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平凹有自己“心目中的小说”,“说话”、“精神”、“实与虚”、“中与西”等四个层面体现了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的一贯追求。为了努力实践自己心目中的小说理想,贾平凹在小说创作理论领域和创作实践领域锐意探索,在追求和实践的矛盾中小说创作理论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小说创作也不断推进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涉匪小说以匪人匪事撑起小说叙事空间,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匪盗的人性底里,因而充满了历史感和蛮荒美.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涉匪小说以匪人匪事撑起小说叙事空间,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匪盗的人性底里,因而充满了历史感和蛮荒美。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阶段下贾平凹先生所创作的小说中体现的对农民的情感也是不断的变化的,贾平凹先生的思想也在改革大潮中日渐丰富和成熟,其乡土思想也逐渐强化,致使其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将个人的思想转换为鲜活的农民人物形象,从这些农民人物形象中还可以看出贾平凹先生支持乡土文化的态度,因此研究贾平凹小说中农民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贾平凹小说中农民人物形象的特征、蕴含的文化、以对它的评价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贾平凹小说主题思想的发展过程。其创作之初,受孙犁、王汶石影响,主题思想较清浅。后继承鲁迅思想批判农民精神弱点,但无新意。“商州小说”中思想有一个较大发展,从《鸡窝洼的人家》到《腊月·正月》再到《浮躁》,主题思想一部比一部复杂深广。但《浮躁》中仍无作者自己正面倡导的前后统一的人生哲学。到《废都》则有变化。这是一部有缺点的书,但从其主题可以发现贾平凹小说思想上的深化。小说中有了作者意在弘扬的、一以贯之的哲学:老庄思想。至此其小说主题完成了一个越来越深广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试论贾平凹小说的动物原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型的发掘正契合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追求,是揭示贾平凹小说内在意蕴的行之有效的批评方法。动物是贾平凹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意象即原型,作者复活了关于动物的“远古记忆”,动物是作为美好的人生理想的象征出现的,但在历史理性的烛照下,动物又成了批判的否定的对象,贾平凹小说的动物原型反映的就是人文关怀和历史及性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8.
从《废都》开始,贾平凹的小说创作逐渐由再现生活向表现心灵世界过渡.本文通过对贾平凹近作《怀念狼》的解读,论述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这一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寓言性”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寓言性也使其小说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与多重性解读.在其小说《带灯》中,隐喻式意象、破碎性世界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寓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商州不仅养育了贾平凹.也为其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神奇的乡土、美丽的地域景观、生活在乡土之上的人们都成了作家商州小说的乡土特色。因此.商州小说也反映出贾平凹创作心境、动力、风格等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1.
禅宗意识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究。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探析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浮变幻与人生体验的深入 ,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 1988年以前 ,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禅思 ,“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禅味的自然物象 ;1988年以后 ,特别是 1992年以来 ,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 ,超越现世人生 ,“安妥”自己的灵魂 ,建构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 :其散文境界 ,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 ,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和贾平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身上最具光芒的是那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匪性”精神,这种“匪性”精神使他们敢于面对一切误解和冷遇,这种“匪性”精神使他们就算被整个世界抛弃也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13.
无可置疑,新时期的中国乡土小说逐渐走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这种开放格局也无疑给乡土小说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生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在整个小说领域内是作为一个主流体系而存在的,它几乎在左右着小说发展的走向。从莫言的“三红”(《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蝗》)到《丰乳肥臀》,从刘震云的《塔铺》到《天下故乡黄花》,从贾平凹的“商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小说中的地域景观保留着山野的古老、原始、厚重、神秘,民俗风情反映着商州山乡人们固有的道德伦理与质朴的生存方式。在一幅幅商州山水的画卷中,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奔涌于贾平凹心底、流溢于他笔端的那份强烈的恋土恋乡之情,甚至在他的都市小说中,从描绘的都市景观到对所表现的都市人物的选择都有着摆脱不掉的乡土气息。商州,是贾平凹创作上“心灵的根据地”,也标志着在乡土情感上,作家已找到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一直都是新时期评论界争议极多的作家。然而其所受的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是道教文化影响是不容质疑的。道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小说创作中是坚忍忘我的“山石”式写作姿态、女性崇拜与对清丽阴柔文风的推崇几个方面,这样的选择与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但在贾平凹80年代的改革小说中,他对时下忧患的关注与他“出世”,“忘我”的道教思想产生了冲突,因此极富道教神秘色彩的民风民俗就成为他化解冲突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不仅他的小说享誉海内外,其散文创作也是成绩斐然。其散文数量颇多、角度广泛、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感情真挚。本文从审美特征的角度分析贾平凹散文中的阴性审美意象,并从心理学、文化根源角度近一步分析贾平凹散文的阴性审美意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的中国小说界潮起潮落,“热点”复杂多变。从王朔小说到“新写实小说”的兴起和衰落,再到陕西作家群贾平凹、路遥、陈忠实各领风骚的作品,都可以体会到一种叫“世纪末情结”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研究乡土情结对贾平凹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是其乡土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美学特征之一。形成贾平凹作品乡土情结的因素包括秦文化熏染、“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三个方面。它们构成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支点,促使他爆发出一系列创作灵感.取得巨大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化既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滋养文学的沃土,贾平凹深深植根于此,汲取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并把民俗与文学在心灵的加工场予以整合,拓展了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绘制了一幅幅立体的西部“田野图像”。本文试图以民俗文化为透视点,对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剖析其话语运作方式,指出民俗中的沉淀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