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离不开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而传统建筑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原则,至今仍然是建设人居环境的指导理论。它关系到尊重自然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和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建筑色彩与人居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色彩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一方面传达着前人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特殊关系。建筑不仅是物质产物,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产物,是一个与自然、社会统一的整体,其色彩的使用要考虑环境、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现代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准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崇尚和谐、趋吉避凶和唯变所适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人居环境观一直指导着人们选择与营造人之居处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其二,改造完善非理想的人居环境。理想的人居环境可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古徽州许多村落选址符合这一要求,“枕山、环水、面屏”也因此成为古徽州村落人居环境的基本格局和模式。但也有不少村落的人居环境并非完全符合理想模式,对于非理想的村落环境,古时徽州人在遵从自然的同时。进行积极改造使之趋于理想。非理想人居环境改善与营造有许多方法,修建水利设施,改造自然水系是最常见的措施.最负盛名的范例当属世界文化遗产—黟县宏村。植树造林是改善非理想人居环境的又一重要措施。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的门户,也是村落人居环境营造的重点所在,常形成自然和谐、文化寓意深刻的水口环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们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也叫“绿色建筑”.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乡土民居都很讲究在自然中的位置,人们选择适宜的风土、水文、地理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大兴城市建筑后,人们曾忽视了生态问题,因此出现了许多危害人类生存的现象.现在,人们重新认识了生态的重要性,要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关系,使建筑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居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5.
富合人生哲学意味的道家思想,当然对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传统建筑影响深远。在现代人旅游审美活动中,我们可以领悟到道家崇尚自然的理念在中国园林、道观和城市建筑上的体现。如由中国园林所体现出的虚静为本、以天合地、天人合一的理念,由道观建筑所体现出的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物我合一、生生不息的理念,由城市建筑所体现出的主题鲜明、结构有序、人地和谐的理念。这种发生在旅游中的审美活动,有利于现代人树立热爱自然、和谐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建筑企业的人本管理是一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新型管理模式,是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我国建筑企业仍存在对人本管理认识不到位、人居环境差等现象,需要进一步在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管理等环节中融入人本管理思想,从而推动建筑企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古代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发达,使我们的祖先具备了成熟的环境意识。自然崇拜,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演化成一种基本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在思想上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反映在建筑活动中及环境塑造上,则表现出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亲近自然,体宜因借,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融合、与人居环境协调的生态审美意向。  相似文献   

8.
武淼 《华章》2011,(24)
文章以河南民居建筑的古风貌特色研究为例,分析了人居环境地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关系,并将传统地域建筑的特征融入到现代居住建筑中来.提出重视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建筑的发展应该以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为背景,居住发展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天人合一,生态美学应该以自然美为核心,并关注审美过程中自然带给人的精神收益。探寻以人居环境理念指导城市规划,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建筑环境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蒙古族建筑环境风格,无论在建筑形式或者是颜色的搭配上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和魅力,在于它是一种融于自然灵性的建筑形式,在内蒙古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蒙古族建筑环境特点应当得到继承和延伸。蒙古族的建筑环境特点在现代建筑环境的设计上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园林是文理交融的综合学科.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城市是人聚居借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园林设计师要介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和园林均需强调中国特色和综合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而万变不离其宗.  相似文献   

12.
何娟 《华章》2011,(34)
建筑负有安居的责任,负有对人民生活方式进行引导的责任,引导的方向与目的是建造能够满足人类精神性需要的精神家园.从“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建筑伦理来看,我们要建造精神家园,需要处理好人与建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建设“两型社会”的理念相指导.  相似文献   

13.
闽台传统建筑化是闽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传统建筑沿袭着中图传统建筑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又在移民入台定居后相继传入台湾,形成闽台许多共同的建筑形式与工匠艺术。往往以地理空间上的形胜来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基本条件;而建筑空间的创作,则以中轴、对称、主次、尊卑等手法,通过建筑的方位、规模、色彩、材料、形式等一系列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与建筑形式来反映;庭院则充当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中介,充满内聚力的空间。闽台传统建筑虽然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有所不同,却体现了中华民族建筑化纷呈多彩的地域建筑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湘西世界”作为作者沈从文个体生命和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隅,具有独特且永恒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与思考。从地理层面来看,“湘西世界”是指位于湖南省西部的区域泛称,该区域山脉纵横,河网密布;从文学层面来看,是指沈从文所创造的具有自然美、人性美的想象世界。通过人居环境学中的空间观、传统“桃花源”式的理想人居以及“点景”和“整体生成”等概念来审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得以观察出人居环境的客观世界同作家作品的主观世界之间的相互映照。  相似文献   

15.
人创造建筑,建筑影响人。人与建筑相互影响。从建筑的材料来说明人与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中国的“神韵”魅力和西方的“神性”追求是两种文化、历史与社会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建筑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发展中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导致城市建筑文化的严重缺失;二是盲目地模仿使城市失去个性。为此必须采取具体对策搞好建筑文化建设,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树立文化意识,培养文化自觉;以富有文化理念的城市设计引领建筑设计;高度重视对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对现有“乏文化”建筑进行“文化化”改造;新建建筑要注意体现民族性和地域性;重视单体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互补与协调;处理好保护继承与开发创新的关系;科学规划城市建筑文化识别系统——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导致了建筑面貌的一致,忽略了环境与人情;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恰恰是针对“建筑面貌”做出了回应,使得建筑在“建筑面貌”上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数据分析当前建筑面临的问题,提出节能绿色建筑的概念,论述了它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指出节能绿色建筑的特点和涉及关键领域,阐明了节能绿色建筑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发展节能型建筑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由之路。建设节能型建筑已被纳入今后城市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相关的指引、标准和法规也相继出台,建筑节能设计已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节能型建筑,才能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建筑的了解和分析,指出要使城市和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就要树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