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玉红 《现代语文》2007,(2):121-121
汪国真先生是上世纪90年代较有影响的诗人,1990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了,接着,《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汪国真诗文系列》、《汪国真爱情诗卡》、《汪国真抒情诗赏析》等诗集相继出版。这一年,他的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北京高校还出现了汪国真诗歌演讲热,在出版界被称为是“汪国真年”。  相似文献   

2.
最近全国文学青年中掀起了一股“汪国真热”,汪国真成了文学青年心中“诗坛王子”。《汪国真抒情诗选》、《汪国真诗集》、《汪国真校园诗选》等诗书成了市面上最畅销的书,不仅小青年见此诗书爱不释手,就是许多中老年人也欲一睹为快。步入诗坛时间不长的汪国真写的诗为什么能在我国诗坛上刮起“飓风”,产生如此之大的“轰动效应”呢?其诗为何能产生如此之大的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呢?就这些问题,本文拟从诗歌的特征角度对他的诗歌创作做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年轻的潮     
历史不会忘却:“汪国真”,是1990年~1991年度中国大众传媒中使用频率空前之多的汉字;北京王府井书店柜台上,三个姑娘争相购买仅剩的最后一本汪国真诗集,最后竟以抓阄的方式确定归属。时光流逝,“汪国真热”虽已过去,然而,时至今日,校园里年轻的中学生们依然十分钟情他的诗。一位女孩说得好:“读汪国真的诗,就像和一位大哥哥促膝谈心;就像见到一泓潺潺的溪水,清澈透明;就像咀嚼一枚青青的橄榄,回味无穷。”汪国真的诗,以其清新活泼、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平易恬淡、超然豁达的生活态度走进青年人的心灵。时隔多年,汪国真先生依然那么谦逊,他在《不要赞美我》一诗中这样写道:“……我只把心灵/孕育的种子/虔诚地撒向大地/不曾想它们/真的长成了树/长成了一片风景/不要赞美我/那是由于慷慨的阳光/温馨的雨/还有那微笑走来的/暖暖的风。”是的,与其说是读他的诗,不如说是在读你自己的心声。为此,本刊特设“年轻的潮”这个专栏,刊登汪国真先生的佳作,以飨广大中学生读者,并以此深深怀念那段令人难忘的时光,同时,期待那难忘的时光——诗歌热潮的再次到来。  相似文献   

4.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生于北京。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他的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  相似文献   

5.
缅怀汪国真     
《初中生》2015,(20)
4月26日凌晨,著名诗人汪国真因病逝世.汪国真,1956年生于北京,诗人、书法家.上世纪90年代,国内曾掀起一股“汪国真热”.他的诗句为整整一代人的青春打上了烙印,代表性诗句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等.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1,(26)
作者小传:汪国真(1956~),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厦门,生于北京。他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广东暨南大学中文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红,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曾让无数大学生、中学生等广大青少年为之动情。90年代初,汪国真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引起轰动,风靡全国,掀起了汪国真  相似文献   

7.
《教育》2008,(8):43-43
汪国真,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创作,曾经在九十年代掀起_股“汪国真热”。汪国真的诗首先在北京中学生中造成一定反响,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生中流传,经由一位女教师将此信息告知身为某出版社编辑主任的丈夫,触发出版社的商业敏感,迅速与作者联系出版其作品。1990年5月汪国真的第—部诗集《年轻的潮》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汪国真,1956年生于北京。8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作,已陆续出版诗集《年轻的潮》、《年轻的思绪》、《年轻的风》、《与汪国真对白》、《汪国真抒情诗自选集》,以及自传《汪国真独白》等。汪国真的诗写得清纯、洒脱、优雅,且  相似文献   

9.
据《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长沙晚报》等报道,湖南青年诗人陈渡风(笔名寻梦)的诗集《幻想男孩》上了畅销书排行榜,上海易文网称其掀起了一种继席慕容、汪国真之后的“陈渡风现象”。看到这些,我心里一惊,诗集这种习惯  相似文献   

10.
傅山与顾炎武唱和诗共有六首。第一次唱和诗两首,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所作。丁宝铨《傅青主年谱》:“(康熙)二年癸卯,五十七岁:崑山顾宁人访先生于松庄,赠五律一章,先生依韵答之。”丁宝铨刻《霜红龛集》(本文引《霜红龛集》,均为丁宝铨刻本)卷九载有傅诗,并附有顾诗)《亭林诗集》卷四载有顾诗。第二次唱和诗三首,也是在清康熙二年。《傅青主年谱》没有记载,《霜红龛集》也未收这次唱和诗,《亭林诗集》卷四收有顾诗两首。第三次只是顾炎武寄侮山诗一首。《傅青主年谱》:“(康熙)十三年甲寅,六十八岁:是年顾宁人有寄先生《土堂山中诗》。”《霜红龛集》附一、《亭林诗集》卷五均载有此诗。现把这六首诗按写作时间分三组,注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南园五先生”是明初崛起于岭南的诗人群体,他们对明中叶“南园后五子”、晚明“南园十二子”具有重要的影响。“南园五先生”作为一个晚起的概念,有个生成过程,即黄佐从“南园诗社”中抽“五先生”之观念、“重正五先生诗集”的出现、“南园与五先生”之论述,到最后以“南园五先生诗集”冠名之确立。本文在联系明中叶“南园后五子”、晚明“南园十二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南园”已从一个自然的地域概念转化为一个具有精神内涵的人文语汇———南园诗魂。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关于对他的研究,今人有两部大著:一为来新夏先生编著的《林则徐年谱》,一为郑丽生先生校笺的《林则徐诗集》.其中,郑先生校笺的《林则徐诗集》(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以下省称为《诗集》),是以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云左山房诗钞》为底本,比勘“公之手定诗稿《使滇小草》”,以及墨迹、碑版等有关文献汇辑而成;另并“对与公交知之人士所引录公之诗篇,亦取以参校,……如刘存仁《笃旧集》、《屹云楼诗话》,(?)昌彝《射鹰楼诗话》,张应昌《国朝诗铎》等书”(见《编例》).这里并未提及潘焕龙著《卧园诗话》,但正文中却是有注提到了潘焕尤其人的.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天堂与五月》和《花一般的罪恶》1926年邵洵美自欧洲回国,到上海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访《狮吼》杂志同人,与滕固、章克标成了至交,并成了《狮吼》的主要撰稿者.1927年1月,他的第一本诗集《天堂与五月》作为“狮吼社”丛书,由光华书店出版发行.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在《选诗杂记》中说:“还有邵洵美先生的《天堂与五月》,到底没找着.赵家璧先生来信说,上海也没有.清华有,丢了.我托李健吾先生问过沈从文,同时自己写信去;他写过《我  相似文献   

14.
汪国真的《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是一篇感悟生命的美文。读罢此文,你会惊异地发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或者说我们就生活在这“没有景色”的“熟悉的地方”但我们因为沉湎得太久太深而少了一份冷峻的思辩,而汪国真却以他那特有的敏锐的触觉从中捕捉到了一个常人不易察觉的命题——要不满足于现状,永远追求进步.因为自然的风光无限.人类的事业没有顶点。  相似文献   

15.
林帅 《语文天地》2011,(2):50-52
(一)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去欣赏一个男生:欣赏他一呼百应的感召力,欣赏他敏感、真挚富有想象的诗人气质,欣赏他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这些都成为亮丽的风景,在我的心目中挥之不去。好像应该是彼此欣赏吧,也不知从何时起,我和他——都喜欢看汪国真的诗集,听马天宇  相似文献   

16.
卡先生听到有人称赞一位已在职多年的领导,说他是不可缺少的,是一位杰出的领导。卡先生生气地问道:“为什么他是不可缺少的呢?”称赞他的人答道:“没有他,机构就不运转。”卡先生说:“如果没有他,机构真的不运转的话,怎么还能说他是一位好领导呢?这些年他完全有时间把机构搞得没有他也照样运转。他究竟在干什么?恕我直言:他整天在想办法使你们离不开他!”  相似文献   

17.
说起来是前几年的事情了。我到一个学校给爱好文学的同学们讲课。那时正流行汪国真,因此当我问他们喜爱谁的诗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喜欢汪国真。我当过老师,我对学生这种齐声回答总是心存疑问,于是我请读过汪国真诗集的同学举起手来。结果汪国真的喜爱者们面面相觑,只有几个人犹豫地举了手。于是我又问那些没读过汪国真的诗的同学为什么喜欢汪  相似文献   

18.
<正>梁启超先生在1903年写了一篇《中国国民之品格》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将国家分为三个等级:一曰“受人尊敬之国”,二曰“受人畏慑之国”,三曰“受人轻侮之国”。随后,他又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国民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爱国心之薄弱”,二是“独立性之柔脆”,三是“公德心之缺乏”,第四是“自治力之欠阙”①。这里且不论梁启超先生对国家等级分类是否科学,也不论他对当时中国国民心理的分析是否客观,我们参照这三个等级来对照当今中国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汪国真的诗,曾在我们的校园中风行一时,学生称他为纯情诗人。谈中国的校园文化,不可不谈汪国真,尽管今天“汪国真热”早已过去,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似乎可以循着汪国真的小诗,寻觅到校园流行诗发展的踪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与时俱进”一词颇为盛兴 ,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期间 ,更是响彻会议中的主旋律 ,也是广大代表们普遍谈论的热点话题。但鲜为人知“与时俱进”一词最早是孙中山先生和李大钊同志提出来的 ,江泽民同志在 2 0 0 1年“七一”讲话中借用这个词时赋予了它新意。“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孙中山先生不愧是审时度势的俊杰 ,正是他这种站在时代前列、识乎世界之潮流的远大眼光 ,才使他成为横跨新旧民主革命两大阶段的巨人。孙中山先生的“国共合作”、民族团结的思想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这种缘故 ,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