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腐败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日益复杂化,犯罪所得资产的转移和藏匿也变得多样化,使各国打击腐败犯罪有了新的重要意义。同时,建立有效的资产追回机制,全面追回境外腐败资产势在必行,但在实践中却因法律等方面的障碍,追回腐败资产面临重重困难。《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五章确立的“腐败资产追回机制”,为腐败受害国破解追回腐败所得资产难题提供了重大转机。我国作为腐败犯罪的一个重要受害国,应当加紧研究《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有关制度,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有效利用“资产追回机制”追回外流的资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腐败分子外逃现象猖獗,加拿大等国成为逃犯的首选之地。但是由于各国司法理念、司法制度等存在诸多差异,给司法协助和引渡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为了有效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应从国内立法、国际合作两方面构建资产追回机制及相关配套制度,从经济根源上切断犯罪分子的后路,迫使犯罪分子尽快返回中国接受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3.
李树山 《华章》2007,(4):92-92
为使公约与中国国内法衔接,中国立法机关要适当修改和制定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以使中国刑法更有效地适应惩治腐败犯罪的需要,与公约中确立的犯罪主体保持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31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上审议通过,中国政府全程参与了该《公约》谈  相似文献   

5.
文章重点分析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关于预防优先、打击行赌、国际合作、机制治理等理念对我国反腐立法的重大启示与借鉴作用,并建议积极修改和完善我国反腐败法律机制,认为这既是我国必须履行的一项国际义务,也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辛波  刘嘉 《双语学习》2007,(11M):230-230,232
由于《刑法》明确规定贿赂为财物,不足以规制社会中所发生的种种新型贿赂犯罪,引致学界对于贿赂范围的争议。对其立法渊源的探究可以得出我国对于贿赂的一贯立法态度,这种立法上的不足导致了司法层面中对新型腐败犯罪的漠视。司法与立法的相悖、刑法规定的滞后与贿赂犯罪的发展引起的冲突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贿赂的范围,以确定一个合理的界限。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引进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反腐败国际法律文件,它从国内防范和国际合作两方面对反腐败问题做了规定。反腐败缺乏国际法律依据一直是国际社会反腐败存在的障碍,该公约在反腐败国际合作领域做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成为反腐败国际合作的有力保障。而公约就反腐败国际合作的犯罪侦察、罪犯引渡、腐败所得资产的追回等问题的相关规定,更是反腐败国际合作法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蕴含着丰富的反贪污犯罪的刑法理念与经验,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比,我国贪污罪的刑事立法存在着诸多缺陷。为更有力地打击贪污犯罪,我国刑事立法应借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外国关于贪污罪之规定,对贪污罪的主体、对象及财产追回制度作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使个人可以同国家及其他实体一样参与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并可以成为国际海洋法庭海底争端分庭的当事方。这给国际法理论特别是关于国际法主体的理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本文从国际法主体的三个要素,即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直接承受国际权利义务的能力、国际求偿能力,来论证个人不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世界各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腐败犯罪提供了国际法依据,但回避了"死刑不引渡"问题,而该问题却是影响我国引渡外逃腐败犯罪分子的主要障碍.通过辨析"死刑不引渡"究竟是一项引渡原则还是一种法律发展趋势,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其他国际公约的规定,以期为我国顺利引渡外逃腐败犯罪分子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事人庭审迟到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以致法官处理当事人庭审迟到时陷入了程序法律适用的尴尬局面。法官除了自设庭审规则之外,往往直接适用《民事诉讼法》第129、130条的规定处理开庭迟到行为,司法困境由此而生。正确认识庭审迟到行为的法律性质,厘清庭审迟到与拒不到庭的关系是合理规制庭审迟到的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迟到理由、迟到时限及告知程序三方面的因素划分当事人庭审迟到的具体情形,是合理界定当事人庭审迟到责任承担的处理标准。同时,完善庭审迟到的司法规定、强化当事人按时到庭意识、增加庭审迟到的公益责任及畅通庭审迟到的救济途径是有效规范当事人庭审迟到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平、高效,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应针对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立法的不明确容易引起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赔偿的争议。从法理依据、国外或地区对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立法和司法实践、国家法制统一、公平正义等角度出发,我国附带民事诉讼损失赔偿应当包含间接损失,并在理论研究、立法等各个方面对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赔偿制度加以完善,特别是应当确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由户主作为一方当事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诉讼,而结果却及于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这是现有的诉讼理论无法解释的.通过对我国诉讼代表人制度和家庭诉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把户主为代表人的家庭诉讼视为一种特殊的代表人诉讼.对于在法律上的冲突,我们可以在人数限制、诉讼程序、权利来源上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解释家庭诉讼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当庭宣判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即时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宣告裁决结果的法定形式,在形式上它是纯粹的技术性、工具性问题,而在实质上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倾向性和价值性问题,它涉及到民事诉讼基本价值和原则等核心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和发挥其在立法和实践等方面的应有价值,它将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民事诉讼中一些核心问题,对实现民事诉讼价值目标、维护国家司法权威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重要作用,也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法人团体广泛参与着民事活动,它有着不同于自然人和法人的特征,而且它的法律特征和现状完全符合确立民事主体的相关要件和标准,我国民法应该打破传统的民事主体二元结构,赋予其民事权利能力,使其成为我国第三类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17.
对民事诉讼中的认证概念的内涵界定是目前学界较关注的问题。笔认为:把握认证概念的内涵应从认证的时间和认证的内容二方面着手。认证是法官在法庭调查中对诉讼双方提供的证据,或法官自行收集的证据在充分质证的基础上进行审查判断,确认其是否采纳为证据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范围内,因刑事犯罪行为而引起的民事赔偿,有三种程序立法模式,但以独立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刑事犯罪行为的民事赔偿问题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种普遍趋势。中国现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给被害人带来了一定程序"便利"的同时,两种诉讼在同一程序中并列运行的内在矛盾冲突也显而易见,这既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刑事被告人的程序利益,进而影响程序正义的实现。避免这种冲突的有效途径就是将附带民事赔偿部分从刑事诉讼程序中分立出来,而非彼此妥协。  相似文献   

19.
2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开始施行,该规定正式确立了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它标志着我国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适时主义的转变。文章从举证时限制度的必要性,其立法构建,逾期举证法律后果以及适用举证时效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