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上海的小报数量众多,形形色色,拥有广泛的读者。对小报在近代上海报刊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秦绍德先生在《近代上海报刊史论》一书中说:“不了解小报,不能算是了解了近代上海报刊的全貌;不研究小报,也不能把握近代上海报刊发展的全部进程。”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汤笔花先生(1897-1995),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曾主编《大常识》报,又与朱瘦竹、周世勋、卢继影、卢侬影合编《罗宾汉》报,还与姚吉光(生前也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合编《福尔摩斯》报。作为小报界的前辈,汤先生在旧上海小报“四大金刚”——《晶报》、《金刚钻》报、《福尔摩斯》报和《罗宾汉》报中起过不小的作用。1987年6月14日,笔者拜访汤笔花先生,倾听他回忆旧上海的小报,虽属一鳞半爪,但都是他的亲历、亲见、亲闻。笔者根据当时的采访记录加以整理,为历史爱好者和史学工作者提供一份史料。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并非单一整体,报纸构建的中介公共领域也有主流与边缘之分。近代上海小报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近代上海小报关于“驱逐棚户”问题的报道,发现小报构建了一个另类公共领域。通过定义新问题、纳入新角色、建构新话语等方式,近代小报将原本不在主流公众讨论范围之内的“私人问题”重新界定为“公共问题”,发挥着另类公共领域的功能。小报依赖煽动性的修辞,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建立、维系相似的文化认同,维护着边缘阶层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上海近代小报以其嬉笑怒骂的游戏文章对晚清以来的社会政治进行多方面的批判,这种边缘式的批判模式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消遣的需求。本文论述了上海近代小报对其文化公共空间的影响和扩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文化公共空间的构造。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小报指刊载趣味消遣性内容为主的小型报纸。自清末以降,小报业便在中国开始发展,到1920年代趋于繁荣,全国各地都有小报刊行,尤以新闻业发达的上海数量最多,种类最为丰富,“平津及港粤方面,亦有小报, 惟不及上海之盛。”据曹正文、张国瀛所编《上海报刊目录》统计,近代上海出版的大报(主要指日报)有99 种,晚报23种,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小报的数目,但其中所列出的小报名称就有190种。1925至1931年,上海小报  相似文献   

5.
近代上海小报以色情、无聊等负面形象遭到主流社会的批评,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以大报的对立面而存在。为挽救正当性危机,小报通过申述大报小报价值等同、自我夸赞、批评大报、攀附名人等话语策略以及呼吁“大报化”和建立小(型)报同业组织来建构其正当性。然而,由于小报浓厚的商业性、缺少合作精神,小报文人迫于谋生、知识结构陈旧,以及当局管制不力,小报未能剔除其身上的痼疾,扭转社会的认知,致使正当性的建构成为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新的政权立即中止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打笔战是近代上海小报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小报打笔战的目的不在于争辩问题,理清是非,主要在于利用社会喜看热闹的心理,以此为手段,吸引读者和社会的注意,促进小报的销售。《晶报》是打笔战的始作俑者,其笔战方式包括报馆内部笔战、与其他小报笔战以及与大报笔战。《晶报》将小报笔战辱骂挖苦、胜利至上、意气用事等小报习气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晶报》的笔战可以一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小报的笔战状况。  相似文献   

7.
高城 《新闻世界》2012,(6):174-174,177
上海小报特指近代新闻史上出现在上海的一种专门刊登以趣味性、消遣性内容为主包括新闻、轶事、随笔小品、文艺小说之类的小型报纸,流行于清朝未年和民国时期。由于处于清末民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上海小报既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当时维新思想的影响成为进步文人的发声工具。在这双重力量的夹击下,早期上海小报因此也有别于同时期其他报纸,具有独特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8.
小报一向被人们认为品位低下、内容庸俗,但作为社会中下层阶级的通俗读物却很受欢迎,甚至有的小报自我标榜全球畅销报纸20强。小报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可以作为社会是否健康有序的重要参考标准,在此我们以兰州市场上流通的几份小报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小报自身存在的诸如报名、刊号、广告等问题,进而运用内容分析法剖析小报的报道内容,并指出其所承载的不良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为小报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转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傅海 《新闻界》2012,(17):77-80
中华民国前期(1911-1937)的小报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以北京小报为代表的北方小报风格和以上海小报为代表的南方小报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小报侧重时政,格调严肃、庄重,上海小报内容侧重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北京小报和上海小报在数量、种类、发行及办报规模方面各有所长,小报文字风格显露的地域特色明显。  相似文献   

10.
余子泓 《报刊之友》2012,(11):143-144
中国的近代报刊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其产生、发展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被注意的焦点往往指向那些高级大报。小报虽然数目众多,远远超过大报数量,但由于其内容相对大报而言对于时代和社会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在新闻专业精神方面也远不如大报,在新闻史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然而报纸作为一种既有上层建筑属性,又有信息商品属性的复合体,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其内部不同属种类型的辩证互动关系就远比以往的物质生产部门微妙,从大报和小报辩证互动关系来探究小报对于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的历史作用也许不失为一种探索中国近代小报历史意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张宁是中国台湾的历史学者,其首部著作《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与回力球赛》以翔实的史料对近代中国上海的"三跑"运动展开研究.张宁以"转译"的概念来展现东西方的文化交锋,分析异国事物在转移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此书超越了学术专著中常见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对象,其对于相关学者研究近代中国上海的体育史、文化史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凌霄  唐睿 《新闻世界》2012,(10):115-116
在1926年至1931年间,共出版了700多种小报。当时影响最大的四家小报——《晶报》、《金刚钻》、《福尔摩斯》、《罗宾汉》,被称为“四大金刚”。《晶报》名列上海小报界“四大金刚”之首,它开创了小报的三日刊时代,内容丰富多样,广受市民阶层欢迎,销售量不逊于大报,其成功的原因值得一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图书评论》2010,(11):127-127
在近代各种变迁冲击之下,在上海这个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其“公共空间”也相应地出现了很大变化。本书以“衙门”(以上海道台为中心的道署)、“会馆/公所”、“局”、“堂”等作为考察的对象,分析新旧、中西、传统与现代、本地及外来各种力量对这些“空间”带来的变化,由此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提出一个较为新鲜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甘艺娜 《新闻窗》2008,(2):105-106
中西小型报溯源 1.《立报》——中国小型报溯源中国近代报业是由外国人开篇的。封建时代日渐没落,西学东渐蔚然成风。20世纪初,小报在上海得以迅速发展,其数量不仅雄据全国之冠,且种类纷繁多变。  相似文献   

15.
上海自1843年11月正式开埠后,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也出现了畸形文化,其产物之一就是小报。这种小报生存于十九世纪最后四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旧社会末期。上海小报的发端上海的小报,历半个世纪之久,无论在性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变化,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上海之有小报,始于清光绪廿三年五月廿五日(1897年6月24日)《游戏报》。最初主要内容有小说、传奇、诗词、弹词、随笔、轶闻等文艺作品,也有支持变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讽嘲社会不良现状的言论。李伯元阐述此报的“本意”为…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地区一级的地方小报,其读者对象是工农群众和基层干部,对于标题的制作,我们不能不考虑通俗化问题。通俗化的大众语言,是我们地方小报语言的基础。当然,也是我们制作标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达之 《新闻传播》2014,(2):230-231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重要的调查研究活动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各种具有新闻采访性质的活动均具有当时的政治和历史背景,宋小报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其所进行的消息采集活动可算做中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其后中国新闻采访活动有退步之势,直到进入近代西方近现代新闻事业传入中国,中国新闻采访活动才逐渐走向近现代化、职业化、正规化。  相似文献   

18.
郑大华教授的新著《晚清思想史》,近日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六章,共五十二万多字。作为一部以晚清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该书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起始、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学科界定、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闻传媒重要机构之一的通讯社,在中国的出现仅次于近代报刊。由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中国的通讯社同近代报刊一样,是由外国人引进的。上海是中国通讯社的发祥地。上海通讯社的产生、发展与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旧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特点及规律等,无疑应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想在这方面提供一些资  相似文献   

20.
上海小报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小报与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渗透,不仅孕育产生了像上海《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这些在全国报刊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日报,而且也直接导致上海小报的诞生。这种催生作用我们可以从李伯元主办的《指南报》和开中国小报风气之先的《游戏报》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