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探讨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价值,体育思想能够从中得到诠释。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塑造完整人性的一种思想期待,体育具有对生命拯疗的历史意义,并从中彰显出生命存在的现实性,以及人之为人存在的主体性。在人性的两端,"文明"在于"精神"的富足,"野蛮"在于"体魄"的强健,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在文明社会中,通过体育创设出塑造"完整的人"的历史机遇与实践途径。在百余年的历史时空中,毛泽东与习近平两位伟人均重视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中国智慧"的彰显与延续。在新时代,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活至上的价值理念,需要充分认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含义,并与"以人民为中心""生命共同体""人民美好生活"进行思想黏连,从而建立体育思想论证的主题与话语。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在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调研,提出要加强体育锻炼,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展望:从身体健康、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学校体育健身育人功能。通过体教融合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了认为毛泽东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语创始者这一相传已久的谬误,并考证了这句话从日本传入中国的经过。  相似文献   

4.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面对新形势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为了打破体制机制上的壁垒,2020年,国家先后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旨在构建与学生全面发展相契合、与全面教育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正>毛泽东于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蔡元培先生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一方面,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样的“体教融合”思想早在西方古罗马时期就有论断。当今,清华大学提出的“无体育,不清华”“无体育,不教育”的高校学校体育思想观念也已成为社会共识,“体教融合”思想的提出体现的是体育运动向本源价值的复归。体育回归教育是“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1]。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主席日理万机,为党为民操劳,活到83岁高龄,是与他有健康身体,坚强体魄,从小锻炼,善于总结养生之道分不开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年轻时为了锻炼身体,磨砺意志,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不论春夏秋冬,清晨坚持冷水浴。春风吹来,他迎面呼唤,说是“风浴”;夏日炎炎,赤身曝晒,说是“日光浴”;遇大雨,脱衣而淋,说是“雨浴”。他还徒步穿越野林,或爬山绕城,或击水畅游。除此,还做体操,练拳术。他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1941年秋,…  相似文献   

7.
邬爱迪 《中华武术》2004,(12):36-37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内外双修,乃习武之本矣,则武术兴矣。”  相似文献   

8.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为了倡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而发起的活动。这个活动也呼应了新时代对于学生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健康的身体是学生最宝贵的财富,身体强健是高效率学习的前提。因此,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大课间,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快乐地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在镇中心小学,习总书记走进五年级(1)班的课堂,亲切询问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对大家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24岁,正当风华正茂的时候,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全文5500多字。其主旨在于强调身心健康,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把体质的增强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结合起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体育于清华是一种无处不在、“纵横朝野”的文化。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校训至每年校庆前举行的”马约翰杯“校运会,再到平时班级、系院之间的友谊赛,再到临睡前男生的”引体向上““俯卧撑”和女生的“仰卧起坐”,在清华几乎时时刻刻都可以享受体育大餐。作为”被体育“的清华女生,不但大一刚入学就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体育洪流之中4年不变,如果“不幸”还要继续考研读博,那么就要一如既往地与体育亲密接触了。 Advice to high school graduate girls:Dont go to Qinghua if you hate sports.In Qi…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发表100周年。虽然已经发表了100年,但其"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主张,放在100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体育之研究》开宗明义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又讲"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在这里,毛泽东强调了体育锻炼之于个人,之于民族、国家的要义所在。毛泽东认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制可  相似文献   

13.
周昂 《中华武术》2022,(3):18-20
体育课程思政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将实践技能性课程与思想教育贯穿于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一文,旨在发挥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所有高等院校、所有教师群体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鉴于此,本文就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构的同向性与实践路径进行有益探讨,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进而提升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在少年时代就曾经说过: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长期以来,小学文化科目的建设被教育界过分注重,使本来应当朝气蓬勃的小学体育教学备受冷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受到制约。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使教学思想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教学资源更加适应教学需要,更好地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满足客观形势要求,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应对的课题。文章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进行了基本概述,提出创新小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5.
跑是径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项目,是发展体能的重要手段,是各项运动的基础。短跑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型项目,搞好其体能训练不仅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至关重要,也会对运动员身心素质全面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正所谓青少年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此本文对短跑类项目的体能训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刘振峰 《灌篮》2021,(3):20-20
篮球作为一项大众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强健学生体魄,文明其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教师要统筹谋划,整体设计,瞄准学生的特征和兴趣爱好,通过多措并举,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在篮球运动强健体魄,助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如何培养新世纪一代建设者的健康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能力,适应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本文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举措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从而达到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 国家体委群体司学校体育处最近提出,今后十年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和基本点是:瞄准“一个目标”努力奋斗,抓住“两项基本任务”开展工作。一个目标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体魄健壮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两项基本任务是: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和开展有益于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促进其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稳步发展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主的广大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有组织、有指导的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能力、培养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根据上述目标,对1990年的学校体育工  相似文献   

19.
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体育的本质是文化,但不一定是文明.第三种历史观认为,游牧民族创造体育文化,而农耕民族贬抑体育文化.体育起源于游牧民族的野蛮,衰退于农耕民族的文明.奥林匹克精神出现在欧洲,因为欧洲是游牧文化传统,而古代中国长期以来谨遵农耕文化传统.体育的渊源与文明之间的对立决定了体育与文明之间存有隔阂.城市的诞生使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有了相似的生存方式,同时也诞生了相似的更高级的需求,体育与文明之间的隔阂才在城市文明中得以弥合.  相似文献   

20.
“培养能力”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议题,对于学校体育目标制定与完善有其独特的参照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与逻辑思辨等方法,对学校体育“培养能力”的相关议题展开考察与反思,旨在明晰基本意涵、揭示学理问题,并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1)学校体育视域的“培养能力”包括作为一般教学要求的培养能力、面向体育学科发展的培养能力、指向体育师资专业成长的培养能力;(2)“体育学科能力”概念生成与发展蕴含了以“培养能力”整合学校体育目标的思维理路,并存在与学校体育目标不兼容及难以体现学科特性的问题;(3)课程标准视域下的“能力”指涉及培育路径多元化,但也出现了逾越体育固有范畴、与所属目标不匹配、与相关内涵交叉重叠等问题;(4)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能力”理念对当下体育教学仍具指导意义,同时鉴于“培养能力”与体育学科素养的关系复杂及“体育学科能力”遗留问题尚未破解,其相关研究仍须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