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者 ,他的诗歌思想以倡导“风骨”“兴寄”为核心 ,标举风雅 ,宣扬诗教传统 ,推崇汉魏雄健沉郁的风骨 ,纠正唐初文风 ,成为初唐诗苑中的古雅派  相似文献   

2.
针对南朝绮丽柔靡的诗风,陈子昂鲜明地提出以兴寄、风骨为中心的文学革新理论,并在创作上积极地实践这种新的理论,这对唐代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也对初唐以后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刘勰《风骨》篇中提出的"风骨"的理论之后,初唐诗人陈子昂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颓靡诗风;盛唐时期,李白"雄浑"、"劲健"、"豪放"的诗歌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又对"风骨"理论加以阐释。总之,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重刚健、盛唐重气质,构成了初盛唐时期风骨诗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的唐代诗歌理论,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繁荣昌茂、鼎盛一时的诗坛创作风貌,而且开启了后世长达近千年的“宗唐”诗风,可谓影响深远。本文拟对唐代诗论的理论背景和大致风貌作整体性描述,从而总结其主要的理论特征,即在思想内容方面重视对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的继承;在艺术标准方面尊崇魏晋风骨与“兴寄”表达,注重对诗歌中雄深雅健的情感力量的呼唤;在审美倾向上,分为自然与奇崛的两大主要派别,展现为情景交融、兴象玲珑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唐代县尉诗人创作思想和创作心态的前提下认为唐代县尉具有如下创作特色:其一,通过个人经历表达仕途艰难的人生体验;其二,通过“感士不遇”表现深沉的忧患意识;其三,通过千差万别的个体风格呈现由初盛唐的“风骨”向中晚唐的“兴寄”转变的总体特色。  相似文献   

6.
论陈子昂“兴寄”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子昂倡导的“兴寄”说,对中国古代诗歌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由古及今,对“兴寄”说的内涵一直歧说纷纭。分析陈子昂代表作的特征、探讨与“兴寄”密切相关的“兴”的含义、考察后世有关“兴寄”的论述,可知“兴寄”既不单指内容,也非偏指艺术,而是二者兼而有之;同时“兴寄”还包含了诗歌的情感意蕴和“寄意言外”的因素在内,是一个含蕴丰富的多元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初唐杰出文学家陈子昂,在诗文革新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陈子昂的文学理论包含“风雅说”、“兴寄说”和“风骨说”三项内容,不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还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以“风雅说”为体,“兴寄说”、“风骨说”为用。陈子昂在实践其理论的创作活动过程中,对当时的绮靡文风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声律风骨始备” ,即盛唐诗歌最重要之特征。四杰四友为唐代诗歌蓬勃发展之前奏。陈子昂高举反齐梁轻艳、复汉魏风骨大旗。张说和张九龄继承陈子昂。盛唐诗有山水诗和边塞诗两大流派。李白与杜甫承前启后形成风骨特征 ,将唐代诗歌推至艺术之巅。“永明体”平仄格律已初具雏形。“宫体诗”推动律诗形成。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唐玄宗倡导“文章革旧新”、重视声律。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诗人思想空前解放、创作领域空前广阔。  相似文献   

9.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者。他高唱“汉魏风骨” ,反齐梁 ,复汉魏。在诗歌内容上要求抒发真实情怀 ,关心社会现实 ;在形式上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继承风骨而不守旧 ,接受声律而不拘泥 ,并且在创作上 ,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10.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他高唱“汉魏风骨”,反齐梁,复汉魏,在诗歌内容上要求抒发真实情怀,关心社会现实;在形式上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风,继承风骨而不守旧,接受声律而不拘泥,并且在创作上,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11.
唐诗的艺术品格,主要体现在?重风骨,讲兴寄,注重声律与辞章,追求兴象与情韵?等方面。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特有的美学境界,是唐诗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闪耀夺目的明珠,其中流淌的“风骨”观念是最重要的创作理念之一。唐之前,“风骨”的含义经历了一个从描写自然事物到展现人物品格再到评价文学风格的发展过程。初唐至盛唐时期,“风骨”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魏征对齐梁诗风的纠正,为“风骨”声律论的提出做出铺垫;初唐四杰的诗歌提倡刚健骨气,开“风骨”先声;陈子昂标举了唐诗“风骨”的明确方向,对于“风骨”诗学观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唐朝诗歌“风骨”理论的梳理和归纳,对于理解当时诗歌的艺术特征、审美情趣和创作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而陈子昂的《感遇》诗则被颂为唐代的“古体之祖”。一般认为陈的《感遇》是脱胎于阮籍的《咏怀》。其实,追根溯源实为《古诗十九首》,其作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才可以更肯定地认为陈子昂《感遇》诗是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其突出表现便是兴寄与风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风骨"是其主脉之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诠释着对"风骨"的实践,且文论家们在总结"风骨"之时,更以它来指导后世的文学创作。初盛唐诗人于孜孜探索中形成了以"风骨"为核心的文学理论建构,此时期的诗歌便是"风骨"的完美体现。文章以"风骨"为主线,从"风骨"的释名与溯源,初盛唐的"风骨"理论,唐代诗坛的"风骨"表现三个方面系统地展示盛唐诗歌形成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5.
陈子昂何人?此人一生写了一百二十余首诗,《感遇》诗三十八首借古喻今,托物寄情。“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笔锋直指武则天耗财事佛,战乱扰民。《蓟秋览古》七首,因“雄图中夭”而悲愤。特别是《登幽州台歌》,吊古伤今,天地多么大啊,自己多么无奈!慷慨而又孤寂,代表了封建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普遍情绪,千古传唱。陈子昂以自己的诗作大破齐、粱颓靡之风,认为诗既要有“兴寄”,又要有“风骨”。他虽然只活了42岁,可是对诗歌革新的主张影响深远。陈子昂之后是盛唐。  相似文献   

16.
兴寄是传统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东晋中后期之后诗歌中山水描写不断增多,兴寄艺术也出现新的发展.首先是兴寄的内涵,由情感的寄托拓展到山水审美与哲理的体悟;其次则是对作为取兴之象的山水景物的刻画不断深入,逐渐实现了兴寄与体物写景的结合.山水之兴促进兴寄艺术重要的发展,对传统山水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剪,颇累文骨”(《议对》),赞扬刘昆诗歌“雅壮而多风”(《才略》),等等。可见,“风骨”  相似文献   

18.
论李白的诗歌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是站在唐代诗坛的峰巅,彪炳千秋的浪漫主义大师。研究李白诗歌创作的美学观,不但可以准确地把握住他鲜明的艺术个性,加深对其作品的认识,而且可以借此窥见当时诗坛上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对唐诗兴盛之因的研究。李白一生没有留下诗歌理论的专著,他的诗歌美学观点主要融汇在他震古烁今的作品中。要探讨和评价李白的美学思想,就不能不结合他伟大的创作实践和不朽的艺术成就,唯其如此,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力主清新刚健的风骨美 初唐时代,天下大治,国力鼎盛,社会呈现出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诗歌方面,当时还泛滥在诗坛上的齐梁形式主义的颓波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诗歌革新成了历史的必然。陈子昂应时而起,高张复古旗帜,标榜汉魏风骨,横制积弊;李白更以风骨为诗歌的审美原则,力主诗歌清新刚健的风骨美。李白对风骨的倡导,取决于他恢宏高远的政治抱负和独立不迁的傲岸性格。这位耿介诗人,自称“天为容,地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他的政治抱负是“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正因为此,他把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利作  相似文献   

19.
王新民在写诗的同时,注意自身的诗歌理论建设,他提出的“风骨”和“灵魂”是他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他的诗论中,“风骨”和“灵魂”不仅涉及到诗及诗人的内在修养,不仅涉及到诗的社会价值取向,而且也涉及到诗的语言等形式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建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