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捷 《收藏》2009,(7):122-124
博局纹俗称规矩纹,西方学者也称“T、L、V”纹。这种纹饰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六博戏。六博戏又简称为博、六簿、陆博,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具有完整规则和道具的棋类游戏。  相似文献   

2.
发展至汉代的六博,其普及程度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上至贵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乐于此道,成为宫廷、官家和民间喜闻乐见的博戏之一。史载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喜好博戏。《汉书·游侠传》记载说:陈遂“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奕,数负进。及宣帝即位,用遂,稍左至太原  相似文献   

3.
博塞是我国古老的一项棋艺活动,由于时代久远,资料严重缺少,遗存的也十分零乱。我们仅能根据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结合多种学科,对六博、塞戏、博局占、规矩纹等的记载进行深入探究,对彼此龃鼯,难以统一的论述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求得对古代的博戏文化有更清楚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博戏最兴盛的时代,上至贵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乐于此道。可以说是当时宫廷和民间喜闻乐见的棋戏之一。据近几年来的考古发现,有关博贝及对博的图象多出现在汉代的画象石、画象砖上;所发现的博贝实物,亦均出于秦汉墓中。随着这些图象及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除了有围棋、象棋、六博以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棋戏——双陆。双陆又名握槊、长行、波罗塞戏。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说:“今之博戏长行局子,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变于双陆。”又有宋人洪遵云:双陆,“以传记考之  相似文献   

6.
樗蒲考略     
樗蒲是我国古代棋戏之一。杜亚泉有《博史》,专谈叶子戏(据郑逸梅《艺林散叶》1694条);劳干有《六博及博局的演变》,只考六博(载《劳干学术论文集》甲编下册1119—1139页,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至于手谈、象棋之属,著述益豁。唯樗蒲未见表彰,今略据古籍,稍予钩稽。(一) 樗蒲,或作摴蒲、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体育博物馆研究员崔乐泉博士编撰的《图说中国古代游艺》与《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两部工具书近日与读者见面。 《图说中国古代游艺》是一部以图说形式多方位介绍中国古代游艺的图书。该书作者崔乐泉博士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游艺的研究,搜集了大量与古代游艺相关的文字及考古文物资料,该书即是他多年来研究的结晶。 该书共分八大门类,涉及的游艺形式包括技巧、谐戏、幻术、斗赛、马戏、投射、球戏、棋戏与博戏、酒令戏、童戏、节令戏及少数  相似文献   

8.
在两千年前曾风靡于战国和秦汉两代的六博,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鲜为人知了。但由于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致今天的许多风俗史、棋类史、游戏史、体育史,包括赌博史等仍将它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六博是一种掷骰行棋的博戏,出现的历史要比象棋古老得多,大约在商周时期就已存在了。到了战国时期已相当流行。及至秦汉,它已经成为宫廷和民间喜闻乐见的盘上游戏之一。汉代以后,六博仍然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随着其在不同时期的流行“演出”了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成为中国古代以“伏机运”为特点的重要博戏之一。近年来,不少涉及六博的文章和著作或详或略,但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也出现了许多错误分析。本文在参阅了大量文  相似文献   

9.
象棋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 象棋是中国四大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千变万化、引人入胜、老少咸宜。千百年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爱好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象棋起源于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近年来,有关象棋起源的争论在国外却骤然升温,其中“印度起源说”已对“中国起源说”构成极大威胁。实际上象棋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六博戏,即宋玉《楚辞·招魂》的“蔽象棋、有 六博些”。接下的演变顺序为塞 戏、北周象戏、唐代象戏、北宋象 棋,定型于北宋末年。这一过程 已由现…  相似文献   

10.
《体育文史》1992年第5期刊登了于学岭写的“先行者的足迹——杨荫深《中国游艺研究》介绍”一文。看了之后,深有感触,它提出了。游艺可分杂技、弈棋、博戏三  相似文献   

11.
淮北汉画像石与汉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北汉画像石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品位较高,其中许多内容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淮北两汉时期体育项目主要有射箭、武术、马戏、博戏、舞蹈、投壶等;体育文化特点是:娱乐体育发达、受楚文化影响深、体育文化形态多样等。  相似文献   

12.
《燕青博鱼》是元杂剧“水浒戏”中的著名作品,然而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该剧中对“博鱼”这一具体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宋元时期城市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关扑”这种赌博习俗。通过剧本,我们可以对极少关注的宋元这一习俗得到一些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六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博戏。六博,本作“六簙”,或作“陆博”。投六箸,行六棋,故称“六博”。嘉峪关魏晋基七号墓中室东壁彩绘砖画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六博场面。图中间绘一张褐色棋桌,桌上画一棋盘。棋盘纵12道,横4道,其交叉点明显。桌两端各跪坐一位成年男子,身穿红色长袍,头戴元宝帽。左边一人两手举起掷采,二琼已出手,悬在棋盘上方。右边一人惊恐万状,左手高举,右手伸向前方,五指平伸,目不转睛,急于看出结果来。或左边一人输一棋,扔出二筹。右边一入伸手去接状。六博的博戏法是二人对坐,面向棋  相似文献   

14.
“博”彩     
街头巷尾,休闲茶馆,午后或是黄昏,抑或是某个雨后的清晨,我们能经常年到棋人聚在一起.也经常能看到下棋博彩之人。博,很容易让人想到赌博,这是一个人对于生命如戏的态度,但是一个“博”字同时也可以理解成拼搏,一种对于生命的不妥协,不放弃。而“彩”自然“金”也。  相似文献   

15.
日本棋院四家的起始和没落王小平日本围棋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527年。《北史·倭传》记有:“(倭国)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戏”。但迄今的1600年间,只有近400年才是大发展的时期。这种发展,得力于始自1612年的棋院家元制度(一种父子或师弟相...  相似文献   

16.
最早的六博棋盘石博局崔乐泉1974年至1976年,河北平山县中山国陵园内三号陪葬墓中出土了一大一小两副战国晚期的石博局,这就是在我国古代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博戏——六博棋的棋盘。两具博局之局面大体相同,其中大博局是由十多片黄褐色石片拼连而成,长45...  相似文献   

17.
(一)脉博测定法。根据运动员的不同实际情况,测定运动后每分钟的脉博频率,一般认为每分钟心率在120次以下为小运动量,120—150次为中等,180次以上者为大运动量。 (二)脉博曲线描绘分析法。运动中按计划测定运动员若干个脉博指数,然后描记成曲线,根据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坡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拔河戏”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拔河戏”的起源、衍变,探讨它的祈禳功用所蕴涵的文化因素,认为中国古代“拔河戏”与祈祷农业丰收之间存在关联:荆楚地区民间游戏在借鉴军事战技的过程中,孱入了巫术文化成分,形成的在“拔河戏”中蕴藏祈祷丰稔的文化传统。对“拔河戏”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时保存和整理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民俗体育的内涵及民俗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发展民俗体育有利于极大丰富、完善和发展人类社会的体育文化宝库,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同时,发展民俗体育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丰富社会情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宋代象棋家喻户晓,盛极一时,不但茶楼酒肆,狭街僻巷,棋战随处可见,而且闺阁秀楼,也流行此戏。不少女性运智斗巧,头角峥嵘,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战绩。遗憾的是,笔者遍检旧籍,尚未发现北宋初、中期的有关史料,女子象棋只能从北宋末论起。第一要说的是绝世才女李清照(108—1151?),山东济南人,年十八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工诗,婉约词尤负盛名。性专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食事,因晓象戏、弈棋。自南渡来,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绍兴四年(1134)十月抵浙江金华,卜居陈氏第,又开始讲博弈之事,但嫌象棋需要二人对垒,弃而研究打马。所著《打马图经·序》有“大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