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周文莉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3,(8):4-5
折叠问题在中考经常出现,学生往往由于对折叠的实质理解不够透彻,导致这类题失分.笔者从课本的一道折叠习题入手,回顾折叠的本质,再进一步对图形进行变式,达到对折叠有更深入的理解.一、典例回顾如图1,把一张矩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4.
5.
梁克强 《中学数学研究(江西师大)》2008,(3)
2007年初,某重点中学的期末考试中,有如下一道试题(记为例1):"是否存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双曲线,若存在,求其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渐近线方程为x 2y=0和x-2y=0;(2)点A(5,0)到双曲线上动点P的距离的最小值为√6".从这一道试题说明,近年来的数学考试中,有两个热点问题:一是利用共轭双曲线系求双曲线方程,二是探索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7.
8.
秦芳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Z2):85-86
【一题激起千层浪】2011年4月,笔者所在镇街举行了一次中考思想品德模拟考试,其中有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委员长吴邦国宣布:"我国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①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成熟的法治社会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 相似文献
9.
10.
何澄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2014,(2):50-50
<正>2012年高考全国卷理科数学第22题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题.用二次函数题做压轴题是历年来高考最后一题常用的范式.但是,今年的最后一题不仅将二次函数与数列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函数与数列的结合给出的这一道题本质上居然是牛顿割线法思想,即迭代的思想.因而,本题也可通过计算机编程解答,这也是该题的新颖之处.从常规解题方法上看,对该题的解答并不涉及一些较偏、较难的技巧.恰恰相反,解答该题的方法正是研究数学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下面的题目是1992年高考物理试卷中的第10题: 两电阻R_1、R_2的电流I和电压U的关系图线如图1所示,可知两电阻的大小之比R_1:R_2等于 (A)1:3. (B)3:1. C3:1. 有的考生是这样解的: 因为R=U/I=(ΔU)/(ΔI),所以,图线的斜率即为该电阻的倒数: 相似文献
16.
试题已知正数戈,y,z满足z+Y+:=1.求证:x^2/y+2x+y^2/z+2x+z^2/x+2y≥1/3.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09年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数学(理)的第21题如下: 设向量i,j为直角坐标平面内的x轴、y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若向量a=(x+1)i+yj,b=(x-1)i+yj,且|a+|+|b|=4.(1)求满足上述条件的点P(x,y)的轨迹C的方程;(2)过F(-1,0)任作一条与y轴不垂直的直线l交轨迹C于A、B两点,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MF平分∠AMB?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20.
李玉荣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2,(Z3)
众所周知,配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配方法涉及初中数学的多个领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的放矢地渗透配方法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