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与战略转变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由“反蒋抗日”逐步转变到“通蒋抗日”,实现了战略的转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顾东北沦亡的民族危机,继续调重兵“围剿”红军,迫使中共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反“围剿”斗争上。尽管这样,中共仍然高举抗日大旗,主张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一方面,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即9月20日,中共就发表宣言,最早号召中国人民武装抗日,并派出军事骨干杨靖宇等前往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局部抗战。另一方面,中共也初步地提…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后游击战。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组织发动沦陷区的民众抗日运动方面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共和沦陷区民众的支持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初期,基于维护其远东安全、避免东西两面被夹击的国家利益的需要,苏联在处理与中共的关系上,一方面从道义和舆论上大力支持中共,另一方面,却拒绝在军事物质上援助中共,而且,片面地要求中共“团结”、“服从”国民党,甚至要求中共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以保持中国抗日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河北省地方党组织因为抗日积极,遭到日军的仇视。1933年5月签定的《塘沽协定》要求冀东各县的国民党组织予以撤销。除冀东地区外,河北省其它地区的县党部组织,有些也转入地下活动。虽然1935年6月的"何梅协定"要求撤销国民党河北省各级党部组织,但是国民党河北省部分地方党部并没有完全停止办公,有些县党部能够从事地下活动。  相似文献   

5.
有无早期阶段?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中,痛斥“北方国民党(冯玉祥、阎锡山)及非国民党的军阀官僚们,口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满洲的侵略者及国民党南京派,实际共同的是建立所谓北方独立及变相的第二个满洲国”。同月,中共华北党组织却派张慕陶为代表,到张家口与冯玉祥共同筹划组织抗日同盟军。这一历史矛盾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我党是否有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期阶段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中共随即开展了同地方实力派杨虎城、东北军张学良等的统战关系,谋求建立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反蒋抗日"合作格局,推动和领导抗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依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逼蒋抗日"方针,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内讧。中共尽力维护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国民党终于放弃了“剿共”政策,实现了与中共的抗日合作。但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联共抗日政策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一 1936年12月,西安发生了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对蒋介石的兵谏——“西安事变”。该  相似文献   

8.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是中日民族矛盾经,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日本加紧对华北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是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改变。五是国民党军政大员和地方实力派中,有些人开始转移到抗日上来。六是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国民党组织的抗日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31年“9.18” 事变之后,中共由于左倾关门主义错误路线,对代表各自不同阶级利益的派别所表现出的抗日爱国热情还未充分认识。长征途中与地方实力派合作的成功经验,以及在抗日问题上地方实力派的举动,使中共认真思索新形势下的统战对象问题。地方实力派对抗日的主张和态度,为中共统战思想的完善、实施提供了前提;同时中共统战思想的成熟又积极促使着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华日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日报》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党报,在抗日战争期间,贯彻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大力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加强同国民党积极因素的联合,加强同世界新闻界的广泛联系,建立和扩大了新闻界的统一战线,坚定地站到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成为我党在国统区思想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12.
《红色中华》关于东北义勇军的报道,据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关于东北义勇军性质与组织领导系统;二是关于东北义勇军英勇战斗抗击日军及揭露国民党妥协政策;三是关于苏区军民援助东北义勇军运动及中共号召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抗日统一战线正是中共以宣扬义勇军的英勇抗日事迹、组织苏区民众援助义勇军运动为契机而萌芽并走向实践的。中共在国民党不断地围剿苏区的背景下,积极报道东北义勇军运动的另一深层用意,显然是以此凝聚苏区革命民众的意志,鼓舞斗志,为反"围剿"战争进行革命动员。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青年党与“九·一八”后的抗日民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特殊历史时期 ,较早提出了停止内争、武装抗日和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组织国防政府的主张 ,积极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右翼政治态度的重大变化。但其阶级本性及对中共的敌视 ,使其抗日民主活动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共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以及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和恶意歪曲,为了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动员国内民众抗日,赢得国际的支持,中共在全力抗战的同时,也在积极对外宣传延安。中共主要面向国内人民和国际友人进行宣传,其宣传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自身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力地推动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15.
郭成林 《中学文科》2007,(6):109-110
从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由以阶级矛盾为主向以民族矛盾为主的转变时期,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国共关系,期间虽有失误,但能够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基本上适应了社会形式变化的需要。准确了解武装反抗国民党、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相似文献   

16.
192 7年 6月中共湖州地方党组织诞生后 ,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组织发动工农参加土地革命 ,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起了一定的领导作用。抗日战争时期 ,湖州地区党组织较为健全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积极领导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组建抗日武装 ,开展敌后武装斗争 ,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逆流 ,协同新四军对敌作战 ,贯彻落实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为湖州的抗日战争胜利和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 ,党的组织严重破坏 ,但分散的各地基层党组织 ,在中共吴嘉工委的指导帮助下 ,策反国民党地方武装 ,宣传党的政策 ,护厂护矿护校 ,迎接解放 ,做了大量工作 ,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牺盟会”和“战动总会”虽然都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政策的产物 ,都是曾经得到阎锡山支持和批准建立的、以不同方式贯彻中共抗日政治主张的组织 ,但两者的性质和特点又不完全相同。“牺盟会”是带有山西特色的群众抗日团体 ,“战动总会”则是中共与国民党第二战区阎锡山当局在共同认可的工作纲领基础上 ,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党员监察网是国民党监察组织的辅助机构,通过党员监察员.的调查、规劝和检举等工作,加强对国民党党员的监督,以保证国民党党员能够执行国民党的各项政策,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上,由于国民党当时已失去其革命性,这种做法不仅在外部没有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在内部,也由于其将监察网变成特务网而引起内部互相猜忌,使国民党党员人人自危,有良知的国民党党员也不顾一切“叛党”。党员监察网没有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两个层次,由一大二小三个统一战线构成。如果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设想为一个大圆圈,那么这个圆圈事实上是一个椭圆。在这个椭圆里,国共两党是两个焦点。这两个焦点中的每一个,同时还是一个新的圆心,围绕它各形成一个新的统一战线圈子,即国民党为中心的抗日反共统一战线和中共为中心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共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是后来反蒋统一战线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河北省大城市及交通要道附近地区成为沦陷区。当时,国民党员以个人身份与中共进行广泛的抗日合作。随着抗战深入以及各地国民党组织的恢复,国共两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磨擦。考其磨擦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双方还存在着对敌后政权和民众团体领导权的争夺等矛盾。这些原因所起的负面作用,最终导致国共两党基层关系彻底走向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