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按教材中所述的乙醇氧化的实验方法来作,制得的乙醛量较少,而且乙醇、乙醛的气味混在一起,用嗅闻方法证实生成乙醛比较困难.为此,我们作了一些改进,采用的装置,如图1所示.一、几点说明1.为了增加催化效果,采用细铜丝绕成密集的铜丝圈.2.乙醇用70℃左右热水水浴加热,通入空气的导管应离乙醇液面约1—2厘米,以防乙醇倒吸.3.干燥管内装无水氯化钙,用以除去乙醛蒸气中的乙醇和水,目的是提高乙醛纯度.  相似文献   

2.
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二册(2003年6月出版)中关于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只有一句话、一个化学方程式,没有演示实验。以往老师们自己补充的实验是将螺旋状铜丝烧红,在空气中氧化变黑后趁热插入无水乙醇中,重复此操作数次,嗅气味,有不同于乙醇的气味产生,证明有乙醛产生。这个实验很不严谨:①它只证明乙醇氧化生成乙醛,而没有证明另一种产物——水;②通过嗅气味的方法证明生成乙醛也很不科学、不规范、说明力不强。以下实验可以通过明显的现象准确无误地证明乙醇催化氧化的各种产物。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里乙醇氧化成乙醛的实验,课本上是将螺旋状铜丝,在酒精灯焰上加热,使之生成氧化铜.再趁热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反复操作几次,根据乙醛的特殊气味,证明乙醇氧化成乙醛.实践证明,这样方法效果不理想.原因是乙醛沸点很低(20.8℃),在加热的条件下变成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虽然反复操作几次,但试管内积累的乙醛量仍然很少.故其特殊气味被多量乙醇浓烈的酒香味所遮蔽.如改用以下方法,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一课本[实验2—2]把一束铜丝灼热后,立刻放进盛有氯的集气瓶里,可以看到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燃烧起来。集气瓶里充满棕色的烟雾,这是氯化铜晶体颗粒。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振荡,氯化铜溶解  相似文献   

5.
铜丝在硫蒸气里燃烧的实验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必做演示实验。但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化学课本(第52页)上和参考书上(第146页)所说的方法去做,成功率极低,约为10%左右。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反复实验,经过改进后,本实验的成功率可达100%。能明显观察到铜丝在硫蒸气中剧烈燃烧,并伴有少量火星,红热状态可保持较长时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化学实验改进三则陆英麟(广西凌云中学533100)一、乙醇氧化成乙醛演示实验的改进取一支大试管,注入约4毫升乙醇,往试管放入棉花团(或石棉绒),使乙醇被棉花团吸干为止.在试管中部堆放约1克氧化钢,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  相似文献   

7.
高中化学学习乙醇氧化性时,教材叙述了“乙醇在加热和有催化剂(Cu或Ag)存在的条件下,能被空气氧化,生成乙醛”。工业上根据这原理,用乙醇制造乙醛。为了加强直观,使学生获得上述感性认识,设计了本演示实验,不仅使学生学习了乙醛的制法,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 装置: 如图所示。取一根有支管的玻璃管,下端配附有钩形导管的单孔塞,用橡皮管将钩形管连接到T形管上,T形管的其它两端分  相似文献   

8.
题目 为了验证铜生锈(钢锈的主要成分是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了图1的实验。一个月后,才发现B中铜丝慢慢生锈,且水面处铜丝生锈较严重;而A、C、D中铜丝基本无变化。根据图1铜丝生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1 液态有机物的燃烧(1)操作 :取一支尖头粉笔 ,在其尖端部位滴几滴液态有机物 (如苯、苯的同系物等 ) ,使其浸润。手拿另一端将其点燃 ,即可观察液态有机物燃烧情况。(2 )特点 :就地取材 ,操作简便 ,现象明显。适于课堂演示。启迪学生实验思维的灵活性及节俭意识。2 易燃气体的燃烧(1)实验装置 (如图 1)图 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难溶于水 ,且易燃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乙烯、乙炔等。另外 ,气体其它性质实验 ,可在尖嘴处接上导管 ,后续完成。(3)特点 :简便、有效、安全。3 乙醇催化氧化为乙醛(1)仪器与试剂 :酒精灯、光亮粗铜丝。…  相似文献   

10.
(1)实验装置(如图1) (2)实验步骤 取一根火柴,用细铜丝系住,将火柴头朝下,铜丝的另一端插在橡皮塞上(如图1)。调整细铜丝在瓶内的长度,使塞紧橡皮塞时,火柴头稍稍触及锥形瓶底。实验时,先在瓶中滴3—5滴浓硫酸,塞紧带铜丝的塞子(不要让火柴接触到浓硫酸)。将整个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称后取下,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稍稍加热至浓硫酸略显黄色时,停止加热,拿起锥形瓶稍倾斜,使火柴头与浓硫酸接触,火柴会立即燃烧。待锥形瓶稍冷却,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平衡。  相似文献   

11.
炭粉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比较难做。反应产物经常是黑乎乎的粉末状物质。有时虽能剧烈反应并产生红热现象,但产物也晦暗无光。为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1 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图 1   (1 )仪器装置图 (图 1 )(2 )制作材料 :1 5 0mL集气瓶、2 0mm×2 0 0mm的试管、粗铜丝 1根、单孔塞 2个。(3 )实验步骤 :①取一试管 ,在其中部用酒精灯加工成一小孔。将一束细铜丝绕成螺旋环状 ,挂在粗铜丝的小钩上 ,将粗铜丝穿过单孔胶塞。②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 40mL浓度为 2 0 %NaOH溶液 (用量根据平行班级的多少来定 ) ,在试管内加入适量浓硝酸 ,将带粗铜丝的塞子塞紧试管 (粗铜丝上挂有螺旋状的铜丝环 )向上移动粗铜丝 ,使铜不与硝酸接触 ,再将带试管的塞子塞紧集气瓶。③向下移动粗铜丝 ,使…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化学》‘铁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中 ,铁和硫反应是一个必做实验 ,其实验装置及操作是 :1 磁铁吸引还原铁粉 ;2 铁粉与硫粉按质量比 3∶2混合均匀后铺于石棉网上 ;3 用一玻璃棒 ,将其一端在酒精灯加热烧红后迅速插入铁粉与硫粉的混合物中 ,铁粉与硫粉即发生反应 ;4 待生成物冷却后再用磁铁靠近产物。 (理论上应观察到的现象 :用红热的玻璃棒点燃铁粉与硫粉的混合物 ,看到铁和硫立即反应并放热 ,呈红热状态 ,红热部分逐渐扩大到全部 ,最后得到黑色的固体 ;反应前铁粉可被磁铁吸引 ,反应后生成的黑色的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此实验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自然》第九册第 1 6课中 ,证明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水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从已做的研究和实验看 ,教学效果总不能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 ,仅就这个实验谈一些感受和想法。1 注重实验材料的选用对于《热传导》中的这个实验装置 ,教科书中选用的是三根铁丝 ,我认为可以改进一下。我们知道 ,在铜、铁、铝这三种金属中 ,最易导热的是铝 ,其次是铜 ,最后是铁。而铝丝遇热易熔化 ,所以选用铜丝做这个实验为最好 ,铜丝的粗细长短也要适当。铜丝过细 ,接触面小 ,火柴棍不易粘上 ;铜丝过长 ,导热性能差 ,不易看到…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材中一般使用氧化铜氧化乙醇得到乙醛,但条件是加热。FeCl3则是中学常见的氧化剂,它与Fe2 之间的转换更是中学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多在常温下即可进行。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展现典型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化学性质。能不能用氯化铁氧化乙醇呢?事实证明氯化铁与乙醇的氧化还原  相似文献   

16.
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指出:“三氧化硫是一种没有颜色易挥发的晶体,熔点16.8℃,沸点44.8℃。”初学者对此常常感到困惑,既然三氧化硫的熔点低于常温,则三氧化硫在常温下不应是晶体而应是液体。因此,有必要通过实验对三氧化硫在常温下的状态加以验证。一、实验原理二、实验装置三、实验步骤1.按图连接好实验装置,取二段铜质导线去掉塑料外皮,即为二束铜丝。将胶塞中间烫一与铜丝直径相同的孔,并在铜丝上涂上一层凡士林,使铜丝能在胶塞中上、下滑动。待用。2.在试管(Ⅰ)中加入5毫升的浓H_2SO_4,试管(Ⅲ)中加入同体积的浓HNO_3。在…  相似文献   

17.
①铜丝去锈:将生锈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2mins-3mins然后趁热插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酒精的烧杯中,取出后的铜丝如同新购的一样。  相似文献   

18.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多年来 ,我自制了实验仪器用于优化演示实验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点滴经验总结如下。1 敢于改造敢于打破常规 ,对演示效果不明显、可见度低、操作不方便或数据处理繁琐的实验进行改进。( 1)使实验内容生动、形象化。高二电学中“短路”的实验 ,教学中一般用一小段市售的保险丝来演示 ,可见度小 ,现象不明显 ,难以在学生脑海留下深刻印象。为此 ,我在常用电线中抽出一根细铜丝代替保险丝 ,并在细铜丝上沾一层焊锡膏或松香 ,演示时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铜丝冒烟、发红 ,然后熔断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现行教材对乙醛和Cu(OH)2的反应,并未给出乙醛具体的质量分数和该反应的加热条件。为了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文中对其进行了实验探究。我们认为,该反应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并控制温度在85℃~90℃范围内,乙醛的质量分数为3%时,反应可达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1硫和铜反应的防污染实验(1)实验装置(见图1)(2)实验关键加热温度要高,铜丝要细且擦得很亮。(3)实验操作①取少量硫粉加入具支试管,在玻璃棒-端固定-束擦亮的细铜丝,插入涂有凡士林的橡胶塞孔内,塞好带玻璃棒的橡胶塞,把玻璃棒向外拉至端点,导管E插入盛有碱液的烧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