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江雪》。(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柳宗元原来在京城长安做官,因为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人,这些人联合起来反对革新,革新失败了。参加革新的人有的被杀害,有的被降职。柳宗元就被流放到永州做了一个小官。永州就是现在的湖南零陵县,在唐代时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地方。柳宗元在永州还想着革新的事,就写了这首诗,来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和感情。  相似文献   

2.
<正>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散文写得好,作诗也十分出色。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经常在自己的临江花园里种植柳树。他有一个叫吕温的朋友写了一首诗来开他的玩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柳柳拂天。这首诗妙在作者把柳宗元的姓(柳)、他被贬的地方(柳州)、他所种的树种(柳树)和种树的地点(柳江)全都隐喻在诗句里,更有趣的是,它们都有一个"柳"字,真是妙趣横生。因  相似文献   

3.
张港 《语文知识》2003,(5):50-50
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够传唱千年而不觉乏味,就是因为作者诗法的高妙。这首诗最为让人叫绝的是在短短的20个字中,竟然巧妙地使用了五组对比。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写的山水游记受到后世读者的爱好。其实他的诗也写得很出色。这首小诗《江雪》就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就是一千座山;“万径”,就是一万条路;“鸟飞绝”,连一只飞鸟的影子都没有;“人踪灭”,连一个行人的脚印也看不到。这都是比较夸张的说法。后两句说,一个披蓑戴笠的老渔翁,独自一个人坐在唯一的小船上,冒着纷飞的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这首诗大约是柳宗元在永州(今湖南零陵)写的。公元八○五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去做司  相似文献   

5.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重别梦得》云:“二十年来万事同”,这句诗最能表达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列举事实以证明之: (一)“弱冠同怀长者忧”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科,刘禹锡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从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中“弱冠同怀长者忧”这句诗,看出他与柳宗元在登进士科之前已都具行“忧国不谋身”的胸怀。(二) 同登进士科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科。顾少连知  相似文献   

6.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以“愚”宣泄诗人内心情怀柳宗元《愚溪诗序》中却…  相似文献   

7.
数词入诗,“一”字入诗,这是唐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之一,而“诗圣”杜甫尤其喜欢使用“一”字。笔者调查了他的一千五百多首诗,用“一”字的就有三百九十八首,“一”字出现了四百六十一次。老杜是个“苦用心”的诗人,他特别重视锻词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一方面吸收汉魏六朝以来文学语言的精华,一方面使用唐人口语中的词  相似文献   

8.
讲完《湖心亭看雪》,我在幻灯片上打出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朗读) 师:课文附录了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假如时空可以穿越,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张岱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吗? 生:我觉得会的,因为两入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事诗”中的一首。这首诗格调清新,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郅(今陕西渭南县)人,唐代著名诗人。现在留下的诗还有2806首。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写于公元820年(48岁)的深秋。当时作者任忠州刺史(州行政长官)。白是先一年由江州司马晋升此职的。这时又接到穆宗的诏令,召回京城任职,异常高兴,写下了这首充满喜悦情感的小诗。对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目前有不同看法。一本小语辅导资料上说:“这首诗写作于长庆元、二年(公元821、822年),作者在长安时。”作者于  相似文献   

10.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作者是中唐的杰出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到边远的朗州任职多年。被贬十年后,他和柳宗元等人由贬所奉召至京,时正值“花时”,他们便相约赏花,于是刘禹锡就写了一首题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的诗歌,收在《柳河东集》卷一“雅诗歌曲”和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古今诗”中,加上中华书局出版的《柳宗元集》外集补遗的一首和笔者在宋人蔡正孙的《诗林广记》中发现的佚诗一首,总共是一百六十五首.笔者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写过不少自况诗文,《愚溪诗序》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篇仅有四百多字的短文中“愚”字就出现了二十七次,几乎平均十五个字里就有一个“愚”字。通篇或叙事、议论、描写,或举例、用典、无不围绕这个“愚”字。它托物言志,把“余”之“愚”寓于“溪”之“愚”。因此,探讨“愚”字的含义,实为领会全文精神的关键所在。再说,历来对于柳宗元这篇文章的“愚”字,看法就不一致,褒贬长期互有。因此,不佞愿为“愚”字进一解。 《愚溪诗序》的产生,同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柳宗元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等,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4.
正重读《老人与海》,让我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是在参与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时写下这首诗的。诗中描绘了一个冰冷、死寂、空旷的世界,塑造了一个孤独、沉静、倔强不屈的"蓑笠翁"。他在沉默,在抗争,在表达他对自己身处的世界的决绝的"不和谐"。他用"静"的方式在面对着这个压迫他、挤兑他的残酷世界。他让我们感受到的是  相似文献   

15.
1.“二首”完形法学生在背诵古诗时常有这种情况:一些背熟的诗,突然想不起第一句,这时,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他就能很快接下来。这说明“领头字”、“领头句”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首”完形,就是抓住每首诗的首句和每句诗的首字。由于古诗经常采用对偶的形式造句,句子结构整齐,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更有利于采用抓取首句、首字来完成背诵。  相似文献   

16.
文坛之最     
天下最短的一首诗 民间诗人、戏曲家戴笠人先生虽然一夜工夫可以完成一个9场戏曲剧本的草稿,然而一首微型短诗,他却花费了3年时间去构思推敲。 这首诗,题目《人生》。诗,只有一个字:“灯”。以人生喻“灯”,诗意盎然,回味无穷,可谓天下最短的诗。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这个名字在人们的记忆中,更多的是和他在永州时期的那些思想深刻的政论文、短小辛辣的寓言散文、优美清幽的山水游记、平淡自然的五七言小诗联系在一起的,可要说到他在柳州时期的诗,人们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 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诗不多,只有二十几首,但如果说一个作家是用他的全部作品(当然是指那些发自肺腑的作品)组成了他的生命的交响乐的话,那么柳宗元的柳州诗就是他这一交响乐的最后乐章,也是重要的乐章,这一乐章不仅会帮助我们了解这位杰出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杂体诗趣谈     
杂体诗是另类特殊的诗体,形式种种,各具情趣。兹举几例,以共赏读。一是宝塔诗。以“一字至七字诗”为基本形式,因形如宝塔,故称“宝塔诗”。例如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三月,白居易被罢免了刑部侍郎之职,任命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临行前,他的老朋友裴度等人为他置酒送别。席间,有人提议在座每人写一首一字至七字诗。白居易即以“诗”为题、为韵,写下了下面这首诗: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这首诗以“诗”为题,以题为韵,…  相似文献   

19.
《早春》是语文十册12课新选的一首古诗。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曾与柳宗元一道领导了唐代的古文革新运动。散文成就很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诗气魄雄浑,新奇险怪,以文入诗,也能独劈一径,自成一家。《早春》是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诗。原诗的诗题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十八是张籍的排行)。今课本所选是其中之一。这首诗描写的是京城长安早春时节的景色。  相似文献   

20.
报章上有文说,刘半农于1923年创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这是不确切的。“她”字确实是刘半农首创,但是,第一次出现在他1920年写的一首诗中。刘半农原名复,1891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4年谢世。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人、杂文家和著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