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与网络传播在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网络传播为调查性报道带来了机遇,同时带来了一些弊端。因此调查性报道应该慎重对待网络平台和网络传播带来的报道方式的转变,以防止调查性报道出现娱乐化、同质化的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2.
吴孟春 《东南传播》2023,(2):143-145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舆论的导向对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直接产生影响。为杜绝虚假错误的网络信息产生负面的社会舆论影响,进而增加民众的焦虑感与恐慌感,在各类新闻事件报道时,应当紧扣融媒体发展规律,尊重新闻事实,对调查性报道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使得调查性报道发挥出一定的舆论引导力。本文试图通过《帮帮团》几篇代表性的调查性报道,从工作创新对策、传播形式、调查采访方法等方面,浅析探讨融媒体环境下,调查性报道的工作困境和工作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网民的数量逐渐增多,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媒体也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媒的诞生,以其几何级增长的信息量,广泛的传播范围和迅捷的传播速度为记者调查采访提供了便利,也为调查性报道带来一场变革。本文试以河北大学校园飙车案为例,浅议网络时代下调查性报道所发生的...  相似文献   

4.
张影 《采.写.编》2021,(1):82-83,159
现如今,一有热点新闻事件发生,许多网络媒体都会争相报道,既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又经常会出现报道失实接着反转等现象.在这种碎片化和无中心化传播的网络语境下,传统报纸的调查性报道因内容详实、具有深度、全面客观、权威性强,实际上已成为与网络媒体开展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手段.本文认为,地方报纸的调查性报道要吸引更多读者,重点是...  相似文献   

5.
《真相》栏目打出终结网络传言,还原事实真相的旗号,并定位于从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正是这个独特的定位,使之从传统调查性报道跃上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前沿。《真相》只追逐已被网络传播的矛盾与冲突,并以影响网络传播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谭雪 《新闻传播》2010,(3):128-128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体裁,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报道内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广播的调查性报道,要发挥特有的声音传播优势,避免没有图像和文字说明的劣势,更要求调查记者在采访技巧上下功夫。笔者就此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它被称作媒体的利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当前媒体上呈现的一些调查性报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不精、调查不深、批评监督没有威力,致使利器不利,成为无查处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与改进的烂尾新闻。如何使调查性报道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呢?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调查性报道应遵循选题的新闻价值要高、调查要深入、叙事要完整、逻辑更缜密、言辞要有度五大方面的采写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媒体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下,美国传统媒体面临着重重危机,耗资多、费时长的调查性报道面临黯然退潮的态势。但ProPublica两获普利策新闻奖,却为调查性报道在网络时代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其为公众服务的理念、网络形式+正统理念+深度调查报道的新闻报道模式和公众捐助的资金使用模式是调查性报道生存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9.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更新了现代传播手段,使人人都有麦克风,逐渐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而网络也成为寻求公正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网络爆料,各种信息纷繁复杂.新华社多媒体新闻栏目"中国网事"为顺应网络传播新形势,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而设立."调查""核实"作为其主要报道系列,密切关注网络新动向,积极回应与引导网络热点,已有较成熟的报道风格.  相似文献   

10.
段勃 《中国编辑》2018,(10):85-91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形式,在新闻文体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以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为样本,分析了中美调查性报道写作方面的共性与个性。认为调查性报道作品存在大篇幅、碎片化、调查性、逻辑性、平衡性等共同点,同时由于传播观念、新闻体制、传媒规范以及写作传统方面的差异,又导致调查性报道作品在文体、组构和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海量、快速成为新闻传播最明显的特征。然而,人们在浏览了大量的新闻"快餐"后,对深度调查性报道仍是青睐有加,渴望更详尽地了解焦点、热点事件的前因后果。比如生态问题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浅析《黑龙江日报》为雪乡砍树叫停追踪两年的两次调查性报道,阐述写好调查性报道要过"三关"。  相似文献   

12.
以暴露和揭丑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是西方新闻业的一个传统,虽然其定义一直没有统一,但“揭露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聚焦于不义、丑闻或非法活动”的调查性反道的本质却得到广泛认同。 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在中国传播时间并不长。1980年《工人日报》刊载的渤海2号沉船事件的报道,可视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新闻学将深度报道概括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通过电视手段以视听符号对新闻事实所作的包括背景介绍、调查研究、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的深层次传播,正因如此,理性思辨应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个显著特征。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是多样化的,报道是立体化的,深度报道因节目时间的充实和深度的拓展,更应如此。光具备电视性,即有了视听形象直观、直接、现场性等特点,不注意传播符号的丰富和报道…  相似文献   

14.
在微信平台传播中,高质量的调查性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新生气,成为媒体组织提升影响力、获取核心受众的手段。在微信公众号传播的过程中,调查性报道是媒体组织确立"新闻专业性"的重要工具,成为媒体公众号影响力的"增幅器"、确立风格特色的重要的立足点。本研究通过研究利用微信成功传播的调查性报道,挖掘成功传播的报道和传播活动背后的规律,这将有助于媒体公号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也能够促使优质报道的传播更精准有效。此外,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明确微信传播活动给媒体组织和新闻专业所带来的新影响。研究表明,微信显露出更强的"把关"效应,通过对运营资源倾斜、内容题材筛选、文字风格化加强等方面的选择,将调查性报道的呈现逐渐收拢在更小的范围之内,技术对内容的控制更为隐蔽而强烈。  相似文献   

15.
杨雅淇 《新闻世界》2012,(1):122-12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其新闻报道的特点正日益受到新闻传播研究者的重视,而以框架理论对新闻报道的分析也正日益发展。然而纵观其研究成果,多为对电视或者纸质媒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少有对网络这个载体的框架分析与调查。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以新浪网为例,分析网络媒体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向俊 《声屏世界》2017,(2):20-22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分析样本,通过对栏目特质的坚守之困、 栏目品牌记者的流失之困以及栏目网络品牌的拓展之困进行分析,在使当前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的诸多困境逐渐具体化和明朗化的同时,进而提出用"调查性报道"凸显栏目特质,栏目品牌与记者品牌的同步打造和栏目网络品牌的文化建设与延伸等策略,以期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创优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驱逐流氓老外"事件自博客引发后,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随之进入大众生活,进而诱发大众媒体对其进行了广泛报道和讨论,引起巨大反响.本文以此事件为例,讨论网络的"回音壁"和"评论场"特性,分析两种常见的网络传播报道形式:过滤型报道和评论型报道,进而探究网络信息与新闻事实之间传播循环链产生"偏离"而可能导致的传播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
吴冬 《新闻爱好者》2010,(1):128-128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在网络上建立新闻网站.特别是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类报道.借由网络这个新闻报道的全新而高效的媒介.传播财经英语新闻。本文针对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译名不统一问题.分析了当前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统一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译名不统一问题的一些建议:报道者要提高对译名统一的重视态度、加强学习和积累.并将这一原则贯穿实践.时刻核查以保证网络对外财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忠实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论政和网络民主的发展,近年网民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已经进入督政的重要阶段,而视觉形象在网民督政中的传播说服作用也愈加明显,具体表现为纪实性视觉形象的标记性之于事件的引发曝光,模拟性视觉形象的形象性之于事件的调查分析,艺术性视觉形象的象征性之于事件的感召共鸣。本文试图运用视觉传播理论和案例分析方法对网络督政中的视觉传播说服进行阐释说明。  相似文献   

20.
脱胎于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报道者,在新闻传播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潜质。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应用,公民报道者的这一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参与新闻传播的层次在不断提高,从报道新闻事件到评议新闻事件,再到参与调查新闻事件。公众报道者参与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强,对事实真相的追求表现得更为强烈。这一变化对整个传媒生态格局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