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2.
[摘要]1980年代以来,在国家社会转型和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推动下,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演进经历了政策酝酿期、政策体系成型期、政策完善与实施的深化期等几个阶段。未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发展有望在如下方面得到进一步推进: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执行力;增强政策公平性;提高政府主导下各方政策制定主体的参与度;加大政策专业支持力度;扩大政策涵盖的社会场域。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相对西方社会发展缓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工作上来看都相对发展迟缓。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客观现实的评估分析,及时调整不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这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的科学化发展,更是有效提高高校人才素质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大学生由于心理方面问题引发的恶性、不良事件不断增多,高校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围绕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总结工作意义、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对相关研究和实践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辅导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多方力量推进的结果,其中政策驱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始终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政策制度设计上同频共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放”到“内涵提升”的发展阶段,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保障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同时,在政策引领中呈现“三因”理念推动、政策协同、视域融合的趋势,为未来实现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以政策工具为横向维度,以政策主题为纵向维度,构建了“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二维分析框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8份中央及其部委层面的高校劳动教育政策文本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政策制定存在政策供给呈现历时性波动、政策工具使用结构性失调、政策内容缺乏均衡性考量、政策二维交叉匹配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国家应规范政策有序出台,保障政策稳健有效;凝聚政策工具合力,优化政策二维匹配;立足政策现实需求,平衡政策内容供给。  相似文献   

7.
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所经历的提出倡导、调整改革、制度建设与特色化创建四个阶段的内容及得失进行了回顾和评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今后高职教育政策的趋势、内容及制定等进行了反思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级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到它的发展定位和目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有条件地提出普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二十年来高中阶段教育的实践历程与相关公共教育政策的演进密切相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发展的路径选择主要经历了普通高中教育为主、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以及两者兼顾发展等阶段。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建立科学的教育拨款基准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普职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40年来,我国高考政策的演进历经了恢复与调整(1977-1984年)、制度化改革(1985-1998年)以及深化改革(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我国高考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体现了以多元主体利益驱动为动力的形成机制,渗透了以注重效率为取向的政策价值,形成了以制度和机构规范为抓手的政策实施保障,反映了以政治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与高考改革的渐次深入,我国高考政策应不断调整,其动力形成机制应向"分权"转变,价值取向应向"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转变,过程保障应由管理向治理转变,话语应向"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转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的演进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征:政策目的由政治外交本位向教育本位转变,管理体制由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办学主体由政府向学校转变,管理模式由差异化管理向趋同化管理转变,政策取向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我国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有效促进了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政策层级低、政策制定滞后、政策配套缺乏、政策执行不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努力探索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从学校社会工作这一新的视角出发,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余年来,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调查、呼吁期,尝试、起步期,探索、发展期,推进、繁荣期。本文回顾了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考察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况与特点,分析并探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之策,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应从当前的“准政府行为”逐步走向“完全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3.
畅晓洁 《林区教学》2021,(2):98-100
冲突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其负面作用并非无解.将冲突作为教育素材,可有效挖掘学生真正的意愿,明晰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提供精准、有效的心理辅导参考依据.以冲突教育为视野,对冲突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层次的解构.基于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冲突行为进行归因分析.基于冲突的教育价值和冲突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教育的基本细胞,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课堂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而达成的,因此课堂教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注重改善课堂教学环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部分,心理育人对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当前不少高校仍面临尚未形成心理育人合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心理育人成效不明显等困难。高校要采取将心理育人摆在突出位置、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加强课程建设、丰富心理育人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咨询队伍建设等策略,努力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某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此项工作的建议,以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探讨、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石国兴 《教育研究》2006,27(5):59-62
建构主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其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以及“知识建构共同体”和“协作学习”。依据建构主义原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主动建构的。为此应该创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发展性目标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进学生的认知建构;了解学生原有的建构域,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建构积极心理品质;坚持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利用学科渗透的渠道,挖掘和利用有助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科资源;营造有利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建构境,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为基础,主要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把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作为工作重点,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中积极的潜能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是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为高校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者在育人总目标上相互一致,在内容上相互交叉,在方法上相互补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X-MOOC是针对当前网络时代为授课对象,在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内对教学模式的延伸性突破,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X-MOOC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XMOOC课程为主的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具有明显优势,如极大激发学习积极性、容易形成直观体验和充分保护学生隐私等。但由于该模式尚属新兴事物,在课程设计、实施、考核等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