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当下很多教学研讨活动中,常常看到"同课异构"的研讨方式。所谓的"同课异构",即由不同的教师就相同的课题,在同一个教学研讨活动中,用课堂表达各自不同的设计与思考。作为"观众",我曾多次参加过"同课异构"活动,观摩了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时的精彩纷呈;作为上课教师,我也曾和别老师一同进行过"同课异构"。其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未曾经历过的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不过,作为广大的一线教师,参加这样的"同课异构"活  相似文献   

2.
<正>同课异构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所备上课的结构和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和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同课异构,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是主流模式,"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就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提升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新教研方式.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 "同"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同."异"是指不同的教师所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途径以及风格."同课异构"既可以指选用相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也可以指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根据学生主体的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这里的"同"是指内容的同,最终效果的同,即起点与终点的同;而这里的"异"是指方法、途径等具体过程的不同.当然,这里的"异",既可以是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和风格各异的教学策略讲授同一课题,实现殊途同归;也可以是同一个老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分析解决同一个教学问题,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点到直线距离"的两种教学设计的比较分析,阐释笔者的认识与心  相似文献   

5.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指同一学科、同一主题、同一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方案,在不同班级上出不同风格的课。笔者在所在学校正好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并将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6.
周晓燕 《广西教育》2012,(26):17-18
“同课异构”是目前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的校本教研新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所谓“同课异构”,可以是多人同课异构或者一人同课异构(以前者居多),可以是学校内部的教学业务大比武,也可以是校际问更为丰富的教学研讨。它一般指定同一学科和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执教,  相似文献   

7.
<正>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实际备课并上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同课异构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形式,而是同一课、同一人、跨年度的异构。在"我与我"的同课异构中,同的是文本,异的是角度。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主动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通过"我与我"的同课异构,感受不同的教学设计角度和由此产生的不同教学境界,在"我与我"的对话中不断研究和  相似文献   

8.
开栏语"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材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构思,运用不同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实践与研讨,是当前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然而,人们往往忽视的是教师个体的"同课异构",也就是教师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对同一个课题,进行多次设计、实践,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效果,提高专业反思能力。本期刊出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在一次次改进中,逐渐接近教学知识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构建多重对话平台;可以拓展视野,丰富教育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师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并且可以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它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0.
<正>体育"同课异构"课,即同一体育教学内容,由不同赛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有自己教学特色的体育课。"同课异构"的体育课又有不同于室内课的地方,所以体育"同课异构"课要比室内课更难上,如何才能上好一节体育"同课异构"课呢?根据自己的赛课经历,浅谈一下几个观点。1.了解学情、教情、场地器材。到达讲赛学校后,及时了解学校的场地、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学生对体  相似文献   

11.
<正>初听"同课异构",我心中存在一些疑问,一堂课为什么非要同课异构呢?后来发现自己的想法有些偏激,同课异构不仅是内容上异构,也同样是每位教师的风格的异构,更是对学生反映的同课异构。两节同课异构课通过比较,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共同成长。那是一堂我和A老师,课题为13.5(5)平行线的性质的课。与A老师的课比较起来,可以说是各有利弊。一、用不用PPT等多媒体设施辅助授课近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硬件的完善,基本每个班级都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7,(1):82-86
"同课异构"是不同的教师因不同班级、学生而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构思和教法。以实习为契机、以同课异构为手段、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进行研究型教育实习"同课异构"的实践探索。设计了教育实习中"同课异构"实施的六个步骤,并选取本校小学教育专业的部分大四的师范生在小学教育实习中开展了"同课异构"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同课异构"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同课异构指的是对于同一堂课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以此探究如何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故此学习散文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因此也就有了研究如何同课异构的必要性。在教授散文时可以从教师的角度思考如何教学生阅读散文,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捕捉学生的困惑点,还可以从散文文体本身的特点入手进行教授。这种同课异构的方法能把握住散文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因"文"  相似文献   

15.
正时下,许多学校都会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分别执教,或由一位教师先后两次以上执教(本文探讨的多为前者)。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给执教教师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舞台,给观课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那么,如何认识并处理同课异构中的"同"与"异"呢?笔者谈几点思考。一、"同解"教学文本说起同课异构,不少教师认为,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背景 同课异构,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教研活动.它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的能力,也能够为深入研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识和研究案例。同课异构对不同教师来说有它的现实意义,对同一教师来说也同样有很大的帮助.、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上两个班级的语文课,而两个班的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两个班级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执教第一节课后也往往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预设的教学设计也不能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17.
同课异构是当前比较普遍而有效的教研活动之一。但当下的同课异构多为同"题"异构(也就是一个课题,让不同的教师进行设计与执教)。为了进一步提升同课异构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探索着往前推进了一步,进行了同"的"异构(即在同目标下异构)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李明 《教书育人》2012,(5):20-21
看了这个题目,大家也许很惊讶和茫然。普通教师怎能与大师"同课异构"。这不是信口雌黄、痴人说梦吗?非也!与大师"同课异构"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方便高效。一、与大师"同课异构"的优点1.不受同轨班级多少的限制我们都知道,"同课异构"活动是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对同一授课内容进  相似文献   

19.
1.引言近几年来,一种新的教研活动形式——同课异构开始流行.什么是同课异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例如,有人认为,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物教学》2017,(22):45-47
传统的"同课异构"是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包括"选定课题一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为了青年教师较快胜任教学,降低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程度,通过对传统的"同课异构"模式进行创新:"同一年级教师选定课题—同一备课组集体教学设计(备课)—个人教学再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从而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尤其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