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在措辞和视角两方面考察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在体现原作"丰姿"上的特点与得失.通过比较发现,霍译中存在严重扭曲原作叙事角度,无视原作者文体风格的现象;杨译对原作文本亦步亦趋,基本体现了原作的文学特性,但也不乏矫枉过正之处.  相似文献   

2.
运用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从字体与排版的意义及插图的意义两个方面对Winnie-the-Pooh中英文版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索儿童叙事语篇中多模态意义的建构及其翻译问题。研究发现:当儿童文学多模态语篇被翻译之后,其多模态元素可能发生变化,原作中的某种突出性特征在译作中可能由另一种不同的模态进行表达;译作中的插图可能同原作的插图有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译文目标读者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原作中图文共建的意义在译作中可能丧失,需要译者进行创造性的弥补。因此,儿童多模态叙事语篇的译者应有一定的视觉素养和儿童本位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而言,侦探小说是一种外来的文体。1896年至1898年《时务报》刊登了中国最早的侦探小说译作,译者为了弥合中西小说叙事传统的差异而对原作的叙事模式作出种种改变,包括转变叙述视角、调整叙述时间和删略情节内容。虽然这些改变使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有所降低,但从整体上看,这几篇译作确实逐渐挣脱了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束缚,越来越多地保留了原作的叙述手法,对西方侦探小说叙事技巧的认同也表现出一个进步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大量的域外小说被译介到中国,但是这些翻译小说都对原作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例如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来翻译外国小说、改变原作的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将小说中的人物中国化等。通过勒非弗尔的重写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从诗学角度来分析译作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1905年)为例,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1905年)为例,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高玥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8):98-102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表达与接受方式截然不同的艺术,却都通过叙事反映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两者独立发展,却又始终互动,电影改编文学的实践突出地体现着这一互动关系。《一九四二》的改编成功地实现了纪实散文向电影剧本的创造性转化,并对原作传递的精神保持了高度忠实。但文学改编电影不能仅仅止于对原作的影像化再现,改编创作的成功更需要在吸取、整合原作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影像叙事的独特优势,实现风格、内涵上的超越,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8.
张占杰 《学语文》2010,(3):20-21
与原作相比,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删节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若瑟夫伙伴的叙事部分。原作开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若瑟夫的惊人举动:“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讨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弗朗什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下面由若瑟夫自己解释为什么这样。  相似文献   

9.
小说具有不同于诗歌、戏剧的叙事方式。在小说翻译研究中,译者不仅要传达原作的内容,还要反映原文中通过独特叙事方式体现出的美学效果,充分体现原作者在创作时对语言形式的把握,这也是原文风格的具体体现。因此译者在翻译小说时要对原文的叙事特征作全面考察,恰当把握原文叙事技巧,避免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小说事实上,仅仅建立内容层面的对等而忽略原作者对表现形式的操纵。本文以《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考察了不可靠叙述作为小说叙事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文中的作用和在译文中的再现,从而成功保持了原文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0.
《桂花雨》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文章,这篇文章被编入了台湾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也有这篇课文。把三个版本的课文放在一起,能够发现:台湾版选编的就是作家的散文原作,原汁原味;人教版作了较大的改动,有童年叙事之感;苏教版的改编有  相似文献   

11.
小说《城南旧事》改编为电影《城南旧事》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来源于改编中的"同"与"异"。"同"在于:叙述视角相同、叙述结构相仿、抒情方式与叙述节奏相似;"异"在于:情节故事的删减与人物设置的变化、人物心理与性格描写上的差异。电影《城南旧事》的改编正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按照电影的表现方式进行了新的再创作才取得了改编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电影《芙蓉镇》是在同名小说的基础上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关照人性和人情,对人的历史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询。影片把人物放在尖锐环境中去写,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示生活中的小人物,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再现一个时代,还原历史的真实。影片深刻揭示了人物从人性的压抑到生命的搏斗这一动人心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厦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建国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的重斯叙事,其作为准历史教材建构了受众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领导权掌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电影《白毛女》对歌剧的改编,既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理想色彩,致力于提高作品主题的思想高度,同时也强化了电影的政治语义。而影片政治语义的强化,并未失去民间文本所固有的叙事魅力,反而以影像的方式强化了原作的民间话语修辞。影片把民间修辞与影像叙事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融合,以对比意味强烈的蒙太奇手段来强调和渲染冲突,在这种视觉表象上,能较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民间"比兴"手法的痕迹。同时影片进行了"虚实结合"的探索,把现实性和假定性"揉合"起来,使这一舶来的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民间传奇较为完美地融为一体,完成了从民间传奇到红色经典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电影工业基础理论创作趋于成熟的当代,数字化技术给予了影视表现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叙事文本创作与电影技术革新进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之与观影者相互交替控制的游戏化电影体验成为可能。支线可控互动电影使观众成为电影的真正主人,并将通过运用科技技术成果推动新一轮电影叙事的革新。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电影"的共名之下,中西方电影存在巨大差异,电影文本叙事视角的选择及其蕴含的叙事伦理的差异,反映出电影背后中西生态文化观念和文化取向的差别.<2012>式的好莱坞生态灾难大片是遵循经济伦理的超级视听消费品,以特定叙事视角和特效技术实施对观众的控制,实质上是反生态主义的.<可可西里>以朴素的艺术追求和生态关怀叙事抵抗消费主义,代表东方生态理念的影像书写.这种差异促人反思影视传媒如何真正适度地传达生态关怀而不被娱乐消费所销蚀.  相似文献   

18.
当代电影叙事方式的转变,对电影呈现都市景观并生成意义的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结合托马斯.沙兹、哈桑和大卫.哈维的论述,并联系一部分电影作品,对当代电影在都市呈现中凸现的叙事倾向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9.
作为香港“新电影”的突出代表人物,王家卫以后现代主义电影关学观对电影的叙事语言、故事主题、画外音独白、色彩运用和电影噱头等电影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选择即兴的拍片手法,将叙事文本模糊,转而用碎片式的创作风格来粘合情节,通过人物情感自白来表现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呈现出人物间的情感冲突,刻画人物“寂寞个体间的无言交流、孤寂情感的另类诉说以及孤寂被拒的情感基调”等心理底色,形成王家卫独特的电影风格。  相似文献   

20.
第82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拆弹部队》选择的背景和事件是尚未结束的美伊战争,如何表现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无疑需要在电影叙事和主题表达上寻求新的突破。这部电影在战争的主题设置以及揭示战争状态下的人的心理状态和叙事方式的运用上都留给了研究者较大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