雅的健身活动,垂钓对于治病、益智确有着神奇的功效。因此,人们对垂钓活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垂钓的用具越来越先进;垂钓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垂钓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垂钓产生的功效也越来越神奇。 垂钓产生的兴趣是别的活动无法代替,也是无法比拟的。它的秘密何在?它的魅力何在?首先是环境因素,当你摆脱繁忙的公务,当你从烦恼、忧伤甚至因患重症的背景走进那空气  相似文献   

11.
复兴 《精武》2007,(2):I0001-I0001
桩功是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故有“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练不如一站”之说。武林中每一门派都有结合本派拳术特点的桩功,通过练习来添补套路中的不足,增长功力,培养意志。传统的陈氏太极拳也不例外,它的桩功有动、静二种,真正做到动由静生、动静互根,静桩如无极桩、浑  相似文献   

1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用来形容太极中的“求静”过程极为恰当。如果说,拳术都是动功,那么太极拳要求练拳时的“神寂体静”,其实就是一般人常说的“动中求静”。它说明动是因,静是果;动是手段,静是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动作柔和、轻灵、缓慢,运动如抽丝,处处有弧形,似展非展,圆活不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它用意识引导动作,意到身随,配合均匀细长的呼吸,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使全身上下得到均匀而协调的活动。它既能使人体的肌肉、关节和韧带等运动系统得到一定的锻炼,又对人体的中枢神经、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系统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太极拳对高血  相似文献   

14.
锻炼中,正确理解动与静的关系,准确掌握其方法,明确应注意的事项,清楚量的多少,选用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等等,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但也不是很难的。运动不是笼统的动,而是有量的要求。运和动意虽同,但程度有所不同。“运”是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之意。“动”就无此要求。同时,“动”不受快慢约束。  相似文献   

15.
野河须静钓     
野河是指未曾放养鱼苗或无人管理的河塘,河内杂生鱼种一般以鲫鱼为主。由于人为捕捞太滥,鱼的数量不太多,加之钓友们经常垂钓,鱼儿敏感性增大(俗称鱼刁),这时候就必须静钓。 怎样才是静钓呢?如果以季节划分,则冬春是静,夏秋是动。以日划分,早晚是静,中下午是动;以钓的次数、钓的时间长短来划分,一次未钓过的河为静,钓过的为动;钓的次数少、时间短的为静,反之为动(包括河中某一钓点);以鱼划分,钓大鲫鱼须静钓,但这种动与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灵活运用。如当某一钓点垂钓次数多了,鱼儿变得刁滑,这里就成了“动”。…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的源流,直追道儒两家.太极拳讲静,也是从道儒两家而来。道家有老子所说:清静,为天下正不欲故静,故道教有专门讲静功修炼的《清静经》。儒家同样重视敬静二字,强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孟子同样强调静神养心莫善于寡欲。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宋明两代大儒如周敦颐.如二程(程颐、程颢),如朱熹,如王阳明,皆十分重视静功的修炼朱熹甚至要求弟子半日打坐入静,半日读书朱熹说:动静。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这完全是练功的体会。朱熹解释《大学》中定、静、安、虑四种境界时说:定如水之初定。静则定得来久,物不能扰。处山林亦静,处尘市亦静。安则静者广,无所适而不安。静固安,动亦安,看处甚事,皆安然不扰,安然后以虑。令人心中摇漾不定叠,远能处事否?虑者,思之精审也。人之处事,于丛冗急遽而不错乱,非安不能。王阳明则有这样的练功体会: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清代湘军名将曾国藩同样练静的功夫了得,他曾专门在日记中谈到静字功夫的重要。他说:‘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功效。强调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的内外统一;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太极拳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其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的特点,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的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  相似文献   

18.
王奇勇 《武当》2000,(5):29-29
内家拳法之桩功,是以修炼精神、意感、形体五弓等,使之统为一体而产生出浑元整体劲力为要义。其修炼程序是先静炼,后动炼。静练为功,动练为拳,动静互合为真拳。也就是说,内家真传拳法是由“静桩”和“活桩”组合而成的一种拳法。其特点是:拳中有功,功中有拳,拳功互合,内外兼修。形体五弓,指的是两臂、两腿和整条脊柱。五弓的修炼,是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使五弓挺拔舒展,张蓄饱满圆活,处处蕴含有弹性而具备阻挡或反弹敌方的来力和具备松活弹抖及其它发劲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悟  金诚子  雷鸣 《武当》2013,(11):20-23
太极拳修炼的法门即坐、卧、站、行、用。 坐功 坐功乃道家修炼太极必修之功法。坐功,道日打坐,儒日静坐,佛日坐禅。打坐,人人皆知有其益,小则可以养身,大则可入修士之门。然打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须静中求动,并非只静而不动也。此与太极拳之动中求静,意味相似。  相似文献   

20.
论武术体用思想中的动静相得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武术体用思想中的“动静相得观”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医学、养生理论的影响下,结合武术的技击技法理论,在“动”与“静”的问题上,用传统的辩证思维方法去解释武术不同风格的技术特点。这一观点在健身强体的活动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体用思想“以动养体,以静养体”的“动与静”的辩证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