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电视台大型新闻谈话栏目《沟通》紧扣时代脉搏,开始承担并忠实履行政府与群众之间桥梁和纽带的职能;探索新的舆论监督方式,变简单曝光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用沟通的方式化解矛盾,用沟通的语态对话交流”,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级党委和政府“喉舌”的地市电视台,如何在现有的财力下,搭建一个合理的宣传构架,有效地在党委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既能权威发布党委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又能反映普通百姓的冷暖人生,进而增强媒体乃至党和政府的亲和力.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发展。已成为地市电视台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吉安电视台对宣传构架中实行“两点一面”的做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与公众对话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原则.本文首次将对话沟通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联系起来,以随机抽取的100个公安微博及其1000条主帖和7000余条跟帖为对象,考察Web2.0环境下政府机构的线上对话沟通可能拥有的积极效果.研究发现,对话沟通程度更高的公安微博拥有的社会联接更多,公众参与度更高;但对话沟通对公众信任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在影响公安微博线上社会资本的各种对话特征中,提供本地化信息最为关键.本文的发现提请政府机构注意加强与公众的在线对话沟通,并提供了明晰的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4.
“网上对话”(政府、热点部门与市民“网上对话”)是指,政府、热点部门与市民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探讨,促进问题的解决,它是网络新闻媒体运用自身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加强公众与政府等热点部门交流沟通,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有益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王远 《记者摇篮》2010,(4):9-10
《民生连线》作为沈阳日报的品牌栏目,近年来已经成为了读者的知音。因为栏目始终把党和政府、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本着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新闻理念,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达到了政府满意、群众欢迎两头叫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社交媒体成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在此语境下,政民双主体的沟通便构成了互动传播关系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道""术"结合的无障碍沟通,摆脱政府与民众间的交流困境,达成双方间有效良性的沟通,从而完善政民双主体间沟通机制的现实出路,《沟通:社交网络时代的政府与民众》的作者聚焦于社会、沟通与媒介三个关键词,从公共对话沟通与整体互动传播的视角,构建了基于传播学视域下的沟通政—民关系框架,探索了社交网络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从而进一步回答社交媒体时代下政府与民众的沟通问题.  相似文献   

7.
与国内众多新闻类谈话节目相比,湖北电视台大型谈话栏目《沟通》坚持高端访谈,坚持贴近百姓,把演播室搬到生活中间,面对社会热点难点,让官员和百姓“面对面”,用沟通的语态对话交流,变新闻谈话节目为“说话节目”;用沟通方式化解矛盾,变“曝光思维”为“沟通思维”,栏目走出了创新创优的路子。专业人士认为,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沟通》强调舆论的引领作用,变以往“简单曝光”“一味批评”为“沟通化解”,是舆论监督实践中的创新,是理念上一次难得的突围。  相似文献   

8.
衷菱 《声屏世界》2005,(4):49-50
中国的广播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频道的经营也演变成为品牌的经营。而广播媒体的品牌经营首先是栏目经营,只有做到了栏目品牌化,才能达到频道的形象化。因此决定频道专业化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一系列品牌栏目的支撑,频道专业化与栏目品牌化的进程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访谈”是中国网运行的一个多媒体在线访谈栏目。在“2007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评选和推荐中,“中国访谈”获此殊荣。 “中国访谈”自创建以来一直秉承中国网一贯的外宣定位,以“中国访谈世界对话”为主旨,立足全球化的视角,努力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与沟通的桥梁。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视频、图片、文字、互动、新闻等表现方式,既有电视访谈节目的元素和手法,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以来,如何创建,维护电视品牌栏目已经成为电视人关注的热门话题。品牌栏目的维护是一个努力保持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建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对话式新闻”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使社会协商对话形成制度,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目前,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在全社会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各样的直接或间接的对话渠道,在党、政府和人民之间架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桥梁,起到了“纽带”和沟通的作用。在众多的对话渠道中,新闻媒介具有其他渠道不可企及的优势:无时不有的经常性,无所不至的广泛性,无可遮掩的透明度,内涵丰富的集纳性。于是,新闻媒介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协  相似文献   

12.
2005年8月17日,一个全新的栏目《槐荫论坛点击》在孝感晚报“网络看点”专版推出。数月的实践证明,此栏目以其鲜明的个性,独一无二的创新内容,成为张扬报纸个性特色,与网友、读等多方真诚沟通的一大品牌。  相似文献   

13.
王庆华 《传媒》2012,(7):65-66
近年来,网络舆论的发展势头凶猛,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秩序与舆论格局。传统媒体的主流表达能力被弱化,一些网上的不实言论和极端情绪被放大、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政府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隔阂与反差。打通官方和民间的"两个舆论场",促进二者沟通并良性对话,减少社会舆论对抗,成为在新媒体格局下,党报创新的关键点。《安阳日报》开辟的《民生网事》栏目,是报网互动专版,它与电子政府网联姻,以"网络问政"为重点,是政府与网民对接的平台。把办  相似文献   

14.
时下电视屏幕中谈话类栏目方兴未艾,中央电视台二套改版后增设的一档经济类谈话节目《对话》,是其中的佼佼者。让我们看一下它的简介:“每次节目由突发事件、热门人物、热门话题或某一经济现象导入,捕捉鲜活经济事件,探讨新潮理念、演绎故事冲突,着重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对话》栏目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对话的平台。” 这个简介很好地把握了高水平谈话类节目的精髓。笔者在此浅析《对话》中《一个著名的失败者》(指史玉柱》这个节目的成功要素,藉而  相似文献   

15.
王平 《新闻传播》2005,(6):22-24
《对话》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一个演播室谈话节目。自《对话》开播三年来,不仅深受高层次观众的喜爱,而且在中央电视台优秀栏目综合测评中多次名列第一,成为社会公认的名牌栏目。是什么使它在众多的经济节目中独树一帜、长盛不衰的呢?  相似文献   

16.
在政府传播中,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然改变了政治沟通的模式,它促使政府必须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调整策略,通过有效的网络政治沟通来协调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信任。本文从"作为安全阀和利益平衡机制"、"应对群体极化和网络民粹主义"、"搭建不同利益群体对话平台"等层面,阐释了网络政治沟通的有效利用。同时,透过政治信任在网络政治沟通中的建构、网络平台上的直接对话、借助"新意见领袖阶层"进行有效沟通等视角,观察了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显然,有效利用网络政治沟通,无疑成为拉近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主要策略之一和网下政治沟通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7.
报纸的生命力,主要表现为品牌的建设和创新能力.和所有的品牌一样,报纸品牌栏目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遇到一个发展平台问题.如何突破这一发展瓶颈,是品牌栏目提升影响力和扩大价值的关键所在.衢州晚报品牌专栏"城乡对话"实行"基地化"操作,让栏目走向社会的创新尝试,可谓是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8.
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由政治精英、中层组织、民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中层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发达和多样化的中层组织可为民众与政治精英之间的沟通提供对话的平台,预防社会冲突的发生。本文基于中层组织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大众传媒作为中层组织的可能性,指出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中,大众传媒作为中层组织,应担当起弱势群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对话的平台,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话语表达提供渠道和空间。  相似文献   

19.
在政府传播中,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然改变了政治沟通的模式,它促使政府必须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调整策略,通过有效的网络政治沟通来协调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信任.本文从“作为安全阀和利益平衡机制”、“应对群体极化和网络民粹主义”、“搭建不同利益群体对话平台”等层面,阐释了网络政治沟通的有效利用.同时,透过政治信任在网络政治沟通中的建构、网络平台上的直接对话、借助“新意见领袖阶层”进行有效沟通等视角,观察了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显然,有效利用网络政治沟通,无疑成为拉近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主要策略之一和网下政治沟通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20.
张煜 《中国广播》2005,(3):37-39
社会的变革与媒体的进步以及受众的需求给新闻谈话栏目的出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广播、电视纷纷创办了谈话栏目,目前,新闻谈话栏目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传播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都成为各自媒体的品牌栏目,新闻谈话栏目已成为受众全面、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窗口和参与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