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魂魄     
莫斯科有不少文学家的雕像。高尔基、屠格涅夫、普希金、妥斯妥也夫斯基,这些人都高高站在台座上,俯视脚下的人群。在果戈里的雕像  相似文献   

2.
施彩华 《师道》2003,(8):45-46
1837年1月27日清晨,在圣彼得堡近郊外黑河边一块白桦林的空地上,一场关于爱情的决斗开始了,很短,才开始就结束了。鲜血浸红了厚厚的白雪,此后的红与白,在俄罗斯人民的心里更加鲜明。诗人普希金倒下了,丹特士在没有按照规定走到障碍物之前,突然回身给了诗人致命的一枪。“生命完结了!”这是诗人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悲愤?是灵魂飞升的解脱?还是彻底的生命的自由?让我们回到诗人的诗句里倾听。  相似文献   

3.
魂魄书     
第一眼见到舒浅,江岁寒就知道,她是他命中的劫。那时是深冬,清晨,天寒得很。手下顶着冷风急报:昨夜才到风堂的献宝人华新被杀。他问明情形,立即令人锁堂,到客房打量地上狰狞的尸体。  相似文献   

4.
苏联大作家高尔基发现,当人们背着人独处的时候,常常表现得像个傻瓜,文学大师们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5.
北方的冬天,莽莽大野之上,朔风卷地,草木枯黄,周天寒彻,飞雪降霜,大河冰封,蛰虫盖藏,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混混沌沌、苍苍茫茫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10月8日上午10时整.当嘹亮的国歌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响起。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隆重召开时,无数中国人的思绪不禁回到几个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大营救.对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模范的敬意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7.
何立明  毕耕 《现代语文》2004,(12):11-12
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创作在俄国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的鼻祖"和"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相似文献   

8.
魂魄观折射出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在死亡的恐惧中,中国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美好,因而奋发有为,以天下为己任,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与此同时,对不可知的魂灵的过度关注,在消释对死亡恐惧的同时,又使得中国人极易忽视生活的现世,寄望于虚幻的所在。这导致了中国人现实的麻木与虚幻,对生命的藐视与放任。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都是以心理分析见长的作家,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描写艺术,前者关注的是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后者注意的则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结果。在心理分析手段的运用上,二者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0.
在俄罗斯文学里,屠格涅夫的<麻雀>和高尔基的<小麻雀>具有比较研究的意义,不论从它们的艺术构思还是主题思想等方面,都能发现有意味的异同.文章试图在俄罗斯大自然文学背景下,分析从屠格涅夫到高尔基的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俄罗斯儿童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脉络.  相似文献   

11.
赵太国 《新读写》2012,(1):60-60
北方的冬天,莽莽大野之上,朔风卷地,草木枯黄,周天寒彻,飞雪降霜,大河冰封,蛰虫眠藏,大自然呈现出一派苍苍茫茫的景象。 冬者,冻也。因为这透天彻地、入肤入骨、痛快淋漓的冻,大自然的生命似乎都宣告了周期性的结束,那些或老或死或枯或败或眠或藏的动植物,又开始了新的生命周期的漫长而悄然的复苏。它们枯而不死、退而不败、败而不亡,于大寒大冻大风大雪之中,显示着生命里的最本质最优秀的部分,展现着旷古自然的纯朴和生命原始的律动,以及生命本体在寒冬里的闪光与艰涩,困乏与潇洒。它们单纯而无浮华累身,轻松而不负荷重物,宁静而不事喧哗,在充满着原始意味和蛮荒景象的冬日里,沉着地调整着脚步,期待着生命的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中国鬼文化几乎都带有梦幻的氛围。人类对自身死亡的臆想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白日梦,梦与潜意识不为人类所控制,正好吻合鬼现场的不可介入性。在梦来源的"因想说"中,鬼之魂魄如同人之灵肉,精神之"想"为魂活动的根源,身体之"因"为魄活动的依据。"法大于力"也是梦的属性,鬼的诸多法术都与梦的工作机制有关。同时文学家对鬼文化进行二次制作和加工,其内容不但有对善恶人性的最后归纳与剥离,同时也包含着对残缺人生的隐喻和满足。  相似文献   

13.
弗雷泽《金枝》中铺陈了灵魂出身观念在世界各地巫术社会中的种种迹象,而这一观念又实为巫术实践操作之一理论基础:灵魂离体,必要有所安顿处,或要招之回身,否则视为不祥。然而,西南民族的人类学资料表明,灵魂离体时会因内部性质的不同而产生分离。笔者运用彝族文献、民俗资料中记载的灵魂离体分离,与先秦文献中的魂和魄分离进行比较,详细诠释灵魂离体的情形,并重新审视先秦社会中,对鬼神概念及祖先祭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品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应当有一个焦点才成。"中外两位文学大师所说的"片言""焦点"向我们表明:在有些文章中确实存在足以牵动全篇的关键点。钱梦龙老师也说过分析文章要找到"带动全篇"的"合适"的"口子"。钱梦龙老师所说的"口子",即"突破口",亦即上面两位文学大师所说的警策之"片言"、聚光之"焦点"。因此,在教学中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定能举纲张目,牵一发而动全身,投一子而定全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对诗歌开头第二句诗的认识“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现在常见的几种选本对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解释,都是把“现在人们”当作主语,意为:魏人晚上还似听到刘彻的马的嘶叫声,到早上刘彻及其马都无有踪迹。笔者认为此句主语应为刘彻,“闻”是刘彻之“闻”,“马嘶”是连夜迁移“捧露盘”仙人的魏人拉车的马的嘶鸣,“晓无迹”不是刘彻消失的无影无踪,而是指金铜仙人消失,被拆离迁移走而无有踪迹。  相似文献   

16.
一直在思索:如何把课上得扎实、朴实,落实语文教学之根本任务;又如何把课上得轻松、愉悦,求得语文课堂上师生心灵的滋长和润泽。简而言之,用美丽的方式去实现语文教学朴素的目的。笔者认为,这是盛新凤老师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两极之美。心向往之,然操之不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语文的“朴素”和“美丽”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同构共生,难以比翼双飞。教学上注重字词句篇、修辞逻辑了,却失去了诗情和才情,课堂波澜不惊,如死水一潭;教学讲求人文熏陶,注重学生精神感悟和心灵体验了,却浮躁有余,扎实不够,以致失去了语文的应有之味。在“朴素”和“美丽”之间,我们摇摆、矛盾、挣扎。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在山东省临朐县五井中学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一名叫张纪鑫的初一学生被教师酒后罚站.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被活活冻死于校园的排水沟里。该校一位教师称,“孩子死得很安详,很舒坦”。(《扬子晚报)》009年12月23日A24版)这起恶劣事件不仅暴露了那所学校的人性麻木.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深层思考:为什么张纪鑫宁可被活活冻死,也不敢回到宿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维吾尔族现代文学阶段对俄罗斯著名诗人酱希金的大量介绍、维吾尔族文学家们受其有力影响、学习和研究此种影响和关系对维吾尔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佚名 《良师》2011,(6):53-53
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从小就有着强烈的读书欲望,然而,贫困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糊口与养家,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一件事:读书。他后来回忆时这样说:“如果当时有人对我说,‘你去读书吧,不过为了这事我们要用棍子打你一顿!’大概这样的条件我也会接受的。”  相似文献   

20.
蔡艳媚 《中学俄语》2014,(12):56-57
说起俄罗斯,人们的脑海中便会闪现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大文豪的名字。19世纪的俄国文坛佳作不断,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安娜、沃伦斯基、列文、奥涅金、安德烈公爵、娜塔莎、涅赫留朵夫等一系列经典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