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飞 《现代语文》2006,(5):10-11
"打"指用手或其它物体撞击某物,在现代汉语中应用极为广泛.但"打"字的语源却很少有人涉及.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打字的语源进行探究,并对打字形体与声音的流变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2.
动词"打"的引申途径应是以"撞击"义为核心,程度减弱引申为"接触"义,程度加强引申为"挤占(时间或空间)"义,其它众多的"义项"都是以"接触"和"挤占"为基点在具体语境中的"变体".  相似文献   

3.
"打"字的语义分析再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是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词.本文在前哲时贤研究基础上就"打"的衍变递嬗从形、音、义、结构诸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考察,指出"撞触"义最初由"打"表示.同义的字尚有敞、敦、揨、枨,表"击"义的"打"至迟在汉代已在语言中使用.由于木与扌的笔误,"打"渐包容了"打"的"撞触"义.大约在唐代"打"已由笔误而成为"打"的俗字.最终取代了"打"."打"的阴声韵很可能受方言的影响由文白异读叠置演变而来."打"在"触事皆谓之打"的语言应用中由其动词义演变虚化而产生有介词、连词和助词义,其词义的演变与其形和音的演变亦有密切的关联.探明"打"这一类常用词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演变发展的轨迹,这在揭示总结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和为信息时代人机会话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科凤 《宜宾学院学报》2005,5(9):98-100,103
“打”在重庆方言中的意义和语法功能除了与普通话相似的地方,还有很多的地方特色,“打”的动作实义部分虚化。表示多种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本文就“打”的特殊用法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5.
动词“打”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动词“打”的义项繁多。它的主要义项有三:1.“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2.“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3.“殴打、攻打”。由于各个义项的论元结构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句法特征亦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打”的第二个义项出现了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交替的现象,而作格动词又与被动句中相应动词的句法特点有很大区别。了解这些复杂因素,有助于“词库”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西周金文动词中"啻",的词汇意义较为复杂."啻"有三个义项,同"嫡",义为嫡传;同"褅",义为祭名;通"敌",义为匹敌.  相似文献   

7.
运用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关养牲畜之所"义语义场中的上位词"牢"、"栏"、"圈"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格局,基本上是以长江为界,江北多用"圈",江南多用"栏","牢"则留存在闽方言中.共时分布基本反映了这三个词的历史层次,"牢"反映了上古的词汇现象,"栏"、"圈"反映了中古和近代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8.
动词“打“的词义引申途径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打"的引申途径应是以"撞击"义为核心,程度减弱引申为"接触"义,程度加强引申为"挤占(时间或空间)"义,其它众多的"义项"都是以"接触"和"挤占"为基点在具体语境中的"变体".  相似文献   

9.
"质量"是学生在中学科学课堂中第一个遇到的极其抽象的物理概念.教材是这样定义"质量"概念的:质量可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大概能够解释"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先来回顾物理学家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历程.  相似文献   

10.
"闻"字在古代兼表"听觉义"和"嗅觉义",而在古代"听"和"嗅"也分别具有"听觉义"和"嗅觉义",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表"听觉义"的"闻"是如何逐渐被"听"代替的以及表"嗅觉义"的"闻"是如何发展壮大并在现代汉语中代替"嗅"的.  相似文献   

11.
"义"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研究者一般把"义"作为"利"的对待来考察,试图解决"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产生的内在根据,而忽视了"义"的合理内核."义"不仅是人们行为所应该遵循的外在规范之所"宜",是一种外在道德规范,更是事物的理则之所"宜",其本质是对事、物之理的遵守."礼"是事、物之理(即是"宜")的节文.因此在理论上讲,个人、集体的行为都必须以行"义"为前提,当然,在取利方面也不应例外.  相似文献   

12.
"停腾"辨     
黄大祥 《家教指南》2004,(5):103-105
敦煌变文中的"停腾"一词,其义并非"停当、定当",将之释为"斟酌、调理"亦难与文中之义相符;而直接释为"舒缓、延迟"也不完全适当.其意义实则有二:其一,为"行止、停延、往复"义,是动词;其二,为"舒缓平和"义,是形容词.后一意义乃由前一意义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13.
湖南武冈方言保留了不少古语词,例如"屏"之"藏"义、"炙"之"烤"叉、"挦"之"拔(毛)"艾、"踞"之"蹲"义,在武冈话中不仅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别的语素构成复音词.使用频率都相当高.而在普通话中,"挦"之"拔(毛)"义已经废弃不用;"屏"之"藏"艾、"炙"之"烤"义只用作书面语;"屏"之"藏"义、"踞"之"蹲"义一般不能单用.仅作为语素义保留在少数复音词或成语中.  相似文献   

14.
"婵娟"探源     
"婵娟"具有"月光" "月亮"义,是经历了长期的历时演变过程才形成的.主要表现在,由"哗" "咺"合为同义复音词"啴咺",后固化为联绵词.又经过语音、字形的长期演变,形成了形、音与之稍有不同的"婵娟",其语义也有所分化.唐代频繁地以之绘月,最终"月光" "月亮"的借代义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15.
甘肃方言本字考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研究中本字考证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可以加深对该方言语音层次和音韵史的认识;加深对方言词汇史和语法史的认识.考本字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和常识.基本要求有:音韵论证;词义论证;书证;近亲方言的检验.本文考证的甘肃方言本字有:拿或搬动(东西)的"何",疑问代词"啥",形容人结实健壮的"大",量词"个",小睡义的"寐",眼睫毛的"睫",菢小鸡的"伏",表舒服、愉快,高兴等义的"饶",小孩儿换乳牙的"毁".  相似文献   

16.
"南岭方言群岛":方言学的新大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交界区域的方言,即"湘南土话"、"粤北土话"和"广西平话",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这种处在南岭山脉中的"土话"、"平话",尤如一座"南岭方言群岛",是方言学的新大陆.揭示这些方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8.
"有+VP"句式中的"有"能不能理解为"完成",至少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动词本身的语法语义性质,二是"有+VP"所处的语境."有"所表现出来的"完成"义只是上述两种因素相遇合时产生的言语意义,它本身固有的语义是肯定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存在,[+静态]是"有+VP"句式的语义特征.通过与普通话"了1"的比较可知,"了1"是一种过程性成分,而"有"则是一种非过程性成分."有+VP"句式的语用价值是强调、聚焦和完句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李桂花 《文教资料》2008,(33):48-49
对于<诗经·大雅·荡>"而秉义类,强御多怼"之"义类"二字,学界多以"善"、"美"、"好"相释.然而,若考之于诗旨、句意以及古籍中"义"、"类"的用法就会发现"义"还有"邪僻"之意,"类"有"戾,曲"之意.将"而秉义类"之"义类"解作"邪恶",方才文从字顺.  相似文献   

20.
张家界方言中万能及物动词"逮"能替代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动词."逮"的本义,引申义,虚化义同时存在,完整地体现了"逮"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