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博物馆与民族学博物馆的区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这个词的出现在世界上是近来的事。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也还没有统一。苏联认为一个人群在形成民族之前尚有一个部族的阶段。这种论断也没有普遍被人承认。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形成的四个条件,在许多地区也不一定都能适用。因而究竟什么样的人群够格称作民族?世界上究竟有多少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四千年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在物质和精神文化上呈现极大差距,这不仅成为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的内容,而且也为民族、民俗类博物馆的建立提供条件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斯琴 《文化遗产》2017,(3):22-32
日本的民族学与民俗学研究以日本民族—日本文化探源的研究为基础,并向世界民族研究发展。这样的研究集中体现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具备博物馆、大学院教育、大学共同利用机构机能的研究机构,被誉为"世界一流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所"。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收集、整理、收藏的世界民族资料中,中国民族文化及其相关领域的资料是日本民族研究向西亚、东南亚、中亚、北亚、以至欧洲和非洲拓展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与消亡的过程;研究民族的生产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民族学最早创立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40年代法国与英国最先成立有民族学学会。 中国民族学的诞生,在于20世纪初年。1903年,林纾与魏易合译德奥学者哈伯兰著的《民族学》,开始于中国传播。该书由京师大学堂官书局出版。此后,许多国外的民族学著作逐渐介绍到中国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民族学的研究及中国民族的调查,开始展开。  相似文献   

5.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日本当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和民族学研究中心.该馆创设初期,馆长就博物馆学入门、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方向,曾和支持与关心该馆事业的日本社会名流,举行过多次对谈,本文是馆长梅棹忠夫和日本著名人类学家、东京大学教授中根千枝的一次对谈.谈话中他们对博物馆展示与研究的关系,展品、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现代科技博物馆是在科技革命的催化下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新的社会教育大系统中的。通过这种新型的、全社会性的教育阵地,在科学技术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设一座双向桥梁,使人民大众熟悉科学技术、理解科学技术,从而掌握并应用科学技术,使科学技术物化为生产力,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7.
电脑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是七十年代开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特别地在1970~1971年的(博物馆》杂志第23卷上发表了“博物馆与电脑”的专辑。与此同时,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博物馆都开始了博物馆藏品电脑管理系统的研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所有现象都有自己的历史,博物馆现象也是如此。博物馆工作、思想、理论、方法、物质、体制和组织——简言之所有属于博物馆领域的现象——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随着不同社会秩序的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和阶段而变化。它们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在今天尤为突出。博物馆领域历史研究的是博物馆领域以往的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首先是个研究机构,是日本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1.从机构与人员上保证了研究工作的首要地位。馆长以下设有七个部,其中研究部就有五个,其他两个部也是与业务紧密相联的情报资料部和管理部。人员构成上,以1983年为例,在120名定员中,馆长1人,管理部38人,情报资料管理设施19人,而研究部则为62人,占了全体人员的一半以上。同时,在研究人员中高级研究人员又居多数,  相似文献   

10.
绪论“对博物馆工作者的培养,是博物馆经营管理上的关健问题。一个国家要使本国博物馆事业有所发展,首先要加强博物馆员的培养,使之具有博物馆工作者水平……”博物馆的人才培养,是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博物馆事业为了适应新形势、  相似文献   

11.
<正>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1月页码:427定价:49.8元本书内容主要针对展览教育活动,以及与研究和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在书中,作者首先明确指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开放展览,而是理应围绕和配合展览展开延伸和拓展型敦育服务。紧接着进一步提出"观众参观前、中、后三阶段的教育活动及其一体化规划与实施"的思路。2010-2011年作者利用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和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并结合先  相似文献   

12.
罗马宫博物馆是一座考古遗址博物馆,位于英国苏塞克斯郡奇切斯特附近的费什博恩。该馆创建于1968年,隶属于苏塞克斯考古学会。费什博恩曾是古罗马时期的一个重要港口。其最初是在公元一世纪作为一个军事供应基地而发展起来的,后一直沿用至公元三世纪末。公元一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间,在此港口附近曾建造了一座庞大而豪华的宫殿,即罗马宫。本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发掘,并在发掘基础上,在原罗马宫的北翼建造了一座保护性建筑。其下原状展示了当时的马赛克地面和墙体的下半部分。其间的过道可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里面的细部。…  相似文献   

13.
新闻博物馆(Newseum)是目前全球惟一的互动新闻博物馆,是无党派的国际基金”自由论坛”属下的机构,此论坛于1991年成立,创办人是纽哈思(Allen H.Neuharth),他是甘尼特基金(GannettFoundation)的继任人,而此基金的历史可以追溯回1935年。让参观者可体验当新闻报道员和记者的工作,了解新闻“诞生”背后的采访、选材和编辑等原则。 从华盛顿越过波托马克河,就是这博物馆的所在地,它占地7.2万平方英尺,耗资5千万美元建成。在1997年4月对外开放。 内设有126英尺长的…  相似文献   

14.
汪鹏  梁峥 《报林求索》2009,(9):46-47
<正>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南角的北京铁路博物馆,以展现中国铁路发展史为特色,走进它,将与历史同行。北京铁路博物馆前身是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在历经铁道部科技馆、北京铁路局工人文化宫、  相似文献   

15.
媒介技术的变革创造了多样的文化形态,让博物馆成为不局限于实体空间的文化景观。当展示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参观"博物馆。这种文化的"远距离影响",让展览的观众群体变得无限大,使博物馆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与特征。对博物馆传播效果的考察是观众研究的核心,属于典型的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用以证明博物馆是否夸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如何认识这些媒介的影响对象?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观众研究历史与研究方法的回顾,概括出不断发展变化的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和视角;在大众传播学经典范式的指导下,为考察特定环境和媒介供应方式下的博物馆传播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用受众概念指代一般意义的观众,关注他们对意义的主动获取与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博物馆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学习国内外博物馆的先进经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将青少年吸引到博物馆,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变成常态化,博物馆要担当起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创客空间是图书馆服务变革的新型模式,为图书馆积极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笔者分析协作型、集中分布型和创业发展型三种创客空间的构建模式,以美国克利夫兰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构建为例,深入分析其构建理论和应用实践,具体包括其创客空间的规划策略、建设过程、服务内容、服务评价等方面。最后从保障机制、创客文化、服务策略和人员培训4个方面总结克利夫兰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经历了公共化与社会化的洗礼后,与外部世界连接的需求变得迫切,博物馆为此作出了持续的努力。随着博物馆化领域的扩张,博物馆物与博物馆类型极大地丰富起来,博物馆与社会连接范域也随之拓展。常设展厅的出现与展览类型的多样化,为博物馆与社会的连接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提升展览阐释质量无疑是实现博物馆与社会连接更具实质性的方面,这一方面依靠对物的研究所获取的更系统与深入的信息,另一方面得益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助力。博物馆物研究过程中对外部形象与内部信息进行了图像化与符号化采集,通过数字化手段,得以搭乘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通道,从而使非场馆、非实体的传播更加广泛与高速,极大推动了博物馆融入这个超级连接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建设“书库工程”保证有书可读;分类指导,保证读好书;注重引导,保证用好书三个方面介绍了莱州市广泛普及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正>我新近拜读郑奕博士《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一书后很有感触。这本40多万字的著作,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教授称之为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专著(该书序言)。因此,这本著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博物馆起源于人们的收藏。早期博物馆只不过是奇珍异宝的储存库。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成果,便是现代公共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的公共性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公众的参与其中。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