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顾名思义就是大地的震动。地震时,地壳内某处岩石的破裂和错位会产生强烈的震动,同时有弹性波形式的能量传播出去,在地面各处引起强烈震动。地壳中产生初始震动的地方叫震源,它垂直投影到地面上的点称为震中,从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为0-70千米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70-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300-700千米的  相似文献   

2.
地震     
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与风雨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发生,是由于地壳在运动过程中,受来自天体的、地球内部的、外部的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作用,导致地壳不同部位出现受力不均衡,在那些地应力集中区,比较脆弱的地方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变动,地震也就随之发生了。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震期间电离层异常来进行地震前兆研究是当前地震前兆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IGS提供的电离层格网地图资料对3次Ms7.0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离层TEC异常扰动研究。结果发现: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10天以内;从空间变化上看,昆仑山口西地震震前第6天电离层TEC正异常变化幅度超过100%,其余几处震前电离层TEC异常的相对变化幅度约为20%~30%;3个震例震前电离层TEC异常站点多分布在震中东南方向。该研究可为地震前兆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对地震的成因作了以下解释:由于地球不断地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的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就产生了地震。  相似文献   

5.
当天然地基相对为软弱,亦即是软土地基时,地基不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和变形要求或在地震作用下而可能产生液化、震陷及失稳时,则先要经过人工加固处理.这种对软弱地基进行补强加固的过程称为地基处理.本文对国内外软土路基处理方法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6.
王进昌 《化学教学》1999,(12):38-38
由于地震是地壳运动,特别是局部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所以在它发生前就难免要在与地壳活动有关的地下水中表现出来.除了最明显的水涨水落忽丰忽涸之外,人们最易察觉的还是井水在色、气、味方面的改变,而无论这三者哪方面的变化,又都与水的化学组成有关系.比如,如果震前地壳活动使水中硫化氢浓度有了明显增加,那就会因为它不时逸出而使井水有一种臭鸡蛋味,打在桶中的井水也会因硫化氢的氧化而渐渐浑浊,显现出一种乳白中带有淡蓝的荧光,这是因为在这一反应中逐渐析出硫磺微粒等造成的;2H2S+O2=2H2O+2S若地壳活动改…  相似文献   

7.
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山摇地动,强烈地震灾袭日本兵库县。震级7.2,直下型。受震最严重的地区有淡路岛、神户、大阪和京都。剧烈的摇晃只经过30秒,地壳便开始下沉。瞬间神户市内的楼房、高架高公路、高架铁路线、电线杆、普通道路半数以上倒塌,废墟一片。大震后电源、水源、电话全部中断,煤气管道破裂后大火迅速蔓延,映红了神户上空。由于水管已断,消防队束手无策,眼看着震后压在房屋下的负伤者又  相似文献   

8.
防震与避震     
震前应做好哪些准备(1)平时要熟悉地震知识。掌握基本的地震防御方法.震前、震后都不要听信和传播谣言。(2)发布临震预报后,应准备好食物、水、手电筒、毛巾、简便衣物、塑料布和简易帐篷、收音机、呼叫机等,对煤气、电闸等做好关闭的应急准备。(3)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宜放在室内,  相似文献   

9.
以2010年4月4日墨西哥发生的Mw 7.2级地震为背景,分别利用NOAA和AIUB提供的两类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数据进行时空和空间分析。在沿用"滑动均值-标准差"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利用震中TEC峰值和低值区间进行震前异常分析。研究发现:①本次地震的峰值区间为每天的9:00~12:45,低值区间为每天的18:30~22:15,4月2日出现峰值区间震前的最低点,4月3日出现低值区间的震前最高点。②无论是基于NOAA还是AIUB的数据分析均发现,低值区间表现的异常更为明显,峰值区间异常不明显或无异常。③本次地震震前出现明显的TEC异常,4月2~4日的TEC异常应该和本次地震有关。④由于AIUB数据精度的原因,较难利用此数据发现本次地震震前TEC异常。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具有强烈的威力。当剧烈地震时,震声如雷,房屋动摇、破裂、倾圯,或至山崩地裂、泉湧、海啸,甚至有城镇毁灭等现象,往往带给周围居民极大的灾害。我国很早对地震就给以极大的注意,在公元136年,后汉张衡创制地动仪,用来观测地震,这是人类历史上观测地震最早的仪器。我国古代累积了相当多关于地震的宝贵资料,各县县志都有记载。但这种自然界的灾害发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在地壳运动发展过程中由渐变到突变,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以隧洞围岩的时效变形诱发滞后型岩爆为核心,围绕隧洞围岩的时效变形特性进行声发射辅助岩石三轴蠕变实验和现场微破裂监测实践。研究隧洞围岩在蠕变过程中的微破裂前兆及其时空演化规律,根据卸荷蠕变变形损伤演化规律及蠕变率随时间的发展阶段特征,构建高应力作用下岩体蠕变损伤模型。建立微震活动信息与物理、力学参数变化之间的联系,应用大规模数值分析方法进行不同偏应力作用下隧洞围岩的流变失稳研究。结果表明:深埋岩体隧洞中,岩爆的时间、空间、强度等分布存在较明显的规律性,岩爆发生之前普遍存在一个孕育过程,并伴随着大量微破裂的产生和微震能量的释放(微震前兆),微震活动对岩爆事件普遍具有时间优先性和空间一致性,可利用其指导安全施工,从而为滞后型岩爆预测和安全施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现在,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产生的弹性波,地震学家能够确定地壳深处震源的位置和强度以及破裂面的走向,并可以进一步了解发生于震源的物理过程。此外,他们还运用成像技术由弹性波来推演地壳内部的三维结构。这样的地震观测具有从区域到全球的不同的空间尺度,具体依赖于地震的规模或者具体的研究目的。另外,CTBTComprehensiveTest-BanTreaty的工作计划当中还把采集地震数据列为监视核试验的一个重要手段。观测地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一百年前,世界出现了第一台能够准确记录地面震动和地震波到达时间的…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长期报震、抗震的工作中,已经观察到许多动物在震前有种种异常反应:畜不进圈狗狂叫,冬眠蛇出老鼠闹,鸭不下水鸡上树,蜜蜂飞迁鱼上跳,鹦鹉撞笼鸽惊飞,狮虎哀吼狼悲嚎等等。我国邢台地区人民通过对预测预报地震的实践,还编成这样的谚语:“鸡在窝里闹,猪在圈里跳,羊跑狗也叫,地震快来到。”从大量地震资料来看,已知地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约有近100种,包括昆虫、鱼类、蛙、鸟类、兽类和家禽畜。其中以狗、猫、鸡、鸟和猪等反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在各种地震的前兆中,人们十分注意某些动物的异常行为,比如牛羊乱窜、蛇兔迁徙、蛤蟆上路等。但人们也许不太知道,某些植物在地震前也会有很明显的"异常反应"。20世纪70年代,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地震,这些地震发生前,许多植物就出现了异常现象:1970年宁夏西吉发生5.1级地震,震前一个月,距震中60公里的隆德县的蒲公英在初冬时节开花;1972年长江口地区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大地震发生之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变形,地球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压电体中的压电本构方程,给出了应力波在含石英等压电介质脆性岩体中的传输效应,计算得到了各种应力波幅值和频率对其辐射的电磁波强度和频段间的关系,并阐明了压电体中应力波和电磁波的耦合机制。在此基础上,对于几种不同晶系结构,给定应力波形式的前提下,指出了压电应变矩阵对压电介质中应力场和电磁场的耦合行为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能较好解释地震和岩石动力破裂过程中的声电光现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张家口地区区域重力调查资料编图,系统探讨研究区内北西西向构造带、北北东构造带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与地震带分布的对应关系.认为区内地震活动受北西西向张家口-蓬莱构造带和北北东向山西断陷带的控制作用明显.新生代以来,在NEE-SWW向挤压,NNW-NNE向拉张应力作用下,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持续发育和活动.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区地壳深部结构、地震活动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认识地震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地震中的父与子》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是由铁做的;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其发生占总地震的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  相似文献   

19.
《莆田学院学报》2019,(5):51-54
结合S-变换和全卷积神经网络,基于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构建了6台站地震预警定位神经网络。选取了台湾地区2012至2018年间的272例地震事件,以台湾岛上固定的6个台站三分向波形记录经变换后的时频数据作为网络训练样本,使用训练后的网络对测试震例进行定位,结果显示:震中定位平均误差约为19. 8km,震源深度平均误差约为4. 4km。研究表明:无需已知地壳波速结构和P波精确到时,时频域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可获取较高地震预警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全球电离层数据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0级地震前的电离层变化,选取了震中网格震前70天的电离层数据,采用移动平均值法计算得到TEC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上限和下限,超出上下限阈值的认为是异常,然后利用DST指数排除掉由地磁活动引起的电离层异常,认为震前3天即3月8日的电离层异常增强有可能和地震相关.通过分析3月8日与7日06时的电离层空间变化,发现电离层增强区域主要集中在震中南部几千千米范围内.而后计算了震中周边10个网格的电离层变化值,发现在震中周边几千千米范围内,只有震中网格的变幅最大,为推测发震地点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