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小学教育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活泼好动、心智尚未成熟、缺少自制能力、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小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难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作为小学教师,一方面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学生犯错,另一方面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惩戒方式让小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且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促进其核心素养的不...  相似文献   

2.
教育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必定不是靠生搬硬套就可以成功的;其内在规律和机理也必定不是靠“直来直去”就能深刻表达的.因此《教育能够改变什么》作者独创性地以寓言的方式,来解读教育规律是高明的.生动的情节融合了大量的教育案例和方法,给人的启发和教益是具体实用的.  相似文献   

3.
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新路子,是高职教育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时代要求。文章针对高职教育需要吸纳艺术教育的原因,高职教育在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展艺术教育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艺术还是科学,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讨论过的问题。我们研究教育艺术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把握教育艺术的本质,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如果是艺术,其内涵是什么?怎样评价和提高教育艺术的水平?顺着这个思路研究之后的结论是,教育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教育艺术需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一、教育艺术的内涵简而言之,教育艺术是指"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与方法的综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学所占的时间最长,任务最重,它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而,教学艺术是教育艺术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赖细兰 《师道》2004,(6):40-40
一位老师发现班上的一名学生有早恋倾向,就把他找到了办公室。老师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顺手从桌上拿起一个生的小杏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是什么滋味。学生皱着眉头说:“又酸又涩。”如是老师又顺手拿起一个熟了的小杏让他品尝,并问学生的感觉如何,学生回答说:“又香又甜,非常好吃。”老师问道:“为什么?”学生回答道:“因为开始的那个小杏还没有成熟,吃起来自然又酸又涩了。”老师便开始开导学生:“中学生谈恋爱就像吃小杏一样,过早地品尝它,只能是又苦又涩,自食苦果,待到它成熟的时候再去吃,才能香甜可口。”学生恍然大悟,心悦诚服地接受…  相似文献   

6.
读了贵刊综合版2005年第7—8《惩期罚的艺术》一文,我不由想起刚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7.
读了贵刊综合版2005年第7-8期《惩罚的艺术》一文,我不由想起刚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时,我教四年级,班上有一男生小A经常搞恶作剧。这几天,他乘班上女生不注意时,从背后拉下她们的裤子,吓哭了好几个女生。作为班主任,我义不容辞地承担教育小A的使命。我把小A叫到办公室,跟他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小A当时听得频频点头。我想,这回问题可以解决了。谁料第二天,小A又扒了一个女生的裤子。听到这个消息,我气不打一处来,把小A拎进办公室,让他面壁思过一堂课时间(我不敢打,那是高压线,碰不得)。末了,我又让他写了一张保证书。这回白纸黑字,看你还…  相似文献   

8.
提起激励员工,管理者们想到的往往是使用金钱,认为只要多给员工一些钱,就能够激励员工不遗余力地工作.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大量事实说明,金钱并不能起到持久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9.
缄默知识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期以来,人们受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纯粹客观的科学知识观支配,把教育活动中的知识狭隘的理解为显性的课程知识,没有意识到和自觉应用缄默知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为了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引入当代知识理论,尤其是缄知识理论,来认识和规范教育的内涵,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黄镇楠 《师道》2005,(7):38-38
前苏联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衡量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那就看一个老师对孩子的爱有多少吧!先看两位名家教育学生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11.
不管在哪里,只要一看到树根,我就会想到孩子们。同样的一块树根,在农民眼里,它只是一堆木柴,用来做做饭、取取暖;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成为树之根本,生命的起源;而在  相似文献   

12.
王义全  李民 《辽宁教育》2013,(5X):46-46
<正>近日,《江南style》的风靡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事实上,这类通俗流行舞曲在高校带来的冲击波,已经并非第一次。包括此前的《最炫民族风》、《忐忑》。只是这一次,更触动了一些敏感神经。面对网络流行文化,高校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面对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又应该有着怎样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一、缄默知识及其特征:一个新的视野1958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并在其后来的一系列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这种知识的逻辑性质,特别是深刻地论述了缄默知识对科学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  相似文献   

14.
先生和我同为小学教师。一天我俩聊天,我对先生说:“在教育中有时是需要善意的谎言的,你觉得呢?”  相似文献   

15.
叶澜在其《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中指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综合性及在实践中的动态生成性决定了其多层次性与复杂性,表现在哲学、科学、艺术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上。其首次提出了教育研究需要艺术方法的见解,可以说为我们的教育研究领域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教育研究中需要艺术方法可以从教育的活动本性及实践的内在本质等方面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缄默知识”t(acit know ledge)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1891-1976)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的。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知识分为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两大类,传统的教学以显性知识的传授为己任,而忽视了缄默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不仅是显性知识的传递,也带来了大量缄默知识.教师与学生的缄默知识是教学的关键所在,而缄默知识本质是实践智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才是有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一直注重传授显性知识,对缄默知识研究较少,有关其教育问题涉及不多,那么,缄默知识作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应如何实施教育呢?本文正是针对我国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从缄默知识角度出发,探索教育模式,以期扩展当前教育实践的理论视野和知识基础,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在变 ,学生在变 ,教育也在变 ,教师该怎样适应这种变化呢 ?现代教育需要教师眼里既有科学的教育 ,也要有艺术的教育 ;既要按规律行事 ,也要尊重理解学生 ;情理相融 ,才能实现教育科学与艺术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回应"在百科词目中释义为回话,回答;响应,应和。教育过程中到处能呈现"回应",其对象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那么教师如何进行积极有效地回应?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