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大批农村青年妇女走上了打工之路。他们从封闭的农村走向开放的都市,从而引发了一件件“休夫”案。   这些从山旮旯里走出去的打工妹,在外面精彩的世界里,不仅改善了家庭的经济条件,而且改变了夫妻的感情世界,使贫困之中构筑的婚姻在经济宽裕时却走上了“不归路”。   如有一对夫妻一年内起诉离婚两次,夫妻轮流当了一次被告。女方在外打工,夫妻长期分居,在一起就打架,已没有感情可言。男方以受伤失去劳动能力为由,拒绝抚养孩子。女方也以男方虽有病,但不影响生产劳动为由,不愿意要孩子。双方争执不休,谁…  相似文献   

2.
“我愿意。”这句话对美国人来说包含深远的意义。发出结婚誓言就如同签订契约一般。虽然今天美国人并不真正认为婚姻是一宗商业交易,但婚姻确实是件严肃的事。一切从订婚开始。在传统上,年轻男子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然后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男方时常尝试以罗曼蒂克的方式“蹦出这个问题”,想给女方一个惊喜。有时双方只是一起决定,该是结婚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3.
"入赘婚"是母系社会男方到女方家生活、从妇居婚姻形式的一种遗风.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之中,深受"夫权"思想影响的汉族文化中普遍存在"入赘婚"是难以理解的.文章基于对湖南省白鹤村的实地调研,展现一个汉族聚居地入赘婚姻的存在形式,寻求其存在的内在社会原因,透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探讨农村观念转变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中原地区农村婚姻与彩礼密不可分,农村民众基本认可女方收受男方适当数额的彩礼。目前,农村彩礼的数额越来越大,彩礼的支付形式主要有现金与实物两种形式,但开始多样化;彩礼影响婚姻的成败和婚后生活;彩礼纠纷主要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借婚骗彩现象严重。而彩礼作为一种婚姻文化,法律应正视并适当规制:完善现行婚姻法司法解释中有关"彩礼返还"的规定;对高额彩礼进行法律规制,同时加大对借婚骗彩行为的刑法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5.
农村青年农民工“远亲婚恋”现象是指农民工跨省、跨市两家相隔数千里的通婚方式。近年来这种婚姻模式越来越多,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婚姻的地域走向,有效地突破了农村传统婚姻模式,促进了农村地区思想文化的交流,但也对农村婚姻稳定性、家庭养老和子女教育等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嘉靖之后的晚明百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嬗变,女性在婚姻问题上萌动了自发的女性意识,民间婚姻缔结过程中悔婚现象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礼法思想的束缚,悔婚案件一旦经官,州县官还是会做出符合传统礼法的判决,女性在悔婚事件中常常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男权意识传统和顽固的制度性羁绊,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缺乏促进女性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晚明社会萌发的女性意识,只能极为艰难地在发展道路上步履蹒跚.  相似文献   

7.
扬花礼     
前些天,堂弟找了个对象,女方打了礼单过来,男方要回礼单。这个过程颇像合同前的承诺。婶婶叫我帮她抄写回礼单。抄着,抄着,见到一个新词:扬花礼。我问婶婶:“扬花礼是什么礼?”婶婶笑道:“傻瓜,扬花礼就是新娘的兄辈抱新娘上轿的那个礼。”我“噢”了一声,停住...  相似文献   

8.
1黄惠是我的妻子,确切地说是我的第2任妻子。我有过一次婚姻,女方叫李芬,我们从小认识,两家也算世交。结婚不到1年,李芬执意要离婚,理由一:我这人太  相似文献   

9.
彩礼是男方以结婚为目的而向女方赠送的钱物,而陪嫁物品俗称“嫁妆”是女方为结婚后与男方共同生活由女方亲属朋友赠与或个人购买随女方携带到男方的生活用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彩礼和陪嫁物品的形式也变化多样,其价值也不断增长.在离婚案件中,彩礼和陪嫁物品往往成为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婚姻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中,对此均没有明确规定,彩礼和陪嫁在现实生活中因彩礼和陪嫁物引起的争议,引发了很多问题.为此本文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同学少年》2013,(1):53
古代女子普遍缠足,并以脚小为美,男子娶妻时将此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媒人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男方一旦同意亲事,就留下鞋样儿,并按此样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花鞋,以证明自己的脚正如给男方所示的一样大。如果女方当初为了促成亲事,故意把鞋样做得很小,那么男方送来的绣鞋就会因为太小而令新娘穿着极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出丑。后来,人们便把(利用某种职权)暗中刁难别人,使人难堪或陷入困境的行为形象地称为"穿小鞋"。(利用某种职权)暗中刁难别人,使人难堪或陷入困境的行为形象地称为穿小鞋。  相似文献   

1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氓》的最后,女主人公一声长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她与氓的不幸婚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一个让女主人公为之私定终身的"蚩蚩"的氓最终选择了背叛,一场让女主人公寄以厚望的婚姻却以失败而告终,造成他们家庭不幸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一、结婚动机女子是为爱而嫁给了氓。这由第一节、第二节我们不难看出。当氓因女方没有给定婚期而生气时.女子马上就"秋以为期"来满足男方:当男方久不见来,女子就"泣涕涟  相似文献   

12.
金末文坛领袖元好问的诗词中,有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而殉情的同情和对封建家长横加阻拦导致婚姻悲剧的谴责;有对女子自主择婚而因男方爽约、家长催迫而死的怜惜.这些人文理念与《董西厢》对应,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藩篱,在反封建礼教方面达到前代未有的高度,展示出金末胡汉文化交流的时代风貌.在男女同处于悲惨境地时,元好问把同情的天秤向女方倾斜,这也与契丹、女真的民俗风尚有关.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离开农村,以农民工的身份走进城市.这批农民工的婚姻观念受到现代思潮的深刻影响,然而,中国农村青年的婚姻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力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临时夫妻挑战着农村青年稳固的婚姻形式.本文旨在通过中国农村青年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这一窗口,以“临时夫妻”为主要突破口,深入研究影响中国农村青年婚姻家庭稳定性的根源,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婚姻家庭变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我给刚满3岁的女儿讲有关大雁的常识:“冬天快要来到的时候,大雁会从北方飞往南方。”为了发展女儿的思维能力,我问她:“囡囡,暖和的春天来了,大雁会从南方飞往哪儿呢?”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从男方飞往女方。”从男方飞往女方$武警陕西省总队幼儿园@高小莉!老师  相似文献   

15.
不少中学生物学教师在讲授“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节时,认为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方,把人类性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等同或理解为生男生女的决定,并把这种错误的认识传播给学生。作者担任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授课对象为三年级的本科生、三年级的专科生和三年级的函授本科生(来自中学教师)。近几年在课堂上对“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方还是女方?”进行提问,每年每个班级的全班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相同的答案:“取决于男方”。由此可见,“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方”这种错误认识在中学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当作者继续提问:“如果男方有X和…  相似文献   

16.
手表好像一直与奢侈品相关。想当年男方要是能送女方一块上等的“海鸥”手表,那么这桩婚事的成功率就达到了30%以上,谁也不能小觑它的价值,按照那个特殊的年代来算,  相似文献   

17.
明代赘婚大致可以分为未婚女招婿和寡妇赘夫两类,而无论哪一种赘婚,都不被当时的社会伦理所承认,常被视作陋习。事实上,作为传统婚姻的一种补充形式,赘婚具有存在的现实基础。男方或因家贫,或为了攀附女方权势,选择入赘;女方或因无子,或为爱女等原因,选择招赘。赘婿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与妇家关系、亲生家庭关系都不同于传统的嫁娶婚,在财产继承方面,除了能够继承妇家的一部分财产,其在亲生家庭的财产权亦不因出赘而丧失。  相似文献   

18.
关系圈与婚姻圈:当代乡土中国的婚姻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皖北M村适龄男子婚姻形成过程的实地观察 ,可见“明媒正娶”仍然是乡土中国婚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绝大多数人依然要通过“中间关系人”来建立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 ,其父辈“关系圈”决定婚姻的选择范围即“婚姻圈”。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青年的婚姻圈 ,所变化的是婚姻形成“中间关系人”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了 ,主要成了他们父母的亲朋圈。  相似文献   

19.
分布在滇越边境线上的口岸和无数民间通道为跨境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相似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自古以来滇越边境哈尼族就有着跨国通婚的传统。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水平提高,打破了原先滇越边境跨国婚相互流动的格局,越来越多的越南女子通过"非法"方式嫁入中国,并呈"一边倒"趋势,出现女方入境通婚多,男方出境通婚少的局面。非法跨国婚姻给边境地区带来的诸多的社会问题,亟需从国家正式制度中寻求解决的路径,在分析非法婚姻存在现实及困境的基础上,从"树立法律意识、特聘当地人、降低婚姻成本"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家庭和婚姻一向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家庭与婚姻发生了诸多变化。通过关注和记录这些变化,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趋势,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回应和预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最近数年在全国二十余省农村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关注面从之前纯粹的村庄治理拓展到视野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其中对农村家庭和婚姻的涉入也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为此,本刊特邀该中心研究人员围绕"变迁中的农村家庭与婚姻"撰文讨论,并欢迎学界同仁热情赐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