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家永 《云南教育》2004,(31):40-43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其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牵引出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可以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学生发展方向的转变。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还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2.
浅析新课程与教师再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们的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显特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社会日益发展、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课堂教学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英语教育更应按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它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当然,物理学科也不例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至关重要!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等,实际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社会现实、生活现状等具体情况确定学习方式。各种学习方式并非完全割裂,而是互有交叉。在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中,人们正在提出、探讨着许多新的学习方式,那么,这其中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注意哪些问题呢?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不论哪种学习方式,以下五点都需要我们特别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习方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叶平 《物理教师》2005,26(11):4-5
本文就我省即将面临的高中课程改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物理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6.
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中小学校园,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绿色的春天。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这种建立在学习者本身的基础上,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强调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新课程观,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连接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音乐教学模式涉及整个教学范围,每一种教学模式规定了课程与教材、教学的基本程序、师生的相互作用形式;音乐教学模式的创立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是一定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优效性和操作性。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科学探究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由模糊渐渐地明朗起来。在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处在开发和不断发展中,这要求教研工作顺应改革的浪潮,应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才能使教研工作对基层有示范、引导作用,真正体现教学航标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晓春 《湖南教育》2003,(18):30-30
一、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比较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教师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  相似文献   

11.
12.
陈贵宏 《湖南教育》2003,(23):32-3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主宰学习过程的学习。然而,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导致了教学的“高耗低效”。如何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以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接着,各小组发言人在班上汇报各组提出的问题: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它是怎样被毁灭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政府为何不…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众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来推行。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所以教师本身能否与课程改革合拍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一名高中的音乐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有关培训外,更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渗透新课程的精神、理念,实践新教法。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谈谈学习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体会。一、高中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新课…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出现,让教师们非常兴奋,尤其是把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作为本次音乐课程改革的中心目标,明确了音乐基础教育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培养人的教育。经课程改革实施一年多的教学调查来看,教学中教师都能大胆、积极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以往爱音乐而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音乐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与反思。一、新课程给音乐课堂带来的生机新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理念发生了…  相似文献   

15.
音乐新课程标准给中小学音乐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中心的变化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改变“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那种只考虑教材要求和从教案出发,立足讲解知识、传授知识,而且讲解越系统、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指导思想;改变那种不考虑学生需要,不顾及学生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学唱,而且越“忠实”于老师的思维就越好的陈旧观念。《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参与…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物理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物理学习方式,作为实施物理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课题的提出,旨在改革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探索“教,是为了不教”省时高效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自主地、自能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思想文化、个性特长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的潜能伸张,促其自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新《语课程标准》在确定语课程的地位时说: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以学生为本,张扬学生的思想,培养学习的能力。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积淀语素养,让学生做学习主人。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背景下,全新的学习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他主学习中,老师是绝对的主体,他们独霸讲台,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在此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从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到课堂讨论、实验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还可对教师进行评价和质疑,进行师生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