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谭聪 《大观周刊》2012,(11):37-37
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赋予危机领导理论时代价值,本文选取女性领导力角度来探讨,女性领导在危机处理问题中确实存在不足,从性别差异、社会情境和个人职业规划三个维度来寻求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今日,微博已成为国内日活用户量最大的平台,其传播效果不容小觑。同时,女性主义思潮在微博上的日益活跃也反映出了其在网络公共领域积极争取自身话语权,主动进行自我言说的强烈意愿。然而作为数字时代的电子公共领域的微博仍然存在着弗雷泽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批判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借弗雷泽的修正理论为灵感启发与理论依托,思考当今媒介环境下女性在微博场域中发挥话语影响力的对策和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4.
赵亿 《新闻传播》2012,(1):20+22
本文对公共领域理论及其存在价值进行了梳理与探讨,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独特的理论范式,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与理想,对我国的社会现实,包括民主的发展与完善、媒介的管理等都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柴燕宾 《今传媒》2011,(10):17-18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技术升级到web2.0阶段,以BBS、博客、播客、维客等为代表的微内容短时间内也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由于微内容的主体的广泛性、大众化与多元性,信息交流系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以及内容的批判性和质疑性,契合了公共领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因此对公共领域在信息时代的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微内容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中集结公共话题,并对此展开争议与辩论,最终促使趋同意见的形成。在微内容的机制之下形成的网络公共领域,其拓宽了信息的来源,使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不同观点得到交流与碰撞,并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但是由微内容构建的公共领域也存在着相对不平等现象,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各种力量的侵蚀,另外其个人性也会削弱公共领域的理性基础,多元化特征也带来了公共领域的"碎片化"等问题,必须对其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6.
马静 《当代传播》2006,(5):69-7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哈贝马斯非常重视人类传播的重要性。目前,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进行研究的论述非常之多,但将广告这一具体的社会活动与公共领域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的人却很少,所以本文结合广告史和媒介发展过程,对广告的发展如何影响“公共领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程细雨 《新闻世界》2013,(7):176-177
【摘要】作为时下热门的传播载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互动平台。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为推进建构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某种可能。本文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讨基于当前的微博语境是否已经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研究发现,现今的微博语境并不能达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确实为民众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周雪怡 《青年记者》2011,(24):42-43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信息技术取得井喷式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web2.0时代,用户的交互性得到尊重,围观与参与的意识越发强烈.作为web2.0时代的领军产品,微博为大众提供了针砭时弊的互动空间,公共性话题尤其能获得一呼百应的意见表达,无数个小诉求,在微博中碰撞融合,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在互联网的匿名特性中获得准入平等.迅速勃兴的微博为推动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于公共领域的界定,认为互联网目前还不能称之为公共领域,但却是中国最有希望发展成公共领域的媒体。而网络信息编辑由于其内容把关人、技术掌控者和价值彰显者的特殊身份,成为网络公共领域最核心的建构者。文章还探讨了网络信息编辑建构公共领域的途径,并认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网络社区化转型的逐渐深入,以及网络信息编辑素养的逐步提高,有现实价值的公共领域最终能在互联网形成。  相似文献   

10.
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由于其准入门槛低、言论相对自由,以及去中心化、个人化、社会互动等特点而广受推崇,由此被认为成功地构建了"公共领域"。公共精神作为公共领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平等、独立、自由精神的缺失,使微博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成为理想公共领域的外在条件,却仍存在许多现实阻力。  相似文献   

11.
何凡 《新闻世界》2013,(8):276-277
本文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一些重要观点进行梳理,并就网络平台对我国社会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3.
浅谈互联网对当代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菲 《新闻世界》2009,(8):87-88
从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这个概念以来,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互联网蓬勃兴起后,它为公共领域构建了新的对话平台,激活了传统媒体的公共领域对话空间,推动着公共领域朝着更为开放,更具包容和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谭雁刘晨曦 《视听》2016,(7):161-162
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改变了互联网时代的格局。个人媒体时代崛起,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博不仅仅满足其基本的发布信息的工具属性,而且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微博给予普通民众平等的话语权,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考系,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本文主要剖析微博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及其具有的特性和对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婧悦 《新闻世界》2013,(8):154-155
现代社会逐渐由乡土社会迈入陌生人社会,而虚拟网络已成为完全的陌生人社会。现实社会中的契约、法律、责任与信任结束在网络完全陌生人社会中的作用也被削弱了。而最原始的利益诉求更适于整合网络陌生人社会的秩序,担负利益诉求这一功能角色的即为网络新闻评论。评论以利益牵引整合出网络陌生人社会复杂但清晰的脉络,而这恰是公共领域的构建雏形。  相似文献   

16.
张萍 《今传媒》2013,(11):14-15
电视问政自问世之日起就饱受争议,究竟它只是行政管理的创新方式还是电视媒介致力于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对电视问政的不同认识将生成不同的节目内涵与传播效果。论文重点探讨电视问政如何强化公共性,实现对民众公民精神的启蒙,推动公民社会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影响现实社会发展逻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践运作过程中,网络社群对公共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对现实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19.
颜笑漪 《新闻世界》2011,(6):243-244
优质报刊具备公信力与专业视野,若又兼具双向沟通,自由讨论,广泛参与等特征,就可以是个给公民提供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了,即哈贝马斯理论中对公共领域阐述的很好的平台。而党报作为政府的喉舌,也可以成为优质的公共领域平台。  相似文献   

20.
现实社会政治实践中遭遇诸多困扰的公共领域理论,能否藉由互联网这种新的信息沟通平台得以确立的问题,一直是学界聚讼纷纭的焦点。在对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学者们存在着立场清晰的态度分野,或认为互联网为建构理想的政治讨论空间提供了可能,而此空间无疑发挥着公共领域的实践作用;或则认为新媒介为协商民主实践所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乐观,理论在网络实践中的适用性有待商榷。本研究对网络公共领域持不同态度的学者观点及研究结论予以爬梳考量,并辅之以网络热点事件的深度剖析,以期较为理性地展示这一论争的多重维度和得失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