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观 《档案与建设》2021,(9):55-56,54
伴随寺院管理的现代化,寺院档案已初步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数字档案仍需要进一步优化重构.以文化理解为依据、文化需求为方向、文化弘扬为使命,探索优化建构数量丰富、品种多样、质量优化、智能性强、利用便捷的优质数字档案资源库,成为新时代寺院数字档案建设的应有追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北京市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在具体评价维度上,大学生认为数字媒介信息量更大、反映群众意见更加充分、揭露坏人坏事更加有力;在新闻类型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介上的经济、文教和科技新闻;对于政治、社会、娱乐新闻等,则更倾向于相信数字媒介上的报道。同时,从受众角度分析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媒介公信力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媒介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介公信力评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6):77-86
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日益融合,媒介技术社会已然成形,数字媒介研究的实践分析取向开始出现。该取向从社会学实践理论和人类学媒介研究中汲取理论资源,并与重建传播学范式的各种努力联结在一起,成为突破人与媒介二元关系的方法论视角。目前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媒介实践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数字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产,数字媒介与日常交往,数字媒介实践中的能动与结构。本文指出,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探索:研究日常生活特性与数字媒介实践的交互关系;从技术哲学路径重新理解数字媒介;结合实践论与存在论回答人与数字媒介的根本性关系。跨学科、混合方法和再造人类本体论或将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三个趋势。  相似文献   

4.
付亚康 《今传媒》2020,28(1):99-101
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影视作品的生产与传播受到了极大影响。而诞生时间更近的电子游戏更是以雷霆万钧之势“收割”着受众。尤其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中,以提升用户和观众体验为己任的电子游戏和影视作品的交互影响也逐渐呈现出来。本文以实例结合理论的方式,从二者的共性与差异性出发,探索二者交互的积极影响及发展趋势,希冀为二者的产业化发展,乃至新的行业形态的出现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媒介评估的概念、对象及其在传播生态中的定位 ,提出基于资源和影响力的媒介评估模型 ,建构了由三个纬度组成的统合性分析框架 ,并将柔性和多纬度作为系统的重要特性。电视媒介评估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媒介运用“象征资源”的努力 ,这种具有“共同语意空间”的符号系统对于媒介体制转型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媒介技术的革新使受众阅读方式和学术期刊出版形式均发生变化.本文基于媒介环境和国际学术期刊发展模式,对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进程进行梳理,在分析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现状的同时,对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7.
张岩 《新闻世界》2012,(8):236-237
数字媒介语境的延伸直接影响到出版产业的选题策划、生产运营和传播效能,这就需要适应新的历史需求,积极建构更为精品化的产业发展模型,从而全面提升出版文化的产业升级。这种建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出版环境的精品化、出版文化内涵的精品化以及出版运营模式的精品化。  相似文献   

8.
张可  杨欢 《青年记者》2022,(22):25-27
农村老人群体在新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方面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其媒介使用状态与数字鸿沟的三个层次相映照,而其所面临的较为匮乏的数字媒介教育环境加剧了数字鸿沟的扩大。本文从机制保障、技术支持、代际沟通、社会支持四个方面提出通过数字媒介教育弥合农村老人数字鸿沟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施勇勤 《出版科学》2012,20(2):18-21
从媒介融合视角分析数字技术推动下数字出版发展的产业扩散和产业集聚的两种趋势,分析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转型和文化变迁;分析数字出版和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文化逻辑,并进而分析数字出版产业带来的文化和规制的矛盾性;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原动力,指出垄断作用力和竞争作用力达到均衡——"制衡"是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支点,垄断与竞争并存是数字出版产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阅读行为依存于承载信息符号的媒介形态。媒介形态是阅读行为得以存在的基础。媒介形态的变迁引起阅读行为的嬗变。网络媒介对印刷媒介的冲击,使人们的阅读对象发生了变化,阅读的主体结构、方式、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也相应地发生了嬗变。与多元媒介形态相辅相成,未来人们阅读行为的多样性、共生性将是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黄娟娟 《东南传播》2013,(9):110-112
随着数字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渗透,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平台,其中广告专业学生对传媒信息的接受与使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大多传媒院校依然把该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媒介技能应用上,忽略其自身环境和技术变化带来的阶段性差别。因此本文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广告专业学生的媒介理论知识培养、广告作品创作技能及实践活动过程取证研究,结合数字媒介发展状况,有助于对现有广告学科的媒介素质教育模式进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阴立影 《新闻世界》2011,(7):217-218
在当代媒介社会,大众传播媒介颠覆了现实和形象的关系。因为媒介的存在,真实(日常生活)与非真实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了,在媒介叙事中,非真实甚至可能超过了真实。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共同影响着媒介叙事,虽然使叙事的主体更加平民化、个性化,但是一些消极现象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13.
向进 《新闻世界》2011,(10):228-229
由于传媒所承担的具体社会使命不同,所有人和经营人的媒介宗旨不同,民族传统和主流文化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传媒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特色与习惯不同,不同经济基础上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媒的体制是不同的。也正是因为以上各个复杂因素的存在导致阐述国营媒介和公营媒介时的观点存在不同,所以有必要对国营媒介与公营媒介进行比较和厘清。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下半叶以来,围绕着社会发展与传播学理论的关系进行讨论,是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各种各样关于二者的理论开始兴起,而发展传播理论是关于二者的理论范式。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与技术开始向世界化模式发展,全球传播学领域逐步扩大。作为传播学的分支,发展传播学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自身的理论范式在不断地变换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发挥大众传播的功能,如何将建设小康社会与大众传播学相结合,发挥传播媒介的作用,是本文需要阐述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服务型媒体意识的不断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互越来越受到媒体市场的喜爱,媒介融合成为今后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平台是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媒介融合改革趋势的不断扩大,各媒体应当积极实施媒介融合下的数字媒介平台改革,以紧跟时代发展,提升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下媒介平台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媒介融合下数字设计的媒介平台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把人变成丧失辨别能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著名报人邹韬奋批判性地解读媒介、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国内外媒介等史料的搜集、整理,试图回归历史,寻找那个时代中一些非自觉状态①的媒介素养教育因子.希望能为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陈刚  李沁柯 《现代传播》2022,(11):17-28
以听障者为研究对象,以听障者自身视角从感官体验进入,将其日常生活实践切入现象学视野。通过对听障者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交流实践现象进行田野观察、深度访谈及个体生活经验的描述,深描和呈现听障者与媒介交互过程中具体细微的感官体验后发现,听障者主要使用手语、文字及智能手机三种方式进行交流和声音转码,数字媒介时代智能化设备与听障者的感官系统接洽,带来身体与感官的时空漫游。同时,听障者也不断通过数字媒介具身实践建构自我和社会联结,听障者之间、聋听之间的边界逐渐消解,促进了听障者生存空间的拓展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数字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表征发生了转向。以二次元亚文化为例,新媒体赋能下青年亚文化的新表征表现为“融向主流”“走向大众”。但在二次元诞生之时,社会上便出现了很多关于二次元的刻板印象,尤其是以主流话语群体的刻板偏见为主,从而导致二次元与其他文化群体的对立和冲突,各文化之间互相交流和融合的步伐亦受到阻碍,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方法】文章结合二次元文化的文献研究,以及所搜集的相关案例数据分析,在分析数字媒介时代二次元的新呈现的基础上,重点对二次元的影视呈现、游戏呈现、仪式互动呈现进行深入剖析。【结果】结合二次元在数字媒介时代的新呈现,阐释出二次元“污名化”产生的原因,以期为今后二次元文化的“去污名化”提出参考思路。【结论】只要二次元继续与其他文化互相融合,不放弃对其他文化进行个性表达,努力破开次元壁,打破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间的隔阂,就能想办法帮助部分社会大众重新搭建对于二次元的认知结构。在社会主流文化群体的开放包容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二次元文化的“去污名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媒介种类繁多,接触、使用媒介已成为当代人生活中的日常需求,而各类人群对媒介的使用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媒介生活。电视从业人员作为能够近距离、长时间、高频度接触各类媒介的群体,其媒介生活必然迥异于普通受众,其媒介接触行为也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日常工作的价值判断。所以,本文试图打破媒介中心主义,将人作为媒介生态中的主体,以电视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来描述其媒介生活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红色娘子军》在不同的媒介时代的改编现象作为个案,探讨在新中国电子媒介时期,从电影到电视演进中的媒介影像文本的改编与媒介变迁的关系。借以阐明不同的媒介环境影响下,红色经典影像再现(representation)所建构的独特景观是影像与媒介环境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讨论影像与媒介变迁的关系中,我们认为,在媒介演进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经典文本的改编、话语权的执行反映出某个团体或历史个体的主观意向,这样在与媒介互动形成历史的过程中,又会被外在化为客观的非真实文化产物。此时客观的非真实(历史文化的建构)又作用于当下的媒介环境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