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在标记关联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框架内探讨汉语早期儿童“了”的习得内涵,认为事态变化标记Le2和体标记Lel都与时间意义存在标记关联:当Le2和Lel表示“过去”意义时是时间意义与事态变化意义和体意义的无标记关联,并且Le2和Lel表示“过去”意义是它们的原型意义;否则为时间意义与事态变化意义和体意义的有标记关联,并且非“过去”意义是k2和Lel的非原型意义。本文对三名汉语早期儿童使用的“了”做了穷尽性统计研究,发现:1.早期儿童习得的“了”,无论是Le2还是Lel意义都比较单纯,是各自的原型意义;2.Le2和Lel都基本表达过去时意义,这意味着早期儿童已经具备了时间知识,“了”是汉语早期儿童最早使用的时间意义标记;3.早期儿童先习得Le2,后习得Lel,说明早期儿童对时间范畴的习得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其方向由外向内,即先习得外在时间结构,后习得内在时间结构。我们认为:儿童语言习得情况一方面可以验证一些普遍的语法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某些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2.
一、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语言习得是儿童无意识地获得本族语即母语的过程,该过程发生于儿童开始学语言之际,正常儿童在一岁半左右,一般由单词句、双词句到简单句、复杂句。儿童这样习得的语言就是其家庭和社会所使用的“语言”,即母语。因此这一过程也叫母语习得。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儿童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语言,通过成年人对儿童语言模仿行为的“鼓励”或“惩罚”,一点一滴、逐条逐项习得的。母语习得过程与儿童的社会同一性的发展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文化和社会价值与母语一起被习得。儿童或成人…  相似文献   

3.
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是儿童依据自身已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生活履历“自组织”数学学习素材,主动经历、体验、复演人类数学创造的“生命·实践”活动历程。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从数学的“理性精神”出发,其主旨是润泽儿童的数学生命。建构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首先要基于儿童学习原点,消除儿童“习得性无助感”;其次要基于儿童学习过程,指导儿童“自我习得”。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让教育真正进入了“以生为本”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汉语儿童数词获得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时间线条上观察儿童获得十以内数词的时间点。本研究以《人生初年》为个案,辅以已有研究结果印证,认为儿童基数词的习得过程是呈阶梯式的、阶段性的,经历了萌发阶段(获得数词“一”)、初步发展阶段(获得数词“二(两)、三”)、爆发阶段(获得数词“四-十”)、高阶发展阶段(发展大数目数词),后一阶段的发展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在时间上交叠向前。前两个阶段,儿童通过具体的、现实的事物的数量特征获得极小基数词,后两个阶段儿童逐渐摆脱现实的事物、以数为认知客体获得数词。此外,数词获得的情感动因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5.
儿童语言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在使用直称和习得指示代词“这”、“那”、疑问代词“什么”的基础上开始掌握人称代词。本文从组合能力、造句功能、语义特征诸方面详细描述了儿童语言中人称代词的发展,并从认知和语言功能的角度对儿童习得人称代词的顺序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基于儿童语言是成人语言的初级阶段的理念,来考察2-5岁儿童无定NP主语句的习得与发展情况。因此,本研究首先对成人无定NP主语句进行描写分析,再观察2-5岁儿童的无定NP主语句。通过对比儿童与成人在无定NP主语句方面的异同,总结出儿童无定NP主语句的习得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据此推导出2-3岁是儿童习得数量名短语的关键时期,3岁5个月左右是儿童萌发“有定”和“无定”概念的关键时期。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对儿童看护者提出建议,以期帮助看护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促进成人与儿童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据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在语言习得者年龄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3-12岁的儿童在第二语言自然习得过程中较青少年和成人具有某些独特优势,这一研究结论促使和引导人们日益重视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本文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研究理论、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及语言习得规律等方面,从游戏角度探讨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  相似文献   

8.
一个已经习得了母语的成年人 ,再来学习一门外语 ,如何才能尽快掌握并使之成为交际的工具呢 ?这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历来想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仅就母语习得与习得外语、课堂教学与习得外语两问题谈些看法。一、母语习得与习得外语母语习得理论很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母语。先天论者把母语习得归于天赋 ,儿童头脑里存在着一种普遍语法 ,儿童能从不严密的数据中演绎出语言的规则体系 ,而且既快又不费劲。认知论者认为母语习得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儿童是按一些认识“操作原则”去习得母语的。功…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语言学习较成年人的语言学习有显著的差异,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有特殊的“习得”特征,而成年人的语言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学得”戍份。英语在中国的教学和学习不同于“二语”环境下的母语之外的其它语言的学习。在中国进行汉语之外的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均有“外语”学习特征,如当下中国的“二语习得”界将英语学习称为“英语外语学习”,将日语学习称为“日语外语学习”等等。一般而言,无论是“二语学习”还是“外语学习”,虽说儿童阶段的语言学习具有显著的“母语”语言能力“习得”特征,而中国儿童英语或是另一门非汉语的学习是否具有显著的“习得”特征,不能简单妄下结论。这是因为学习者受语言环境、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应用等不利因素的局限,即就是在儿童学习阶段,英语或其它一门外语能力的获得还是带有很明显的“学得”特征。本文主要讨论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环境中儿童英语能力获得过程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在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  相似文献   

10.
拟声词是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观测点。1岁左右儿童开始习得拟声词,1-2岁即习得A式、AB式两类基本形式,4-5岁已习得拟声词绝大多数变化形式。3-4岁是儿童习得拟声词的重要转折期,习得词种数量最多;此期之前,习得的拟声词以生命体发出的声音为主,此后习得无生命体发出的声音明显增加。句法功能上,2岁半儿童已可使用拟声词来指称事物和动作行为,3-4岁即习得了拟声词充当独立语、宾语、状语、补语等基本句法功能。研究发现,自主习得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方式,但模仿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回顾了“跨文化/国际交流语用研究”(PSIIC)在中国过去20年中从“双外交叉”研究逐步发展成现今的PSIIC,从而经历了一个从语言应用到理论升华的过程。文章总结了“双外交叉”研究服务于国际交流,在外语应用与普及以及在高校研究生外语教改方面的工作,同时归纳了PSIIC的五项理论建树:(1)语境分类;(2)语用特征;(3)语境互动;(4)策略运用;(5)失误处理等。文章展望了未来的PSIIC研究,认为应积极建设基于PSIIC的语料库,继续完善PSIIC的理论运作模型,以及开展同邻近学科的“结缘”与理论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12.
获得感是教师培训所追求的目标和评判标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胜任力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从教师获得感出发,介绍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获得感的内涵,提出了一种高获得感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新方式——极简培训。介绍了极简培训的内涵和开展教师极简培训的三种策略:“自定航向”的培训导向、按类按需分层的培训内容、基于“快闪教学法”的培训方式。对未来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极简培训提出了两个建议:建设极简培训在线课程体系,学习者以“拼团学习”随机组合的方式构建微学习共同体,开展在线协作学习;建设极简培训评价体系,基于区块链技术生成学习证明,实现学习证明的分布存储、防伪溯源和不可更改。基于三种实施策略和两个未来发展建议的极简培训,为新时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语言学习者最多的国家。基于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和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得出了语言习得的一般模式是输入→输入过滤→有效输入→输出过滤→输出。但在不同语境下,阶段性语言习得会呈现出两种基本模式:输入导向和输出导向模式。这两种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可以确定不同语境下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路径,这对我国英语的教与学两方面均会产生有益的影响。构建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路径有助于改进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完善语言习得考核机制,为选择妥当的学习策略提供借鉴,最终提高学习者语言习得效率,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习得在经历了语言框架构建的基础上还经历了文化填充的过程,而语言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则是在先天语言习得机制与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共同作用下才得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在第二语言教学及学习过程中,“翻译”既是一种方法,也是目的之一。“翻译”和第二语言学习都涉及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在以英语为母训,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必须注意第二语言学习与“翻译”的关系,注重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传统重日岁时的主体、普遍、系统特点,能够确认它们的本土和原始性质,并溯及其象数土壤。而原始十月历与后来农历的时间错位,能够为多数传统节日的由来提供解释:随着农历取十月历而代之,重日祭仪通过两种变形途径出现在农历中:一是整体摹仿,即移植重日节俗于农历同名日子;二是个别匿名.即在维持十月历时间的同时,部分重日匿名为农历对应日子的名称,如“二月八”、“八月十五”等。  相似文献   

17.
二语习得的基础理论,包括习得与学得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得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将二语习得理论提炼加工成可供具体语言教学使用的方法,并运用于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习得环境,从而提高学习者学得外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经世致用"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入世",重视今世所为,因而具有极大的社会生活实用价值。无论是人文精神还是教育方法,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能力培养,从"经世致用"发端的"学以致用"思想,对改革发展中的大学语文教育来说,都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研究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课程建设的层面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从两个视角出发:宏观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存在两条发展线索,一条是指从过往“独立封闭”的计算机课程向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体整合其他课程要素的方向发展;另一条是指从过往“独立封闭”的其他课程向以该课程为主体整合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微观上,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如作为课程内容的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实施中介的信息技术、作为拓展课程资源的信息技术和作为建构信息环境的信息技术等。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视角,都应超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屈原所指的“内美”不仅仅是历来所谓“帝高阳之苗裔”,而更多的是诞之“寅”时这样一个与生俱来的良辰吉日,因此,“日占”而知生于吉日,也就必然地树立起屈原一生自重其身和“善”与“美”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