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发展"、"理性"、"自然主义"、"普遍性"等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传统童年研究,受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强烈批判。作为童年研究的新范式,新童年社会学提出重新看待童年:把童年看做社会建构;童年是社会结构形式;童年是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研究儿童;儿童是能动的创造性的社会行动者,以上构成新童年社会学的理论特征。作为一个理论综合体,新童年社会学呈现四种研究取向,即社会结构的儿童、少数群体的儿童、社会建构的儿童与部落儿童。其研究取向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的相似性要比其显而易见的差异要重要得多。作为尚在形成中的新童年社会学,具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仍然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面临挑战的同时显现出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童年研究历经传统研究范式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变迁。以心理学为主导的传统童年研究围绕生物属性的个体儿童,探究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出儿童参与童年研究的必然趋势,为童年社会建构论和童年权利话语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新童年社会学脱胎于传统童年研究,以建构论为立场,关注童年生活,对传统研究注重挖掘儿童潜力、由成人主导童年话语和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童年模式展开批判,积极呈现有主体能力的儿童和多元流变的童年,赋予童年无限可能性。新童年社会学虽未摆脱西方二元论与激进建构主义思想,但其以儿童为主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重识儿童-成人的边界,实现儿童、童年的再定义;伸张儿童社会政治主体地位促进了对儿童劳动权和教育权的反思,对当代童年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年来兴起的“童年研究”热进行梳理,对比两种“童年研究”范式,呈现了“童年研究”的视角转向。传统“童年研究”受到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的主控,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被遮蔽;而新“童年研究”以“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为代表,将童年视为社会结构的形式和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童年研究”视角转向的背后反映出研究者对儿童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对儿童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儿童研究伦理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新童年社会学是20世纪后期在欧美,特别是在英国、丹麦、挪威等国兴起的一场童年研究运动,其抛弃了那种植根于传统理论的、浪漫话语的、发展主义的"前社会的儿童"的研究模式,致力于改变社会科学对童年的忽视或仅限于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待童年,而认为童年问题应当是当代社会学的中心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宋家林 《江苏教育》2022,(95):37-41
传统的童年研究将儿童视为“未成熟”“发展中”的需要被社会化的个体,进而得到了天真的儿童、天然本性的儿童、自然生长的儿童以及无意识的儿童等诸多有关“儿童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人们的儿童观念及其教育实践无疑都受到传统童年研究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童年研究的不足和弊端逐渐显现。20世纪80年代,新童年社会学在批判和继承传统童年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在认识论和研究范式上的突破和创新,为儿童研究、儿童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作为欧美童年研究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国学者艾伦.普劳特,以其所倡导的新童年社会学研究而知名。普劳特的新童年社会思想主要是在批评传统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童年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其目的是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童年认识论。通过其分析,使我们看到了传统"主导框架"在某些方面的缺失,意识到一些可能的童年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和审视童年生活,近年来引起了学术领域的关注,尤以社会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为代表,形成了各自童年空间研究的分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儿童的空间生活日益趋向驯养化、制度化和孤岛化;同时,儿童作为一个能动体,又积极主动地阐释、利用和创造着自己的空间,建构着自身特有的空间经验。当下的儿童教育者可以从多学科研究中得到丰富的启示,关注儿童的空间经验研究,对空间与人际关系要有更敏锐的意识,并重建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从空间冲突走向空间协商。  相似文献   

8.
当下童年概念纷繁杂陈,童年概念与儿童概念、童年的概念与观念混淆不清.文章尝试厘清童年概念的多种视角,即作为一种生物现象的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童年、作为一种意义体系和过程的童年.提出童年概念的另一种理解:童年即一种由儿童与成人共同建构的结构性的社会现象.强调在处理有关童年的论述时,首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童年概念的多种视角,其所论述的童年究竟是在何种意涵与维度上.对于童年概念的有益辨析,不仅有助于推进对于童年的理解,也会有助于改善目前童年研究纷乱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童年研究将童年视为具有独特性的人生阶段,探究其发展规律与普遍性的特点。近50年来,西方童年研究以批判传统的童年研究为起点,形成了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研究的新范式,认为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童年,童年是历史的、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的本质是基于人类儿童生命而做出的理想设定,是儿童生活的价值规范形式,关于童年本质的认识可以为人类儿童养育实践提供价值指引,应当在多学科背景下建构童年的本质,其中童年哲学发挥着统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受20世纪哲学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自菲利普·阿利埃斯提出"童年是一种社会建构"之后,引发了西方50余年来从社会文化视角建构童年的热潮,并形成了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该范式认为不能将童年视为一种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固有特点,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童年,童年是历史的、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建构。中国的童年研究需要系统了解西方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的思想性质、话语立场、表达方式以及建构步骤,系统梳理50年来从社会文化视角先后出现的三种童年研究途径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方法,分析社会建构范式童年研究的贡献和局限,从而更好地推进童年研究以及童年社会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一般认为中国本土社会学之所以产生,西方社会学功不可没。本文指出西方社会学只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助推剂,建立中国研究模式才是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所在,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机制必须选择兼容并取的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12.

The article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my recent ethnography of the Welsh National Opera Company, and the forthcoming monograph Everyday Arias: making opera work. In the course of that work I revisited the theme of performance: the ethnography of performanc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thnography. I discuss briefly the everyday work of the opera producer and director in the rehearsal studio and in the theatre. I suggest that despite the pervasive nature of 'performance' i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we have remarkably few studies of performances themselves. Performances by directors and performers are complex interactions, in which cultural forms, vocabularies of motive,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frames of interpretation are explored by the participants. The director displays many parallels with the pedagogue. Both are preoccupied with eliciting and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s of others. More generally, we ought to expand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 take greater account of a wide range of cultural settings. Sociologists of education could learn much about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by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masterclasses in music and the visual arts, the work of cultural entrepreneurs such as impresarios, artistic education such as choir schools and conservatoires, and similar environments. Furthermore,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ould and should benefit from a more thorough engagement with contemporary sociologies of art and culture. While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has become central to many aspects of current 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orising,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seems oddly peripheral to mainstream cultural analysis. It is surely not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narrowly institutional terms and to restrict the research gaze primarily to institutions and settings that are narrowly and commonsensically 'educational' in nature.  相似文献   

13.
回顾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程,会发现社会学中国化出现过两次浪潮;而在世纪之交,又迎来第三次浪潮。社会学中国化的三次浪潮都有其发生的背景、目标、内涵和表述语言,在层次上是递进的。要真正完成社会学中国化的任务,还须加强理论研究的力量。推进“宏观理论”和“后设理论”的建设,才能推进社会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范式进行了梳理。纵观科学社会学发展的理论轨迹,虽然理论繁杂,但大都有实证主义范式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来加以证实,即实证主义范式下的知识社会学学派和默顿学派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自1839年产生以来,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交锋一直不断,可以说,社会学170余年的发展历史,就是实证与反实证一路争论的历史。中国社会学继承了西方社会学实证主义的本质特性,以定量的方法为主,专注于社会实证调查,实证主义是中国社会学的主流。但同时,同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一样,中国社会学内部也存在着实证与反实证、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的二元分歧,尤其西方社会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陷入"社会学危机"的争论以来,中国社会学实证与反实证、定量与定性方法的争论更加激烈,随之产生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主义道路能走多远的疑问。针对这一问题,应从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当前中国的转型实际予以正确分析和回答。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社会发展为视角,在具体分析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学的功能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从理论型教学、实践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方面论述了高等学校社会学教学服务、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同时,强调在其中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学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师资素质并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历史》以及《支配的类型》虽不是其经济社会学的经典论述,然而其中的诸多理论却与后来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从《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中审视经济社会学的诸多因子,并与《经济与社会》等经典经济社会学文献相对照。  相似文献   

18.
教育社会学在苏联之前的俄罗斯已经出现了萌芽,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苏联时期。教育社会学在当时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由于受到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会学被禁止研究,教育社会学也从此失去了十年发展机遇。苏联解体后,教育社会学在俄罗斯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俄罗斯正在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随着教育的大发展,教育社会学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9.
谈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透视,梳理了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基础,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社会学,用社会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路径。并对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现实条件、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等进行了分析。这不仅是对社会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创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研究的任务,首先是由现实社会的基本状况所规定的,现实社会的基本状况是确立社会学研究任务的基本依据。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基本状况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改革进程的关键阶段和多种社会问题的多发阶段。基于此,现阶段我国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开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学研究、重视社会改革推进过程的改革社会学研究、加强社会空前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