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下人人都可以当拍客的时代,许多影视片、特别是电视作品,只是浮光一现,风过无痕。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既叫好又叫座,这是一部成功运用故事细节提升电视纪实片影响力的典范。通过故事细节,反映了中国人当下的真实生活,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与多元,表达了中国人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和感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取得空前的社会反响和收视热潮.各地电视台的纷纷效仿,一时间电视上演热闹的“舌尖”现象.《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的品格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充满哲学思维;受众本位,注重受众情感体验;技艺上乘,影片镜头变化多样.地方台的舌尖类节目仅限于发现身边的美食并把它推荐给观众,缺少厚重感和人文关怀,失去文化层面的追求,容易形成过度的热衷美食的风气,有失传媒业提升社会精神境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各种短视频、纪录片、电视剧等传播介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美食永远是国内外经久不衰的话题,向世界介绍中国美食文化,是中国跨文化传播,也是对外传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例,从叙事风格、叙事话语等方面解读该纪录片如何更好地在跨文化传播中输出中国文化与东方美学。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实频道播出的七集高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地域、历史以及文化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人的饮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5.
辛腊娟 《东南传播》2012,(10):154-156
电视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期,《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特色、定位视角以及制作投入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旨在探索其成功的要素,从而为我国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纪录片将是海外了解真实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7.
凭借着平民化的视角、故事性叙事方式、诗意化的语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2012年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该片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固有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及蕴含在美食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尽管是以吃为主题,但该片的视角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食材的烹饪技巧上,而是在呈现美食、发掘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从人文角度去解读普通中国百姓的人生百味,引导观众认识理解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变化.该片所彰显的美学魅力和价值,给观众带了极高的审美享受,同样也引发了纪录片美学特征新一轮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欣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38-239
本文试图通过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表达方式和叙事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现阶段的中国纪录片如何使用国际通用的影视语言表现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变迁.  相似文献   

9.
陈晓卿的系列纪录片作品《舌尖上的中国》自登上荧屏之初便获得了广泛关注,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所谓"疼痛感"即直观地表现人的真实内心与真实生活.这也让陈晓卿的作品别具一格,引人思考.  相似文献   

10.
陈新鸥 《报刊之友》2012,(11):83-85
一直以来,纪录片是人们眼中的小众传播,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其迅速走红的背后,离不开恰当的传播时机、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的选择。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获得广大电视受众尤其是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大量好评,其在普通民众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于片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民间话语形态所营造出的平易近人的收视氛围。拟从来自原生态生活的素材选择,乡野与家庭日常图景的镜头描摹以及家长里短、娓娓道来的叙述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游永南 《东南传播》2014,(7):166-167
央视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引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还产生了一种新兴的网络语体"舌尖体"。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探究画面和解说词的配合技巧,以达到触类旁通,提升解说词写作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姜海  周佳琪 《新闻世界》2012,(10):168-169
一部美食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立即火爆全国,甚至带动各地"舌尖体"的流行。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和传播学角度来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原因以及美食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是将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将表现对象化作真人真事,并对其进行艺术展现与加工,以期引发人们思考的影视作品形式。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使中国的纪录片界眼前一亮。该片虽是以饮食为题材,但是它始终在讲中国人的故事。作为人文纪录片中的范本,人情是其核心表现之一。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探析国产纪录片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张迪 《现代视听》2012,(8):65-67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播出后,成为学界和民间热议的话题。它的价值绝不在于对于食物的介绍与描述,更在于对真实中国的勾勒。纪录片以食物为勾连,展示了中国多样的生态、丰富的物种、壮美的山川,更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明,以及每个普通灵魂所汇聚而成的中国精神和当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吴静 《新闻世界》2014,(9):129-130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是"舌尖"品牌的延续,自开拍前就引发了舆论关注的热潮,且相关舆情热度持续升温。本文主要从传播渠道、营销模式等方面解析《舌尖上的中国2》的新媒体传播,并探讨纪录片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在当下中国并不被广大人群所熟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成功,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逐步成为纪录片宣传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舌尖》之所以成功的因素,结合品牌和营销的定义,从纪录片的品牌价值、营销学和纪录片品牌构建以及品牌的延伸三个方面对纪录片品牌构建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由“舌尖”引起的排山倒海般的蝴蝶效应仍在继续.与此同时,网络走红更是让该片人气大增,网民甚至将类似形式和内容的题材昵称为“舌尖体”,《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各种“舌尖体”也开始在网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舌尖”甚至有可能成为2012年度的流行语,一部美食纪录片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轰动,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2012年5月,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开启了中国美食节目的新篇章,成为了美食纪录片的标杆。随着时间的推演,他自己依旧在探寻美食纪录片的新高度,2018年《风味人间》一推出,也成为口碑之作。今年,由他和美食家沈宏非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早餐中国》,再度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这几部美食纪录片,框架大体是相似的:美食、文化、人情,但具体如何拿捏,时长如何控制,拍摄技法不尽相同,也正代表着如今中国观众在这7年间审美的流变。本文将从《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谈起,分析它所开创的美食纪录片的新风潮,以及《早餐中国》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时下热门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原因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为中国纪录片的亲民路线进行定义,并且提出坚持亲民路线的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纪录片亲民化的发展走向,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