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道:一畦春韭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翻译家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单词,试图使读者了解"道"的含义.近年来,Arthur Wadley的英译本(《道德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纷纷撰文评论他的得失.其中,"道"被译成了"the Way".在Google中键入"the Way",解释是:方法,道路;通往上帝天国之门的"道路与方法",神之道;指人的精神修养之道,人之道.而"问道"则可以相应的理解为"the Way of asking".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和哲学理论上的建树都与一定的思维方式有关,并且两者的思维方式往往有某些相同之处,通过这种相同的途径,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哲学便影响了文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老庄的弃形取神的思想对诗论的轻形重神、形似中追求神似的影响便是如此。老庄是不重形体而重精神世界的,他们甚至弃形取神,讲究形全不如神全,认为神绝对地高于形。老庄把“道”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生化一切有形实体的本根。“道”的永恒运动体现着宇宙的规律和生机,但“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有而无形体”,不可感知,“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  相似文献   

3.
“恍惚”、“自然”、“玄览”体现了老子的审美思想旨趣。“恍惚”是“道”的本体状态,朦胧不定的深层生命律动是美所由自的源泉。老子有关“道”之“恍惚”描述,正合乎人类审美体验的特征。老子所谓“自然”可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认识:在形上层面,老子的“自然”指一种不见斧凿痕、未经人为操作的“无为”、“朴”的理想状态。在形下层面,老子的“自然”是“道”的运行之迹,偏重阴柔指向的自然体认。老子的“玄览”乃是效法“自然”的内指心态,是一种柔顺、无欲、无疵、无知的心态。“玄览”之心不是从当代心理学的意义上与审美相通,而是从中国古典哲学重视人格理想的意义上与审美相联。  相似文献   

4.
释罔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罔两”一词历来向有“无据依”、“景外微阴”及“精怪”三义。“无据依”之义最早见于《楚辞章句》,然王逸之说有未安处。文章通过对传统三义的探析,论证罔两尚有“恍惚”之义,《楚辞》“罔两”即同于“恍惚”;而四义之间看似无关,实则皆源于此词的字面解释——“非二”。  相似文献   

5.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儿所谓的“精”,指精气,犹《管子·内业》所谓“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而《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此言“有情有信”,语本《老子》;“无为无形”,则进一步推衍为不可知“道”。“有情”即“有精”,“精”、“情”二字古本  相似文献   

6.
雨是诗的精灵,所以雨季出生的女孩儿对诗总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从普希金汹涌澎湃的《致大海》到冰心那充溢着母爱、童真的《春水》;从闻一多回味悠长的《红烛》到舒婷含蓄深沉的《致橡树》,每一首歌,每一本诗集,都让雨季出生的女孩思绪万千。青钱千张,香波浮上,嗅之若无,若即若离,恍兮惚兮,令人神怡。这正是诗——这一独特的文体赐予人类的特殊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懂得了农民的辛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了解到什么叫生离死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热血沸腾“;揽百物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使…  相似文献   

7.
学生作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接受任务,到动笔完稿的过程。从本质上考察,写作是人的一种生命实践形式,是情感长期作用的结果,需要借助特定的语境才能完成。1、写作是人的生命实践形式。写作,就其实质而言是思想的生产过程,思想的生产源自对宇宙本原、生命奥义,即天道、物道、人道的觉知。然而人世间的种种“道”又不是赤裸裸地显现出来的,往往借助一定的人、事、物来反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人们要于恍惚窈冥的物象中搏见道之精义,必须…  相似文献   

8.
空灵,属于我国传统美学的范畴,具有典型的东方神密主义色彩.它作为一个专题论述,始见于清人黄钺《二十四画品》中的“空灵”①,但其渊源却要追溯到老庄.老子最早提出“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②的“妙在恍惚”的美学主张,这是一种原始的空灵美的观念.到了庄子又分别从创作和接受方面提出了“言不  相似文献   

9.
停止的时间     
项惟真 《家教世界》2008,(11):56-56
有一次,时间之神看到人间又去世了许多人,他们不忍心看,于是,时间之神们商量把时间之钟停下来,他们经过评选,选出了两位时间女神,而其他人则给这两位女神递工具,两位女神的任务就是让时间之钟停下,让人不会再老死,他们把这次行动称作"时间女神的恶作剧"。于是,时间之神开工了!两位时间女神爬到时间之树上,再由一个时间之神传递工具。时间之神递给一个  相似文献   

10.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惟恍惟惚的道,道为天下母,为万物之宗。纵观五千言,弥漫了浓浓的水的气息。老子选择了水这一原型意象作为玄虚之道的实物载体,水几于道,道即似水,水使《老子》这部书于理性的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如水的自然美、诗意美、精神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11.
李白《天马歌》赏析杨永平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①嘶青云,振绿发②兰筋权奇走灭没。③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鸡鸣刷燕脯秣越④,神行电迈蹑慌惚⑤。天马呼,飞龙起⑥,目明长庚臆双⑦。见如流星首渴乌⑧,口喷红光汗沟朱⑨。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  相似文献   

12.
福建总督姚启圣谨抒愚衷,上请天后主裁而言曰:四海广阔、惟神是凭。风涛顺逆,亦惟神是主。是神之权大德尊,适足侔天地而并日月也。 今者,荷神有灵,助除六十年猖狂之大寇,竟停五六月颱飓之大风,除生灵之大害,立朝廷之殊功。启圣得以安享太平,皆尊神之默佑也。  相似文献   

13.
费康亮 《丹东师专学报》2011,(2):95-103,117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晦涩难解的篇章之一。《河伯》研究由于涉及神话传说、原始宗教、祭祀礼制、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所以众多学者从神话学、宗教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关于《河伯》的祀主和河伯的原型,学术界争论激烈。关于《河伯》的祀主,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江夏之神、楚人水神、江湘之神、湖湘九河之神、楚国大波之神八种观点。关于河伯的原型,主要有猪、白鳍豚、玄冥、鲧、阳侯、部族酋长、种荷人/祖先神七种观点。  相似文献   

14.
杜牧认为天不明察不仁义,对天是疑之责之怪之;认为神是圣明仁慈的,对神是敬之感之信之。杜牧天神观的核心是他的“神能格天”说,其思想基石是爱国忠君怜民。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 ,哲思遥深 ,文彩斐然。哲思因其意“恍惚”而遥深 ,文彩因其辞“参差”而斐然 ,而号称“天下古今第一奇书”。自来读《庄》者 ,哲学家多见其“消极” ,文学家无不感动于其“积极”。其实 ,《庄子》不但“析万物之理” ,同时亦“判天地之美” ;以冷静的头脑思索万物 ,又以热情的笔调摹写天地。若以辩证法读之 ,则不难看出此其本身所俱之二重性  相似文献   

16.
随 着 离 异 家 庭 的 增 多 , 问 题少 年 也 不 断 增 多 。在 初 中 ,从 初 一到 初 三 , 各 年 级 单 亲 家 庭 子 女 出现 了 很 多 早 恋 同 学 。递 条 子 、写 情书 、送 信 物 、定 约 会 ,处 于 早 恋 的“水 深 火 热 ”之 中 。 早 恋 的 学 生 在学 习 上 注 意 力 涣 散 ,上 课 走 神 ,精神 恍 惚 ; 在 思 想 上 冲 淡 了 对 理 想的 追 求 , 胸 无 大 志 ,感 情 易 冲 动 ,目 标 易 转 移 ;在 意 志 上 ,自 制 能 力差 ,易 做 出 越 轨 的 事 。其 原 因 主 要是 家 庭 缺 损 , 社 会 不 良 风 气 的 影响 ,少 男 少 女 的 …  相似文献   

17.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 ,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 ,创造文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 ,“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 ,“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 :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 ;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 ;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 ;要注意虚实结合 ;要运用意象流手法 ;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谁更漂亮     
李冬梅 《良师》2011,(1):13-13
贫困之神和财富之神一起来到了一个人面前,问:“我们俩谁更漂亮?”  相似文献   

19.
汪华,人称汪公大帝,一直受到徽州百姓的敬爱崇拜.但是在<新安志>问世前,正史记载语焉不详,存有矛盾,并骂其为"贼".罗愿深受徽州百姓敬爱崇拜汪华的感染,在<新安志>中全面深入研究汪华,为新安之神汪华立传,为主动降唐的"王之大节"辩护,并深刻揭示新安之神汪华即靖民之神、安定和谐之神.  相似文献   

20.
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是日本首部文学作品《古事记》上卷神话中出现的一对兄妹神,二神奉天神之命生成日本诸岛和诸神.从“二神结婚”至“黄泉国”之战,二神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反映出父权和母权的某些冲突和特征,并从侧面流露出二神性格中的“罪”与“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