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就王蒙新时期中短篇小说比喻所具有的特色进行了论证,提出了王蒙用喻的三大特征:运用比喻着意刻画人物的心理及性格特征;善于标新立异,使旧格赋于新彩;将丰富的生活积累运用于文学比喻之中。  相似文献   

2.
王国辉 《高教论坛》2008,(1):107-109
经济学教学适当应用比喻,把一些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原理与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丰富有趣的联想,使经济学的原理和概念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在弹性的教学中巧用人物比喻,在讲授消费者均衡时巧用猪和狐狸的比喻,在讲授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中引入藤和猴子的比喻,在讲授利润最大化条件时引入猴子下山的比喻,讲授厂商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间时引入篮球队的比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刻画人物,可以使人物的外貌、性格、心理等形象鲜明地展示出来,给人以鲜活醇厚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欧.亨利的小说运用比喻非常广泛,形形色色的人物,多姿多彩的景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常常披着比喻的外衣方才走进小说世界。他的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特征关联多元化,内容丰富。意义多重,手法多样,为比喻修辞的运用拓展出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一种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从而引起丰富联想,激起热烈情感的表达方式。优秀的比喻往往教你置身于人物、行为之中,喜则同喜、悲则同悲,从而获得极深刻的艺术和美学享受。而那些深奥莫测的哲理、科学论点,也因为一个贴切精当的比喻,会立即令你折服。怪不得人们把比喻叫做语言艺术的艺术,比作“语言艺术之花”哩!  相似文献   

6.
所有语言中都有比喻。比喻在汉英语言中使用尤为广泛,它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法,使其更生动活泼。中西文化中比喻有其各自的类别和异同。知其同异,翻译时才能正确地诠释其原文的活泼幽默意义,使之更好地融入到本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7.
小学历史课采用直观教学效果好陈建方(浙江省余杭市实验小学)一、语言直观D小学历由教材员得生动.站一课一人物,或一课一担要,或一课一事件。因此,想就要求教师的语富国生动形象,在表应中要有丰富条彩的描绘,在分析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比喻。在教学中使历山人物“复...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的植物词汇种类繁多,植物词汇的意义反映丰富的文化.植物根据其外部特征、颜色、性能和用途,可喻指人物、事物、形状及其颜色等.结合范例对植物词汇的比喻意义进行分析,可以认识到英语植物词汇所负载的丰富文化.  相似文献   

9.
论鲁迅杂文中比喻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的比喻形象,具有典型性、哲理性和意境美。比喻形象的成功塑造,使鲁迅杂文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赏析] 在口语交际和文学创作中,比喻的作用不可小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言此及彼,很容易激发人们的联想,从而使语言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1.
从表现功能角度着眼,屈大均诗歌意象可分为三种类型:比喻型意象、象征型意象和描叙型意象。比喻型意象使用较广,分单喻意象、双喻意象、连喻意象、骈喻意象、较喻意象、否喻意象、博喻意象、共喻意象和典故意象等九类。象征型意象往往借助具象表现某种抽象的感情或思想概念,固定型、定向型与不确定型象征意象是其诗歌运用的三种主要方式。描叙型意象是指直接描写叙述人物、事件与环境等物象形态的意象类型。约分情隐式意象和情显式意象两种,其中又以情显式意象为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作为一种比兴用法出现频率很高,意象万千,内涵极为丰富:以“月”喻人品行高洁;用“月”寄寓人世变迁;靠“月”暗示思愁别绪等等。对历朝历代诗词中“月”的比兴用法的梳理和辨析,为我们正确读解古诗词中的“月”、以及在文学创作中准确把握“月”的比兴内涵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博尔赫斯的诗歌中,隐喻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意义,是构成博尔赫斯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的一部分。首先它常作为一种不动声色的技巧,赋抽象、模糊予具体可感,同时它具有质朴却迷人的语言之美;其次它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契合,是对不同事物之间神秘联系的发现或建立;最后,他诗中那些惯用的隐喻意象,指向它们背后诗人对世界、时间、存在、自我、艺术创造的追索、认识与领悟。  相似文献   

14.
以认知隐喻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解读诗歌张力的成因,即通过突显、忽略和遮蔽的方式达到目标域和源域间子集的映射。以狄金森的三首"死亡"诗歌为例,分析了她诗歌中无穷的隐喻张力。  相似文献   

15.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其23年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大多运用了比兴手法,但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前后期存在差异。贬谪前期的作品在整体上具有比兴意义,以朗州时期的政治讽刺诗为代表,怨刺意味较浓,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重在比;后期作品在整体上含有深沉的历史和人生感慨,以《竹枝词》为代表,用语含蓄,辞旨幽怨,大多没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重在兴。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存在着大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男女青年爱情和婚姻的方方面面。该研究从认知角度,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试探性分析,并阐释了《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表达生成的认知理据和文化因素,丰富了《诗经》中爱情诗的相关研究,为《诗经》中的爱情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许渊冲和汪榕培的两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各自的语言修辞特色,旨在探索语法隐喻理论对中诗英译的指导作用,希望能为英语翻译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9.
探究弗洛斯特的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之间的关系及其诗歌中的隐喻在读者解读过程中的认知功能,为弗洛斯特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诠释视角.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视觉意象的缤纷异呈,隐喻性话语的频繁应用。对李商隐诗歌的解读如果停留在传统的那种历史或传统式的考据的途径,往往不仅隔鞋瘙痒,而且诗韵尽失。而以其视觉意象为突破口,借鉴结构主义的形式分析方法,才是开掘李商隐诗歌艺术境界的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