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红 《现代语文》2009,(8):58-59
清代戏曲家蒋士铨的《冬青树》传奇,将人间凡尘与鬼神世界二元结构并行叙述,从而组织人物推进情节,层次清晰而生动。通过表现两个世界价值观的差异,对比世人所受到待遇的不同,在褒贬鲜明的立场上传达出强烈的伦理教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历来学者对剧中主要人物关注较多,而对剧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的僧人关注较少。文章对西厢记众僧的形象作了研究,认为在《西厢记》中普救寺的僧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并没有抛弃了世间的情,而是溢满了情与义,王实甫如此塑造僧人形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主题服务,二是迎合市民口味。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历来学者对剧中主要人物关注较多,而对剧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的僧人关注较少。文章对西厢记众僧的形象作了研究,认为在《西厢记》中普救寺的僧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并没有抛弃了世间的情,而是溢满了情与义,王实甫如此塑造僧人形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主题服务,二是迎合市民口味。  相似文献   

4.
关于元僧杨琏真伽盗发宋朝皇陵的时间和《乐府补题》是否因寄托发陵而作,曾引起学术界的争鸣。夏承焘先生《周草窗年谱》认为至元十六年(1279),周密、王沂孙、张炎等11位词人在会稽分咏龙涎香、白莲、莼、蝉、蟹诸题,隐指去年发陵事,后编为《乐府补题》。  相似文献   

5.
夏军 《现代语文》2009,(10):58-59
清代戏曲家蒋士铨的《冬青树》传奇,将人间凡尘与鬼神世界二元结构并行叙述,从而组织人物推进情节,层次清晰而生动。通过表现两个世界价值观的差异,对比世人所受到待遇的不同,在褒贬鲜明的立场上传达出强烈的伦理教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东晋汉译佛经《摩诃僧祗律》中有许多反映当时俗语或口语的词语,可以补正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以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华山三高僧诗》是明代一部尚未引起关注的诗僧文学作品。《华山三高僧诗》是毛晋辑录的晚明华严宗雪浪洪恩系弟子释通润、释慧浸及再传弟子释明河的诗集。《华山三高僧诗》考论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是考论释苍雪《<华山三高僧诗>小引》的价值;二是考论华山三高僧的诗歌;三是考论四库馆臣《三僧诗提要》的正误等。《华山三高僧诗》具有文学性、佛教性和时代性,因此对此诗集考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红楼梦》中有空空道人改名情僧的情节。本文经过对《红楼梦》对各版本的这段情节仔细校勘比较,发现这一错误认识源于一条误入正文的批注——“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并梳理其演变,展示这一情节不断坐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癞僧、跛道在《红楼梦》中是一对不起眼的人物。本文通过对其在小说前80回中出场及其活动的分析,发现在作者笔下他们是有各自分工的———癞僧度女子,跛道度男子,“石头”(通灵宝玉)只与癞僧发生关系,是小说的一大章法;从而考证“佚稿”中贾宝玉最终出家是由跛道引度,而送“石头”归青埂峰的是癞僧。  相似文献   

10.
律藏中的广律因为是因事制戒,所以保留了许多佛教故事,但目前学界尚较少注意。本文以《摩诃僧祗律》与《四分律》为例,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些精彩故事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较了这两部律藏中记述故事的异同之处,并简单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清诗别裁集》是乾嘉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沈德潜所编选的一部清代前中期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44位僧人的109首诗歌。由于以下原因,《清诗别裁集》中僧诗的佛学色彩比较淡薄:明清易代之际,部分汉文人逃入禅门,佛学修养不深;沈德潜以儒家"诗教"为旨归的编选目的;《清诗别裁集》"温柔敦厚"的选录标准等。  相似文献   

12.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中的"VP不"疑问句涵盖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两大类型,其中"VP不"正反问句数量庞大,反映出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征。部分"VP不"正反问句句末的"不"字开始虚化,转变为是非问句,体现为三种:一是表否定的句子;二是带表确认事实类语气副词的句子;三是由"是"字判断式构成的句子。  相似文献   

13.
《冬青树》是蒋士铨花三天时间创造出的一部戏曲作品,整部戏人物重多,涉及的史料也纷繁复杂。他以自己苍劲的笔力再现了宋亡之际的一批忠贞爱国之士的英勇事迹,同时又夹杂了鞭挞之笔来表达对奸恶叛国之人的批判。戏中的主要人物文天祥出自于史实,而又完成于虚构,蒋士铨对他的描写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进行构造,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相似文献   

14.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朗,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节选的这一段通过“护官符”来揭露当时封建社会官僚之间互相庇护、狼狈为奸、草菅人命的罪恶。  相似文献   

15.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以及二者关系的真假判断,揭示般若学“六家七宗”解空的偏而不即,阐明般若空义;但本论强调主体在经验世界中体证真俗不二、由俗转真,留有玄学“物我玄同”的思想印迹,同时暗含了对经验世界的肯定,这也就意味僧肇将中观学彻底否定式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转换为肯定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对服饰一往情深,在其作品中充满了对服饰的精辟阐述。分析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的服饰描写,可窥探张爱玲对服饰的审美倾向以及潜藏在其后的人生传奇。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以《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序》“年逾知命”、“三纪于兹”等语及《高僧传》中的有关记载为据 ,推算出《灭惑论》必定是撰写于齐建武五年 (公元 4 98年 )之前 ,然后又以《释〈三破论〉》、《灭惑论》等的有关文字为据 ,推论出《灭惑论》是撰写于齐永明年间 (公元 4 83~ 4 93年 )刘勰还未“依沙门僧”之前 ,它是刘勰能进入定林寺为释僧“打工”即佐其编撰经藏的“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第四回是全书的总纲。传统看法认为:该回深刻地概括了封建贵族社会的黑暗政治的本质面貌,显示了四大家族在社会上的特殊权势。此说较为笼统且欠准确,尚有需要匡正之处。深层的意蕴应是权钱交易之发端和真实写照。其间还包容着情与法的维妙关系,本回内容艺术地再现了封建末世人情世态的总体景观和基本面貌,构成一幅包罗万象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立体交叉图,使整个巨著成为一部典型的显示万千世象和人生哲理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9.
清初文献多见“遗民逃禅”“浮屠遗民”之说,表明“遗民僧”的特殊属性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彼时尚未被作为一种新的群体类型进行区分。陈垣《清初僧诤记》首次以“遗民僧”称名这一群体,意涵明确。不过,“遗民僧”除应满足于“遗民立场”与“僧人形貌”的基本条件下,还应根据其不同来源作细致考察。大抵而言,“遗民僧”可以分为“遗民而僧”与“僧而遗民”两种类型。前者强调的是其对佛教的认同度,后者则尤应注意其政治立场。“遗民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个体研究,群体性、综合性研究相对薄弱。除了应加强基础文献的整理之外,尤应加强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研究重心等方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蒋士铨《临川梦》传奇中以"梦"命名的关目占全剧近一半的篇幅,就剧情发展来看,《临川梦》在梦中达到高潮,又在梦中结束全剧;从命名来看,整部戏冠以"临川梦"之名,而非"汤显祖"或"汤显祖传",不难看出其落脚点正在于"梦"字。本文认为《临川梦》中"梦"包含了三个层次:隐喻了主人公汤显祖如梦的一生;展现了汤显祖寄情于梦,将人生的思索与感受熔铸在"临川四梦"之中的创作过程;同时蒋士铨借汤显祖和"临川四梦"之题来表现自己的情理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