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曾在《认识国文教学》中说:"阅读和写作两项是生活上必要的智能;……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王荣贵 《考试周刊》2010,(24):67-6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在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青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胡三立 《小学生》2010,(8):49-5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路】儿童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营造出一个个生动的、具有儿童情趣的意境,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儿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情和诗美。所以,儿童诗的教学要体现一个"趣"字。《风筝》是金波写的一篇儿童诗歌,全诗有四节。通过"闪光的尼龙丝""倒挂的风筝""不及格的试卷"等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贴近儿童生活、富有儿童情趣的境界,诗歌的意境也随风筝飘动。诗中带着孩子的童真和善良,透露出作者对孩子深切的关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目标的实施须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相似文献   

8.
郑光华 《考试周刊》2011,(34):62-62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承载着陶冶情操、开发思维、发展语言的重任。因此,在儿童诗教学中,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生动的语言,欣赏具体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饱满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在近年来,全国上下都进行了深度的课程改革,重新修订了大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目标的实施必须要以“品读语言文字”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歆发它真正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相似文献   

10.
谢萍 《宁夏教育》2010,(5):56-5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相似文献   

11.
儿童诗是儿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实现自我、学习语言的典范。儿童诗的教学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把儿童诗还给儿童,使儿童诗真正地融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在赏读品味儿童诗的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语言魅力,在充满童趣而又贴近生活的儿童诗学习中,发展心智,享受诗意的童年。  相似文献   

12.
邓萍 《新疆教育》2013,(15):104-104
语文课标中阶段目标要求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美呢?  相似文献   

13.
李彦丽 《海南教育》2014,(24):27-28
语文课堂中绚丽多姿的语言品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进入丰富的语言想象中,激发入情入境的情感体验,再潜移默化影响、渗透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品读将使语文课魅力飞扬,而作文也能在在品读后写意飞扬。《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  相似文献   

14.
1前言 通过阅读课文,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都可以尽揽于胸,可以和古老的文字的演变一同呼吸,可以和中外许许多多的智者作心灵的交流,可以在培育种子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汗水幻化出来的彩虹。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目标的实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复习指要 一、目的要求 1、能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感情,品味作品中的形象和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对作品的思想观点、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提高自己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作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好词佳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独到之处.那怎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呢?  相似文献   

17.
<正>儿童诗是指适合儿童阅读、欣赏、吟诵的诗歌。2022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阅读鉴赏”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材选编了不少儿童诗歌,这些儿童诗歌语言优美,内容丰富,蕴含着美好的情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儿童诗的诵读、积累等教学,还要能够从审美视域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等,培养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笔者以第一学段的儿童诗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8.
鲁光绒 《教师》2013,(12):114-117
一、案例背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于是,近年来与之相应的个性化探究性题型便逐渐在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笔者想结合具体实例谈一谈诗歌鉴赏探究性题型的分类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但是,在当前一些课堂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品读简单化,缺乏整体性,目的性不强,教师指导不到位.采用的形式不恰当。针对种种问题,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对阅读教学法中的品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