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小说以叙述和描写笔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情节细腻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主题。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允许进行艺术虚构。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虚构的,而这种虚构的人物来自小说作者的心灵之中,是融有作者的血肉、灵魂、性格、气质的“臆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小说的国度里,这个国度是一个叙述者与创造者合而为一的世界,他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一种是间接描写,以描写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来衬托、表现…  相似文献   

2.
加斯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加斯的元小说创作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在作品创作中,他所关注的是小说的虚构身份以及虚构的创作过程。从元小说创作的虚构本质出发,剖析加斯元小说作品,从元小说的叙述形式、文本结构及创作技巧等方面,可以探究加斯是如何以其独特的创作方法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中明显地折射出叙述虚构、自我意识以及文字游戏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文体策略和写作范式。其英文小说《洛丽塔》和《微暗的火》便是具有元小说写作策略的经典文本。两部小说分别暴露出后现代文本的互文性策略和虚构的文本策略等文学创作机制,诠释着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写作范式及其文学创作意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库切在其小说《慢人》中采用了作者闯入、框架叙事与嵌套叙事、文本的不确定性等典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使小说模糊了现实生活与虚构世界的界限,同时也赋予了小说人物更大的自主性,让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丰富了小说创作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而产生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指导学生对小说文本进行有效阅读,并不是简单易行的事。那么要实现小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应该重视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梳理好小说的三要素,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保罗·奥斯特在<神谕之夜>中采用了多种元小说叙事策略:故事套故事结构揭示了小说只是作者虚构的叙述框架,而非对外部世界的再现;真实与虚构的模糊界限质疑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揭示了它语言构造物的实质;零散化的叙事则使小说丧失了情节的统一性和主题的确定性,使得小说的最终意义要靠读者的创造来完成.这些策略的运用,使作者在阐明后现代小说观和世界观的同时,构造了一个结构精巧、虚实难分的迷宫.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性作家,约翰&;#183;巴斯写作了许多颠覆传统艺术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小说。在构筑这些小说文本的过程中,约翰&;#183;巴斯使用了元小说、戏仿和反讽的写作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约翰&;#183;巴斯揭示了小说的虚构本质,消解了固有理念,并展现了世界本身和人类行为意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周克平 《莆田学院学报》2003,10(1):65-69,94
从小说的源头、兴起以及现实主义、现代派小说的发展轨迹,考察小说的本体特性;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小说,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符号化的存在决定着小说对自身文本世界的创造与虚构,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得出了小说的本体特性是虚构,而不是写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小说文本中话语场景的独特设置是生成作家创作特色的重要途径。巴金在小说中对叙述语、对话和独语等三种话语场景进行了精心设置,三种话语场景在推进叙事、刻画人物、情感感染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巴金的小说因此建构出独特的语言世界。  相似文献   

10.
约翰·巴斯是美国后现代多产的小说家,因其在小说传统创作模式和创作理念上的探索与创新,成为了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核心人物。他的文本世界中充满了大量的神话原型、寓言、拼贴以及后现代小说的诸多元素,同时借助戏仿的手法展示了一个虚构与现实交织、时间与空间错乱的奇异世界。巴斯对传统小说进行了颠覆式解构,在阐释小说的虚构本质的同时,又将神话引入历史,揭示了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记录历史的本质,使其神话世界比现实更加真实。  相似文献   

11.
《雌性的草地》是著名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的早期代表性作品。它以先锋的叙事手法、现代的写作观念迥异于作者同样描写军旅题材的前两部小说,实现了创作水准的初步成熟。即使与同时期的先锋文学创作相比,由于对人类存在的荒谬性思考暨现代性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小说理应昂然屹立于当代艺苑。第三人称叙事者"我"既自行拆解文本的虚构原委,又超越常规与人物娓娓而谈,达成真实与虚构的无缝接榫,在生成文本张力的同时,也探讨了虚构的多面样式,体现了作者精妙的叙事技艺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编辑型全知视角不仅悉力全方位掌控故事,直接剖露叙述者的思想,而且与受述者平等对话,丰富了文本的话语空间;人物内视角以历史在场的方式弥补细节空缺,在生动还原历史图景的同时,也意欲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自由直接引语、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分别作用于叙事节奏、性格刻画、情节发展、语意密度等,体现了驳杂的叙事话语。不宁唯是,词语搭配生成的陌生化效果,反常规的标点、格式与重音、空白的互缘共生,皆增添了文本韵致。  相似文献   

12.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的小说有10篇。这些优秀的小说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考虑教材的容量,篇幅长的小说,采用节选的方法。为了适合教学,有的还对原文作了改写。小说有三个突出特点。1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揉合,使之典型化。例如《小英雄雨来》刻画了雨来这个小英雄形象。雨来并非实有其人,而…  相似文献   

13.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14.
李磊 《教师》2015,(16)
围绕教材中小说文本的内容,对相应的情境进行设计,能辅助高中生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形成准确的认识。为此,作者对表演形式的情境构建法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分析了如何通过多媒体烘托情境氛围以及开展小说背景调查活动的方式。通过这些途径能落实情境构建教学,令高中生沉浸于小说文本所诉说的故事剧情,并对小说角色形成准确的判断与认识。  相似文献   

15.
小说是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体裁。小说的故事、人物、情节都是为了反映背后的本相。虚构的小世界是这个本相的"物质内容","真理内容"既包括对人的价值的追问,也包括道德探索。同时小说形式的成熟也与资本的支持、媒体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伊恩·瓦特的《小说的兴起》从哲学、社会学、文本考据等方面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行为刻画、心理刻画、语言刻画、神态刻画和环境刻画等五个方面。但他的每篇作品又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塑造人物的。分析鲁迅小说人物的刻画艺术,既要综合全面,又要有重点的具体分析,才能准确、完整地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说教学、鉴赏和创作中应特别注意处理人物与情节之间的联系。情节的设置要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要围绕人物形象的刻画,恰当设置情节发展阶段;要特别注重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要根据刻画任务形象的需要,布置情节的详略;要注意通过调节情节的紧张与舒缓的节奏,突出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正>小说中,次要人物与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都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次要人物关联着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和主题。但是在小说类文本教学中,因为小说中次要人物的着墨不多,存在感不足,作者描写次要人物的文字零散而且不集中,导致在语文课堂上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解读"聚光灯"对准了浓墨重彩、性格丰满典型的主要人  相似文献   

19.
元小说的实践同小说本身一样古老。但传统的元小说只存在于叙事中,人物本身则没有自我意识。现代主义元小说的人物开始觉醒,意识到自身的虚构性。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人物则完全是"非身体化"的存在,并同作家一起游戏、表演。约翰.巴思的小说《路的尽头》很清晰地表明后现代元小说中人物虚假性格,并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人物表演型人格的极致状态。  相似文献   

20.
《香菱学诗》截取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从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也使得香菱学诗的复杂意义日趋同质化。论文将香菱、黛玉等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对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诗人如王维、李白、陆游等人诗文的评价,看作小说文本与其他经典文本,小说文本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关系与动态过程,认为虽然像林黛玉这样的小说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她对艺术的品鉴力却是真实的,从虚构的小说人物口里说出的对诗艺的创作与品鉴,值得我们思考、讨论,以期伸展对于小说的语文教学可能,将更多的问题探讨带入课堂讨论,以及课前课后的思考,也期待以此对《红楼梦》的研究有所补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