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写到 :“文学之事 ,其内足以摅己 ,而外足以感人者 ,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 ,其次或以境胜 ,或以意胜。尚缺其一 ,不足以言文学。”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 ,并把“也与境浑”的作品 ,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最上乘。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正具有这种特点。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将近十年的异国生活 ,使郁达夫同许多留学或侨居国外的中国人一样 ,受过种种歧视与屈辱 ,从而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增强了他的忧郁感伤的思想性格 ,这种性格在《故都的秋》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1930…  相似文献   

2.
2月17日星期六小雨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坐在窗边任凭不安分的雨丝拂润着我的脸,随手翻阅着最近沉溺其中的《三国演义》,不觉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乱世枭雄的身影——曹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蒋宜慧 《现代语文》2007,(5):118-119
秋,是历代人歌咏不尽的话题。几千年来吟诵秋的诗佳作数不胜数。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便是中国现代散中的一朵奇葩,值得用心去品味,而且愈品味愈浓。[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将忧国忧民的抑郁愁苦之情融于宁静平和的秋景中,其景自然,其情落寞。情景交融,意与境浑。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谓是一篇独具特色的美文,美就美在其“色彩浓,回味永”的画面和“清、静、悲凉”的意境,关在作者随处流露出的情趣,美在它令人“百读不厌”的浓郁书卷气和风俗味。它值得我们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  相似文献   

7.
马丽花 《考试周刊》2011,(91):44-45
作者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提出了文学教学内容的指向是"看那一园灿烂的葛藤花卉",即细读文本,欣赏言语本身的观点,并从教学实践中选取了《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经典散文的不同教学设计来对比例证,进一步论证观点。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美《故都的秋》以它独特的情致深深地打动了读,至今广为传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虽然作摄取的都是北平秋天最寻常的景物,如槐树的落蕊,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秋雨、枣子树,但由于作对北平倾注了满腔真情,所以笔下的秋景特别迷人,北平也似乎成了作的梦想圣地。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先生创作的艺术精品,格调高雅,感情细腻,意味隽永。对这篇佳作开展品读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进入文章审美情境的不错选择。一、品语言文字之佳语言是承载文学情感和意蕴的基石,欣赏文学作品必须从感受语言开始。首先,《故都的秋》通过灵活运用艺术化了的口语句式,形成了舒缓有致的行文节奏,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先生创作的艺术精品,格调高雅,感情细腻,意味隽永。对这篇佳作开展品读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进入文章审美情境的不错选择。一、品语言文字之佳语言是承载文学情感和意蕴的基石,欣赏文学作品必须从感受语言开始。首先,《故都的秋》通过灵活运用艺术化了的口语句式,形成了舒缓有致的行文节奏,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秋色图。本文就此文本谈谈中国的秋的深味。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色彩,在对故都的秋的色彩的描绘中,寄寓了对美的追求,流露了沉静、寡淡的心境,从而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魅力。  相似文献   

13.
近段时间,我频繁地走进别人的课堂,在《故都的秋》里欣赏到了一组组老北京四合院的照片,在姜夔的《扬州慢》里欣赏到了古旧的扬州,也欣赏到了灯火辉煌、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扬州,在《我与地坛》里看到了轮椅转动在公园里的照片,在《赤壁赋》里也看到了一组组长江泛舟的照片。这些课堂让我感觉到: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都已经图像化了,语文课堂里的想像空间彻底失守了,已经淹没在花花绿绿、五花八门的图片之下,真正的语文教学消失了。  相似文献   

14.
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文章,历来是中国散文的“主力军”。文学史上,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隽永的图画: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誉为千古绝句,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为后人传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尽了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画绝了世外小屋的美轮美奂。  相似文献   

15.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6.
《滕王阁序》以其文辞精妙、感情真挚,成为我国古代写景抒情、文情并茂的骈文佳作。通过欣赏滕王阁周围辽阔壮美的山川秋景,可以体会王勃独特的人生体验及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色彩描绘的角度进行解读,品味王勃不一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陈萍 《西藏教育》2012,(6):49-51
一、案例背景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对文本的解读有很大的难度,它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笔者执教的是西藏昌都地区第二高级中学藏族学生,这些学生百分之九十五都来自昌都各县的农牧区。学生的汉语水平不是很高。  相似文献   

18.
质疑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
喻小波 《学语文》2002,(5):47-47
高中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第三册选了郁达夫先生一篇著名散文《故都的秋》,在上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处疑惑。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