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新理念的普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之而涌现出的许多体现改革成果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从这些课呈现的方式来看,无论从教材的钻研、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深入细致,孜孜以求,力争为学生和教师奉献一顿美味的教学大餐。而伴随着下课的铃声,教师恰到好处地说着“谢谢大家”,成为令人称道的演出,成了首选的“完美”风景。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相似文献   

2.
为语文公开课把把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曾撰文归纳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七种表现形式:1.多余的练习;2.蹩脚的启发;3.廉价的表扬;4.热闹的讨论;5.花哨的板书;6.抽象的学法指导;7.琳琅满目的教具。李镇西老师也指出,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形式的“精雕细琢”;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我们不妨为公开课把把脉!  相似文献   

3.
<正>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  相似文献   

4.
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善”的。为了这个“完善”,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善”,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形式的“精雕细琢”;为了这个“完善”,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这些都是必须彻底解决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我们听过不少的公开课,却感到公开课越来越流于形式,越来越难学,也学不到什么。有很多公开课都是按某一时期的某种评价标准“做”出来的,而且做得很精致,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球:“曲率半径处处相等,摩擦系数点点为零。”即使我们都是那不完美的苍蝇,面对一个个无缝的鸡蛋,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每一节公开课,尤其是大型的公开课,都要经过集体(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备课,事先把要问的问题以及期待的回答都作详尽的安排,教案改了又改,试讲讲了又讲。于是,我们听到的公开课,上课教师往往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心的教学设计、滴水…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老教师,笔上过为数不少的。公开课”,更听过不计其数的“公开课”。说实在话,所谓“公开课”就应该是“家常课”的翻版;说句更实在的话,大量的“公开课”与“家常课”确实又有着很太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面对教育有话要说的今天,“公开课”是一个跨越学术边界,但却引人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至今还在延续。但是,公开课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亡,只要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只要有公开课,人们就会对它有话要说,过去,因为公开课存在“做秀”、“造假”现象,所以人们对公开课情绪化的责难多于理性的呵护。[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听语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常听到一些称得上是“完美”的课:讲完最后一句话恰好下课铃响起,分秒不差;课堂结构一环紧扣一环.课堂提问一个紧接一个,没有丝毫的“冷场”;板书设计巧妙无双,绝无一个多余的字。赞叹之余,不禁疑虑渐生:这么“完美”的课能算是优质课、示范课吗?且不说这些语课是否带有演戏的味道,我们只从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去衡量那些语课.就会发现那些所谓“完美”的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在教师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为教师之间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一些公开课。执教者为了赢得评价者(评委和听课教师)的肯定,往往把教学设计的重点由“关注学生的感受”转移到“关注听者的感受”,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公开课渐渐演变成教师的表演课和作秀课,使其失去常态化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公开课过分追求完美,以至于耗时费力,精雕细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邓信月 《今日教育》2007,(1S):40-40
老师们都渴望欣赏优秀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希望通过公开课获取教育智慧。但老师们在听课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每节课都这么上.学困生会越来越多.谈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其实.教师们的感叹含着一个明显的意思:公开课缺“实”。叶澜教授提出了好课应该“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五实观”。“扎实”。就是有意义;“充实”,就是有效率;“丰实”,就是有生成性;“平实”,就是有常态性:  相似文献   

11.
听语文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常听到一些称得上是“完美”的课:讲完最后一句话恰好下课铃响起,分秒不差;课堂安排一环紧扣一环,课堂提问一个紧接一个,没有丝毫的“冷场”;板书设计巧妙无双,绝无一个多余的字。赞叹之余,不禁疑虑渐生:这么“完美”的课能算是优质课、示范课吗?且不说这些语文课是否带有演戏的味道,我们只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去衡量那些语文课,就会发现那些所谓“完美”的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在教师的控制掌握之中。教案写得清清楚楚详详细细,教学过程早已烂熟于心,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2.
时下,公开课已成了一顿“可餐”的“秀色”,一提起公开课,在教师的心目中就是一场十分完美的、赏心悦目的戏剧表演,教师在欣赏完这样的表演后,一般都深有感触地说:“这课太美了,只可惜咱学不像。”这样就失去了公开课应有的意义。如何还公开课以本来面目,如何真正体现公开课应有的价值,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程红兵的话说,就是要给人以“常态”的东西,要求真、求实,不要演戏,为此,笔者提以下建议:一、事先不要“千排万练”众所周知,演员为了演出成功,在进戏之前都要进行排练,要设计好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何时哭,何时笑,…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最怕进入误区,一种脱离实事求是精神的误区。作为历史教研员,笔者听过太多的历史课。相比较而言,笔者最不愿意听的是所谓的“公开课”,最愿意听的是在没有刻意雕凿的情况下随机执教的“推门课”。“公开课”太完美了,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其实,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的历史课,追求完美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军 《湖南教育》2006,(4):17-17
不久前,学校组织了几堂语文课改公开课,针对合作学习,我发现了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现象。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积极地探索,但课改意识仍处于表面现象。例如:在课文《一厘米》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讨论“怎样理解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惟独对这个小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这个问题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讨论时间非常短促,不到三分钟就草草收场了。  相似文献   

15.
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 公开课,它最大的特征来源于它的示范性,这是它与常态教学的本质区别。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信息传递对象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因此,常态课就好比教师的“自留地”,在遵循基本规律的情况下,想怎么“掘”就怎么“掘”;而公开课则是教学“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别人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个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的公开课历来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平台。为了准备一堂公开课的教学,为了得到评委的肯定和同行的称赞,教师得花上数星期甚至数月的时间精心设计、精心彩排。教师所想的就是如何在这场“表演”中出色完成任务。于是,在公开课中便出现了一幕幕“精彩的”教学片段。在此,笔者就某些数学公开课中出现的“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想,与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是老师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但是很奇怪,我们似乎又很少看见真正从教学研究这个角度来讨论公开课的文章。相反,我们看见的关于公开课的讨论,大都是从“一般教学活动”出发,从“一般教学活动”的要求和标准来看待这些公开课,来评价这些公开课。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指责公开课“作秀”,而理由呢,则几乎众口一词:平时我们是这样上课的吗?回答当然是不是,那么结论也很直接、简单;这是演戏,是表演,不是上课,是假的,从而否定了这些公开课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有的老师还提出,不要再搞公开课了,因为它们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时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每逢大小研讨会,缺不了的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与会教师最为关注、会后讨论最多的也是公开课。显然,“公开课”的传播效应和导向作用不容人们忽视,研究“公开课”现象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自然也就尤为迫切和重要。   常见的公开课类型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实验课”等几种,“比赛课”算做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开课”。举办公开课的初衷,无非是想通过提供某种课例,让听课教师或“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语文教学的目的。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19.
董苹 《天津教育》2008,(9):40-40
对于公开课这一形式,一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期“教学专题”就围绕“公开课”这个话题展开。我们并不想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只是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些许启示,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去探索和思考,以使自己能够在公开课中真正在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20.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的评论多以“公开课”的实效作用为焦点,“公开课”的德育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公开课”具有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质,笔认为对其作德育价值层面的思考更为重要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