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生1:我从图上知道白兔有8只,黑兔是白兔的3倍。 生2:题目要我们求黑兔有多少只。 师:同学们很快看出了题目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那么要求黑兔有多少只,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呢7  相似文献   

2.
专科门诊:平面图形 主治医师:刘顿 姓名:七年级部分同学 性别:有男有女 年龄:12岁左右 病例1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那么过三点的每两点画一条直线,能画几条直线?  相似文献   

3.
一、真空题:1.过平面内一点能画条直线.过两点能画条直线.2.图1中,直线有条,能读出的射线有条,线段有条.3.图2中,,那么OD是ZAOC的,zAOC的邻补角是LZde/3一度,if的余角是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射线OA的延长线上截取AB一7cm;()延长线段HB;(C)延长直线‘。IB;(D)射线AB比直线AB短.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D‘I做角;(B)锐角大于它的余用;(C)锐角大于它的补角;(D)锐角小于它的补角.3.连结两点的线段有()(A)一条;(B)二条;(C)三条;…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4-5页例3、例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我们教室的黑板有多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2.出示米尺,这是米尺,如果换这把尺子测量,感觉怎么样? 3.引入新课: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用"米"作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米". [设计意图]通过选用哪种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引出新知. 二、认识米,用米量.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大家做.题目是:图1中共有多少条线段?聪明的小刚很快就数出来了,他站起来大声说:“我知道,我知道,图上有15条线段.”老师点了点头,大家一齐望着小刚,眼神像在夸奖他,小刚得意极了.老师说:“别忙着高兴,现在我再问你,假若上图中线段AF间有10个分点、20个分点时,共有多少条线段呢?”听了老师的话,小刚又忙着低头数线段数,不过,这回小刚快不了啦,分点多了,数来数去,小刚就弄不清哪些数过,哪些没有数过了.“怎么样?难数吧.要是再问大家,假若一条线段上有n个分点共有多少条线段,又咋办哩…  相似文献   

6.
证明线段的和差关系主要是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或差.竟是初二几何证明题的一种重要题型.证明这类命题的基本思路有三条:1.利用梯形中位残定理.2.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由于可供应用的定理只有一个.即梯形中住线定理.因此证明这类命题的主要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即通过作适当的辅助线,先把证明线段的和差关系转化为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然后利用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给出证明.这样,证题的思路就开阔得多了.具体钱比的方法是:先作一条线段等于两条较短线段的和.或作一条线段等于一条最长线段与一条较短线段的差,然后…  相似文献   

7.
问: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这两点的距离,对吗?答:不对,“线段”是图形,“距离”是数量,二者的本质属性是完全不同的,应该说成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这里的“长度”两个字是关键,不能省略.问:直线Z上有一个点A,在直线上与A点的距离为1cm的点有多少个?答:有两个且只有两个点.因为A点是直线l上的一个点.所求的点必须在直线l上且到点A的距离为1cm.因此这样的点只有两个.问:经过平面上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经过平面的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所给的3点在一条直线上,那么经过其中任意两…  相似文献   

8.
证明线段的和差关系主要是指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或差.这是几何证明的一种重要题型.证明这类命题的基本思路有三条:一、利用基本定理——梯形中位线定理二、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由于可供利用的定理只有一个,因此证明这类命题的主要思想方法是转化,即通过作辅助线,先把证明线段的和差关系转化为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然后利用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给出证明.转化的具体方法是:先作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的和(或差),然后证明这条“和线段”域“差线段”)等于第三条线段.三、利用面积法证明。根据有关线段与图形面积之间的…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活动节开始了,五(1)班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李叔叔养了鸡和兔共100只,数一数共有250条腿,那么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徐铭一同学很快举手发言道:“这道题可以用画图法来解答,画出100个圆圈表示100个头,每个头画上两条小线段,表示鸡的两条腿,共画200条腿,之后逐一再在每个头上添上两条线段表示兔的腿数……直到腿共有250条为止。”  相似文献   

10.
证明线段相等是平面几何证题中最重要的一类题型,它是平面几何证题的基石.学完四边形一章后,证明线段相等的基本思路已经确定,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地掌握证明线段相等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在此我们作一小结,供参考.证明线段相等有如下基本思路:1.应用全等三角形,即证明两条线段是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中线、对应高或对应角平分钱.2.应用等医王角形,即证明两条线段是等腰三角形的两医或两腰上的高或两腰上的中线.3.应用平行四边形,即证明两条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是它的一条对角钱被另一条对角钱分成的两条线段…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线段比时,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正确理解线段比与成比例线段如果用同一个长度单位去量得两条线段a、b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a、b两条线段的比就是m:n或,写成式子就是或其中,a叫做比的前项,b叫做比的后项.这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l)两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断:一、引入线段。1.挑战:这块橡皮长5厘米,你能将5厘米画出来吗?2.学生作品展示:3.集体讨论,互相评价:生1:我不同意3号和4号,因为它们都是弯的。生2:1号完全是在画图画了。生3:我同意5号,我不同意2号。(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4.教师点拨:其实我们要感谢2号同学,他给我们发明了个点(端点),把2号同学的专利用在5号同学的作品上,就是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线段(板书)。5.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仔细观察,线段有什么特点?二、尝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三、汇报纠错(怎样检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下图:四、内化操作。1.渗透无穷思想:画比3厘…  相似文献   

13.
一次看书,我碰到这样一道题:画两条线段,使下面的图形有5个三角。开始,我是这样想的:用一条线段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就可以把两个三角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如下图)。可是,我一数,发现有7个三角形。我又想了想,看了看,画了画,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添一条线段只增加一  相似文献   

14.
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它具有如下重要的性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学背景在上“线段的初步认识”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学会找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段。  相似文献   

16.
低年级的加减法简单应用题,一般教法都是运用教具直观;用贴绒教具演示、让学生数小棒、观察图形。但这些教具,把数量的多和少放在主要地位,只能帮助学生理解数的计算,而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举一道例题的教学来说明: 学校农场有7只白兔,5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用教具演示。先出现7只白兔,再出现5只黑兔。如图: 当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只兔,学生又观察教具时,他们思维中已形成了“7+5=12”这个算式的表象。有的学生可以通过口算得到结果,一些差生也能用数数办法计算,然后模仿例题格式写出算式。  相似文献   

17.
逄路平 《中等数学》2012,(8):2-4,18
(本讲适合初中)形如a+b=c的线段关系可称为线段和或线段差问题.比较简单的证明线段和(或差)的问题,一般可以考虑使用截长法或补短法.所谓截长法,就是把"和线段""掐开"成两段,证明它们分别与两条"部分线段"相等;所谓补短法,就是把两条"部分线段"中的一条延长,证明加长线段等于和线段.两种方法都是把问题转化为线段相等.  相似文献   

18.
一、要准确分清三个概念的含义 1.直线. (1)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一条笔直的线,如代数中的数轴,就是一条直线(它只规定了原点、方向和长度单位). (2)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1中的直线可以记作l,如果点A、点B在直线l上,那么直线l也可以记作直线AB. (3)一个点P与一条直线l有两种位置关系,如图2,①中:P点在直线l外,②中:P′点在直线l上. (4)两条直线a和b,如果它们只有一个公共点O,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叫做相交,公共点O叫做交点.如图3. (5)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相似文献   

19.
途径一:以“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为思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线段)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1)提问:同学们,你能说一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吗? (2)全班交流:学生说把线拉直了就是线段. 这时如下进行教学: 师在展台上放一根线,师:这是一根线,是什么样子的?是线段吗?怎样就变成线段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