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年古镇桥林在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其中的精髓乡土精神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明因"文化就是古镇与校园融合提炼的特有文化。学校尝试让"明因"文化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学校教育中适性植入,逐步形成了"打造校园、开展活动、建设课程、渐染课堂"并行的"明因"文化的校本建构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传承具有其重要的价值。它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儿童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桥梁,是儿童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但"文字上移"趋势的冲击、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梳理、家庭教育的质变及社区教育传承功能的缺失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遭遇困境。学校教育中应提升教师乡土文化情怀、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社区教育营造乡土文化教育氛围,学校、家庭、社区之间联动共生。实现乡土文化传承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3.
胡幸文 《教师》2014,(6):19-19
正学校特色教育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江苏省昆山市周庄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地处累积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的古镇周庄,给学校开展"水乡文化"特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我们从"水乡文化"的挖掘、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和校本特色活动的开展三个方面加以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教育是培育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教育的“守望者”,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滋养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受“教育上移”影响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因升学为导向无暇顾及乡土知识教育,而“向城流动”则弱化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唤起乡土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培育一支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5.
当下乡村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因彼此分离而面临发展危机。无论是乡村文化振兴还是乡村学校教育难题的化解,都需要把握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困境的同源性,重建学校与乡村社会、乡土文化的联系。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中学通过召开“假期读书会”、筹建“乡土文化博物馆”、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探索学校与农户家庭、乡村社区、乡土文化主动融合的“知根”教育并初见成效。以“假期读书会”为主线,通过对活动主要历程的回顾与理性反思,探讨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合作突围的可为空间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徜徉于通州市石港小学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悠远的文化馨香,淡雅,甘醇,绵长。这所浸润在千年古镇丰厚文化积淀的学校,秉承百年办学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坚持"文化创新、发展个性"的兴校之路,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文化德育、写字教育、儿童文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土文化日益式微,"断裂"现象愈演愈烈,不仅实践层面的乡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被肢解的危险,观念层面的乡土文化也在市场化和现代化大潮中被边缘化,其结果是乡村文化呈现出整体的逃离与缺席,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功能弱化、主体断层,乡土教育土壤贫瘠、氛围缺失。为此,乡土教育的复兴迫在眉睫,这一复兴是乡土文化从"被动扬弃"到"主动觉醒"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为响应国家和江苏省保护乡土人才的号召,同时为传承乡土技能、彰显学校"农"字特色,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十分重视乡土技能特色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学校让乡土技能名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积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同名师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掌握一门技艺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更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素材来源,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但如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以及乡村学生与学生家长偏颇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渐渐疏离。基于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危机的反思,乡村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开发优秀乡土文化课程;转变乡村教师离农化倾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觉;转变乡村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深化乡土情感,以此改变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逐渐疏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乡村学校处于乡土文化场域,其乡土文化教育富有自然优势,却因“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未凸显其应有价值。位育视域下,乡村学校乡土文化教育之意蕴在于“安所”和“遂生”,即基于乡村乡土文化场域安乡村儿童活动和情怀之所,涵养精神文化和道德观念以遂其生。位育视域下,乡村学校乡土文化教育行为路向是“位育中和”,即立足乡土文化教育之本,定位其教育实施路向;坚守“乡土文化”之所,探寻其教育资源以促儿童生长;革新乡土教育之法,致儿童与乡土文化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正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塞外古镇,因"凤落祥地天降瑞"而得名。多少年来,这里文人辈出,最有名的莫过于诗人郭小川了。漫步古镇,只觉得历史与文化已化作一缕缕氤氲的烟气,弥漫在凤山镇的每一个角落。而凤山二中这所浸透在深厚文化底蕴中的学校,如今又散发着怎样的时代光芒呢?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凤山二中校园。在凤山二中的礼堂里,时不时地爆发出阵阵欢笑声和掌声,一年一度的学校师生法制道  相似文献   

12.
我校立足地处苏北农村的实际,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纽带,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创办“三园文化”教育基地,构建乡土文化脉系,使空洞的德育有了实在的载体,走出了一条以校园乡土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3.
德育乃各育之首。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以德育引领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极其重要而不可回避的课题。我校注重立足实际,突出自我创建,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纽带,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寻找教育的依托,创办了"三园文化"教育基地,构建乡土文化脉系,使空洞的德育有了实在的载体,也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展现了独特的风采,走出了一条以校园乡土文化建设引领德育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4.
德育乃各育之首.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以德育引领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极其重要而不可回避的课题.我校注重立足实际,突出自我创建,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纽带,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寻找教育的依托,创办了"三园文化"教育基地,构建乡土文化脉系,使空洞的德育有了实在的载体,也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展现了独特的风采,走出了一条以校园乡土文化建设引领德育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发展之根,承载着乡村一代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对其传承与创新是必要的。乡村学校处于乡村场域,乡土文化滋养其发展,其涵养乡土文化生态。但现下乡村学校评价与乡土文化脱轨,内容与乡土文化脱离,活动与乡土文化脱节,造成乡村学校精神之钙的缺失。基于此,采用在地化教育视角,研究重新焕发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内容,激发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泗洪县双沟实验学校坐落于洪泽湖畔的千年古镇——双沟镇。学校东濒万亩湿地,南临千里长淮,犹如一颗珍珠镶嵌在河湖之间。学校秉承"和悦求知,宽容立世"的校训,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一直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漫步校园中,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令人情不自禁地低吟。校园的环境布局独具匠心:乾隆治淮的御碑、国学文化长廊、  相似文献   

17.
数字校园建设是学校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学校教育文化的视角认识、把握数字校园建设,是学校教育文化发展、数字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数字校园建设与学校教育文化建设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教育文化冲突导致人们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质疑,影响建设进程;学校教育文化整合可以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最终形成适应未来的新型学校教育文化。忽视学校教育文化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将难以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鲜活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正是学生传承与交流的最好资源。调研学校的孩子来自于全国各地,在教育进入关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课程实施依然是教育主阵地。"国家认同""家国情怀"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在美术学科中,我们希望依托教材"乡土美术"为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回应学校特有的生源的成长需求,让他们不忘乡土、不改初心。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地区有着瑰丽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光荣的红色文化资源、淳朴的乡风民俗资源以及奋进的社会发展资源等。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环保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慈善教育、人文人格教育等德育活动,从而实现德育资源的本土化,使德育更贴近学生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心理。在德育过程中,学校要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德育课堂的实效性,浓厚校园乡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学校致力于阳光教育生态建设,让阳光文化洒满校园,将各种显性文化加以整合。通过建设阳光校园,培育阳光教师,开发阳光课程,打造阳光课堂,将阳光文化在预设的教育课程中进行架构。在制定课程标准、确定实施路径、课程考核评价等环节都明确指向阳光教育的课程目标,使"阳光教育"更加视觉化,树立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全新形象,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