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樵不仅是宋代的著名史学家,而且对于文字学也有着极深的造诣,在文字学史上尤其是“六书”研究史上有着极为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就其成就的内外因素而言,既有纵横贯通的思想基础、求实自得的创新意识和博雅深厚的学术积累,也生存于良好的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之中。《六书略》为郑樵所撰《通志略》之一《略》,是其专以六书说研究《说文》的代表作。该书涉及汉字的来源与性质、六书之次第、象形为汉字结构之根本的功能观、“子母”理论等诸多观点。凡此表明,在六书研究史上,郑樵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大家。  相似文献   

2.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理论。现在的人一般把它看作解释汉字造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最早的关于“六书”的文献记录,只有其名,没有具体内容的说明。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刘歆《七略》中的观点: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把“六书”进一步解释为汉字造字的六个基本原则。郑众为《周礼》作注时,则提出:“六书”者:象形、会意、转注…  相似文献   

3.
<正> 六书之例,指事难明。宋代郑樵作《六书略》,列指事字一百零七个;清代朱骏声作《说文六书爻列》,含指事字一百二十五个,将两者作一比较,相同的字仅仅六个。清人王筠作《文字蒙求》,举指事字一百二十九个,与《说文六书爻列》比较,相同者三十六字;与《六书略》相比,相同者竟不及三文。不独古书为然,现代人的文字学著作中亦不乏其例。蒋礼鸿、任铭善的《古汉语通论》以△、旦为指事例,而孙云鹏《常用汉字详解字典》  相似文献   

4.
韩卫春 《考试周刊》2011,(53):34-35
自战国《周礼》至汉代刘歆、许慎,六书说历经概念萌芽到理论构建。虽为汉字结构经典理论,六书说本身仍存有矛盾,如班固六书的次第和高本汉的字形四个演化阶段的矛盾,指事、象形二书的混淆,以及形声、假借二书名称条例的错乱,等等。文字学大家唐兰等试图跳出六书的羁绊,打破传统创立新学说,拓展文字学边界。  相似文献   

5.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文以六书理论研究的历程为切入点,许慎和桂馥为代表性人物,介绍了传统“六书说”在中国古代的产生发展历程,并就其六种构造条例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辞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固守传统,相对保守,但保守之中也表现出进步性,如"三书说"和语源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东汉郑众、郑玄认为“六书”是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这六种文字分类.其中象形、会意侧重关注字形,转注、处事侧重关注字义,而假借、谐声则关注字音,形、义、音三者正是文献用字(词)的三要素.郑众、郑玄的“六书”观丰富了我们对东汉学者关于“六书”的认识,证明当时学者对“六书”的认识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差异.郑众、郑玄的“六书”观在汉字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唐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提出了关于六书理论一些新的见解,他的六书理论对六书的研究有很大贡献,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本文将以"六书三耦"为主线,兼谈徐锴的六书观和六书次序。  相似文献   

9.
汉字的"六书"理论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而非造字法。"六书说"依据小篆分析汉字结构,反映了汉字构造的法则,许慎用它分析汉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有局限性。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分别提出"三书说"理论,对传统"六书"有所突破,又有新的问题出现。本文以时间为纲,对相关理论家主要观点做出阐释,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过去研究汉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后逐渐变成束缚文字学的桎梏。后代学者因此对其提出了不少批评。"'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的质疑似乎大大减弱了"六书"的影响。实际上,"六书"理论对文字学及其他学科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六书"理论的指导得以实现;汉字词义系统的探求亦大多能通过"六书"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找到理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六书"理论的丰富……种种新探索使"六书"理论在现代依然体现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汉字"六书"戴震归为"四体二用",唐兰、陈梦家提出"三书"说,近人刘又辛又提出新"三书"说.本文观点一、"六书"是六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为造形法;"转注"一类为造意法,而"假借"一类为记音法.二、新旧"三书说",或排"转注"假借"于造字法之外;或只承认假借为造字法而不承认"转注"为造字法,这是欠妥的.愚意"三书"应为造形、造意、记音三类.三、汉字是一种形、声表意和记音表义相结合的文字体系."象形"、"指事"、"会意"是以形剐义;"形声"是以声别义;"转注"为以声别义,是对义符的区分.而"假借"是以记音符号表义的.  相似文献   

12.
郑樵《六书略》是宋代的重要文字学著作,它以"六书列字"为特色。字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具有"查检性",力求方便使用该字典的人。而《六书略》以"六书"为编排顺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字典。  相似文献   

13.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三书的排序历来大都是从汉字产生的手段和方法的角度来讨论的,如果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角度来立论,从汉字产生的时间和形成的过程来看,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有条件也极有可能同时出现,没有先后之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提的现行常用汉字是指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上的3500个常用字(以下简称“常用字”)。这是今后语文教学、词书编纂、汉字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等方面作为依据和标准的常用字。 “六书”是两千年前古人研究汉字构造的理论成果。它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后来由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等六种造字法,历来被用作解说汉字的理论依据。 但是,现行“常用字”的形体与古汉字的形体差别很大,有的甚至面目全非。那么再用“六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认识这些“常用字”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若有,又表现在哪里?对于“六书”的理论,我们应该怎样去继承?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5.
<正>一、汉字的科学性汉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录符号,它的产生并不是随意的,无规律可循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撰著了《说文解字》,作者在此书中对六书进行了准确生动的阐述,第一次揭示了汉字造字法深奥的内涵。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我们祖先用这六种方法创造了大量的汉字,又教会了他们后代用这些方法去造字、用字。古人创造六种造字方法的原理是,尊重客观事物原貌,利用抽象思维加以符号化。其次是为  相似文献   

16.
转注和假注,连同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合称为“六书”。六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六书乃六艺(礼、乐、射、驭、书、数)之一。后人对《周礼》的六书纷纷作出解释。西汉末年的刘歆,东汉的班固、郑众、许慎对六书的概念都曾加以阐述。许慎对六书的阐释最为详尽,他用了二十年时间写成《说文解字》。这是我国也是世界的第一部字典,是我国文字学、词汇学的奠基之作。后人花了很大精力研究这部书。清代以前,人们认为六书是六种造字法。清代是语文  相似文献   

17.
马叙伦“六书二系”说以形音义为主线,将“六书”分成形系和声系,形系所属有象形、指事和会意,声系所属有假借、形声和转注。由形系之“文”与声系之“字”组成汉字,构成汉字母子联贯相生,生生不息的孳乳系统。“六书二系”说别出心裁,具有一定的新意,同时他的理论自圆其说,可谓“一家之言”。这是分析他的“六书说”所要掌握的重要部分,也是马氏“六书说”的轴心骨。马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六书二系”说有着明显的进步性,但是文字学理论研究者缺少关注,这与马氏做出的实际贡献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中的造字法,即所谓"六书",指古代的六种造字法。"六书"之名目,产生于《周礼》,而完善于东汉。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已经可以确定为造字的方法,而被称为"四体",与作为"二用"的转注、假借并立。体者,本也,就是说这四种是造字的根本。"六书"理论是大学中文专业的学习内容,这里并不是要提前学习,而是指教师利用古人的这些造字原理去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结构和意义。但是,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很有必要掌握  相似文献   

19.
明儒赵撝谦所作《六书本义》是明代文字学的开山之作,也是明代第一部以阐释"六书"理论为导向的字书。在"六书"名目中,赵撝谦《六书本义》在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称谓上,皆与许慎《说文》一致,唯有"谐声"有别于许氏之"形声"。关于二者的不同和差异,以《六书本义·谐声论》为基点,比较古今方家观点,试就"谐声"定义、性质、特点及其在文字学中的作用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20.
唐兰先生曾说过,戴侗“是许慎以后,唯一值得在文字学史上推举的”人[1]。他的《六书故·六书通释》一文,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他的文字观点,对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汉字的起源、六书的制作原理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许多见解发前人所未发,很值得后人重视。本文仅就戴氏关于文字的“形声观”和“阴阳观”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形声观这里的“报声”不是指六书细目中狭义的“形声”,而是就整个文字而说的广义的形声,即形语言之声。戴侗说,“声,气之鸣也;文,声之象也”,“六书皆以形人声而已矣”t‘]。“人声”就是语言。语言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