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经常听老师们说:"这个考题在试卷上都做了好几遍了,也讲了好几次了,考试时还是有这么多学生出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师反复讲,学生反复错的"现象呢?首先,我们要反思其过程本身:1.有些试卷讲评课,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一讲到底,从试卷的第一题到最后一题,想把自己想到的、知道的都告诉学生,最终成了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思考与参与的时间。这节课也只能说学生听过了而不能说学生学会了。2.讲评课变成了"批评课"。在课上常听到老师  相似文献   

2.
黄中南 《广西教育》2012,(48):42-42
一次参加某城区的教研活动,听两他老师上研究课,一位在多媒体教室上,一位在普通教室上。各乡镇学校来了不少教师代表。课后,按惯例是两位执教老师先进行教学反思,再与听课教师瓦动评课。热烈的评课氛围,凸显了教师们对改进课堂教学的真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听课、评课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技巧交流的有效方式,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学习的主要方面是对课堂的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听、评课。学校也往往引导教师向着这一方向走,每学期组织“汇报课”、“展示课”、“示范课”等各种名目的公开课,以便让教师们参与到听评课活动中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但很多时候课讲了,老师们也听了、评了,却总感到有某些不足。到底有哪些不足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的听评课方法存在某些不足。正确的听评课方法除了要“听”、要“评”以外,更要有“说”。  相似文献   

4.
目下,部分学校、教师的听评课很大程度上在做"虚功",不知道各位同仁有没有同感.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有没有形式主义的嫌疑? 听评课是教学活动的每周常规重点,如果没有特别情况与特殊要求,就由组内教师轮流执教,周前上报时间、课题与班级,如果课题不确定就先报时间,以利于大家调课参与.是不是这样呢?听课的过程,老师们基本就是瞎子赶集——光看不说,除非由于偶尔失误等原因出现了明显知识性错误,悄悄地提示、提醒一下.然后是评课.讲课老师说一下设想与感受,听课老师轮流评论,优点甲乙丙丁,不足ABC,建议第一第二,往往是第一个老师说了,其他老师很多时候就没有多少可说了,或者"其他都说了,我就说一点".最后,讲课老师谈评课体会与改进设想,表示对自己课堂的遗憾与对大家的感谢,听评课活动也就至此结束了.是不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5.
一、听评课的重要性 听评课是任何一个学校都要搞的常规性工作.听评课活动有提高教育教学功能和教研科研功能.听评课活动定位就是观摩一交流一切磋-提高.听评课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评课给老师们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实践更有针对性,不盲从,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6.
2005年3月,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成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这意味着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真正确立。我们在合作探讨“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听评课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它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听评课,却又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老师们缺少听评课的框架,即我“依据什么”听评课?二是听评课的活动很不规范,即“如何”听评课?于是,我们在崔允都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开始了听评课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线教师都知道试卷讲评课很难上,头痛于学生错题太多,太分散。我们教研员就利用每年必上的实践课向我们展示了一节试卷讲评课。教研员很大方,邀请老师们来听这节课。被她的躬亲示范感动之余,我们也学会了如何上好一节试卷讲评课。陈老师的试卷讲评课的课题是第八单元力学评价卷B卷试卷讲评。  相似文献   

8.
在听课与评课中积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通过听课与评课,才有可能不断调整,使得学习准备期的教学有准备的味道。我们先后听了近20节课,涉及了大多数学科,主要集中听了语文、数学和英语课。听课老师包括了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长、骨干老师和一年级相关学科的老师。听课与评课中同学科老师的相互学习特别有作用。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省级教学比赛、市级教学比赛、还是区级和校级教学比赛,评课专家和老师都是坐在学生后面听课,听老师怎样讲课,听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看老师怎样表演,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动作协调。我认为评课专家应该换个角度听评课,对参加比赛的老师更公平、更公正。大家知道,每一堂课都是老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听课的主要内容除了要听老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和循循善诱,以及与学生合作的默契等,还要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0.
八年级下学期,学区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校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满井游记》这篇课文.两堂课体现了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二位老师都选定了同一教学内容:“体会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值得深思的是,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没有完成这一内容.在课后的研讨会上,评课老师们针对“白描”教学环节,展开了激烈的评议,并对选择这一教学内容的合宜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1.
从教十几年,听过很多课,每次听课,一涉及到自主学习的环节,大多数教师都是先给学生一个或几个问题,给他们2、3分钟时间,自己勾勾画画,写写体会,然后小组讨论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讲解,课堂上一片死气沉沉。评课的时候.老师们也会说:“课上同学们都带问题自学了.也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一线英语教师都积极地进行着各种课型的学习和实践。但是,习题讲评课仍然是一片处女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习题讲评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过讲评习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状况、反思学习方式与策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然而,传统的习题讲评课大多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  相似文献   

13.
让教学高效,是一线教师的追求;让教学高效,是教育领导的期盼,让教学高效,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师们天天都在按教学常规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作业、检测,也常常去听别人的课,参与评课,然而教学效果往往不同。这个问题是值得每位老师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4.
薛志刚 《上海教育》2007,(11B):63-64
只有通过听课与评课,才有可能不断调整,使得学习准备期的教学有准备的味道。我们先后听了近20节课,涉及了大多数学科,主要集中听了语文、数学和英语课。听课老师包括了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长、骨干老师和一年级相关学科的老师。听课与评课中同学科老师的相互学习特别有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前,仍然有很多教师在听评课时都追求面面俱到,从导入到结束各个教学环节都认真听、认真记、认真评.这种听评课方式看似全面,但重点不突出,往往如蜻蜓点水,不管是对开课教师还是对听课教师都帮助不大.主题式观课议课一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做法,每次观课议课活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使研究更有深度.为了让一线教师了解观课议课的内涵,提高课堂研究能力,本文着重就观课议课的含义、操作程序以及相关要求等方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燃烧与灭火     
推荐理由:评课教师在观课评课的基础上,设计符合自己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新教案并付诸实施。评课目标丁飞老师执教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课,在初中化学观摩课的19个视频录像中截止到2006年12月点播次数是最高的,达三百多次。从网上评课的内容反馈来看,这节课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备课组决定通过学习这节课,对下周外校教师来校观摩准备一堂教学展示课。希望在学习丁老师这节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上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做教研员,听了不少课,也评了不少课,可评课的要么是专家教授,要么是教科研人员,最起码也是校长、主任或同事, 从没有见过在正规活动中,让学生来评说老师的课。去年底,笔者在无锡硕放实验学校参加凤凰语文网版主会课活动,主办者在组织评课时,请了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评课。这位女孩子的评课,在参加活动的数百名老师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相似文献   

18.
<正>新一轮的常规听课结束了,很多课是熟课,老师们也都是“熟人”,因为老师们精心准备和设计,熟课常听常新,熟人常见常“美”:在教育教学能力上较以前又有了新提高,又上了新台阶,尤其是新课标实施的第一学期,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处处可以体现。但是,静下心来,回顾不少老师的课堂,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缺少什么呢?对,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看见“您”——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老师!课后,大家例行围坐在一起进行教研评课。  相似文献   

19.
张玉香 《甘肃教育》2013,(24):96-96
那一年。我刚从黄山学习回来,就接到上课的通知,仓促准备之后,上了一节《美丽的集邮册》。这是一节研讨课,意在给在座的老师们提供探讨学习的机会。课毕,大家照例进行评课,肯定、表扬的话我已经记不得了,但一位老师对课的尖锐批评至今我记忆犹新:“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  相似文献   

20.
本刊每期都会发表一定量的课堂教学实录,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和风采。读者对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杂志实实在在地为老师们服务的特色之一。我们知道,一节好课往往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磨"出来的,课堂教学实录反映的也是几经反复研究之后的最终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最初是怎样设计的?试教之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对教学设计又做了怎样的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等等。这些问题相信也是老师们感兴趣的,而且,"磨课"的过程同样也能给人以启迪和借鉴。我们期待有更多全景式展现课堂教学研究过程的稿件。李伟臣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稿件。作为教研员,他感到"脱离教学一线,越来越觉得没有发言权了",于是决定"下水",选择《磁铁的性质》这样一个"老课"来研究,并且愿意把自己的课当作"靶子",让经常听他评课的老师也对自己的课"评头论足",这是需要勇气的。李老师上的课是否精彩,自由读者评说,但他对自己的课的分析几乎没有"好话",更多的是反思,是实实在在的探索,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老师们的评课也没有任何忌讳,实话实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教研氛围!因此,我们不惜篇幅,将《磁铁的性质》一课的研究全景式地呈现出来,请广大老师也来评说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