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使得传统媒体面临空前的挑战。广播人要清醒地意识到,挑战往往蕴含着机遇,将自身的资源与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是广播应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形式,具有其它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在我国,这种传播优势还并不明显,还有待进一步地挖掘和应用。如果将这种传播优势转化为传播胜势,是互联网传播要应对的一项永恒课题。概括起来讲,这种传播优势主要体现在传播互动性、方式多向性、受众随意性、传播服务性、信息丰富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倩  唐梓然 《视听》2018,(6):106-109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才刚开始,任何一方都在前行中谋发展。传统媒体可以借鉴新媒体迅捷的传播速度来提高收益,新媒体可以借助传统媒体提升自身公信力,增加品牌知名度;新媒体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多的优势,传统媒体则有深厚的根基、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员以及雄厚的资源。二者相结合的传播环境才是当下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媒介环境,1+1>2的关系才能造就"互联网+广电"应有的传媒生态。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发展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它拓宽了体育新闻传播的途径,丰富了其内容和形式,同时,为人民群众获取体育新闻信息提供了多种途径,开创了体育新闻传播的新语境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试一次巨大的变革,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拓宽了传播途径.新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是由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新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优势.体育新闻传播理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不断的探索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新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与新媒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体育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5.
蒋宏宾 《视听界》2014,(3):49-53
基于新媒体的强势生长和技术支持,向其主动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之道。广电媒体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将自身优势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生成全新的广电系全媒体生态格局,关键在于运用互联网思维,适应互联网技术下的信息生存和传播法则,以全媒体生态为受众提供分众化服务与个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日益普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受众减少、广告下滑是报纸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共同面对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如何在传播环境发生巨变的新形势下实现报业转型,让报纸既保持自身优势又吸收新媒体的长处,是报界苦苦思索并寻求破解的难题。笔者以为,报纸摆脱危饥,继续发展,必须在加强内容生产优势的同时.积极吸收新媒体的传播快捷优势,找到与新媒体的嫁接点.融合诸传统媒体的长处,实现报业转型,才能保持现有地位。  相似文献   

7.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将人们引领到了一个信息传播的新时代——"第三代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且传播速度和扩散范围都让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然而,尽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有着诸多优势,但是,随之而来也会产生缺乏深度、信息过剩、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传统财经期刊应当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与自身的思想深度巧妙嫁接、相互融合,迸发出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期刊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评论的繁荣给传统的报纸评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评论除了占据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之外,其文本呈现的特点也让传统媒体略显尴尬.在新媒体时代报纸评论如何应对网络媒体和网络评论的冲击,并且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自身舆论引导力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正快速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中国税务报凭借自身行业优势,积极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思路,整合自身行业媒体资源优势,与方正电子共同打造了移动新媒体移动阅读App。中国税务报社在移动新媒体业务布局中,着重在行业化新闻信息传播、行业内服务、互动问答、手机读报、听报、图说新闻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对外信息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我们已进入一个传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传播环境和媒介生态。传统电视广告正面临着受众触屏习惯变迁、广告内容制作简单、传播方式先天缺陷、盈利难度加大等诸多威胁,电视媒体应发挥其在媒体公信力、品牌形象塑造、客厅媒体地位等方面的天然优势,既要通过优化自身平台增强广告经营核心竞争力,更要整合新媒体传播优势,最大限度提升传统电视广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郭莉 《新闻战线》2012,(10):42-44
新传播时代具有传统传播时代所不具有的重要特点:一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所有的传播形式;二是新兴媒体所提供的即时聊天工具、微博等应用服务,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互动性差、线性传播的弱点,赢得了日益增长的网民们的喜爱;三是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并存,共同成为新传播时代的媒体大家族成员,各自依托自身的优势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出现,将全球信息有机连接起来,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用户。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行业依托于这一平台进行发展,媒体业务便是其中之一。在互联网不断普及、扩展的过程中,新媒体传播方式应运而生,就技术上而言,新媒体传播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受到人们的认可,然而在新媒体传播方式与互联网接轨的过程中,优势与弊端并存,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媒体的传播、发展,应将其二者的利弊分清,进而去弊存利,以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闻节目是广播媒体的主打节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是广播新闻肩负的使命。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大量涌现,传统广播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遭遇巨大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广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广播要适应新形势,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融入新媒体,充分彰显自身优势,在新闻的内容生产、呈现样态、节目架构、传播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着力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孙慧 《今传媒》2016,(6):83-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相关问题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热门话题。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作用更是业界持续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对于新媒体是否将取代传统媒体,很多学者认为短时间内传统媒体不会完全被取代,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叠加发展,是新旧媒体相互影响和转变的过程,而非谁取代谁。本文在梳理了新媒体特征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试图说明传统电视媒体在受到冲击的同时应积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利用新媒体优势和特征谋求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迅速的发展,传统广播作为广播媒体的分流,逐渐被新媒体技术所取代,在日常闲暇生活或者繁忙的工作中被普遍使用,这是由新媒体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新媒体依托互联网及手机网络进行传播,传统广播也逐步与互联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本文通过对传统传播节目、新媒体二者之间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将二者相互融合的关系、优势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新媒体与传统传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参考基础。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时代背景促进了新媒体的推广应用。基于高校范围内新媒体传播的现状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是作为传播工具使用。但是,高校新媒体并没有将互联网思维这一核心要素合理应用到传播实践中。本文主要对新媒体传播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概括,重点对互联网思维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靳珂 《青年记者》2017,(20):68-69
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的传播模式发生着改变.互联网广播即网络音频,是融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多媒体形态之一,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化音频信息的一种形态,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收听节目.①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中,互联网广播将传统广播的音频信息资源和网络传播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王帅 《新闻与写作》2021,(1):114-114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新闻信息传播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新闻传播工作与新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为新闻传播工作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最大限度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用户的新闻接收需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及新型通讯手段的广泛应用,通讯网络与互联网相互合作已成大势所趋。微信新媒体平台的上市冲击了旧有的媒介,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恰到好处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将自身的产品特性和新媒体平台的优势相结合,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传统媒体价值链在3G传播中的接入与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传播等新媒体的兴起,中国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越来越感觉到自身领域的价值链在一天天萎缩,感到了生存的空前压力。随着中国3G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更感到了与狼共舞般的恐慌。3G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3G移动传播的发展给传统媒体生存带来挑战的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