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是关乎思想的根本事情,它只关心生活的整体和意义,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哲学是关乎人之根本即“自然”的事情。依据于此,哲学必然不是观念,不是概念体系,不是逻辑或逻辑思维,不是语言本身,也不是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它既不是人类其他经验和“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不是世界观的归纳和类比。同样,哲学不是化。哲学只是哲学“本身”。现代哲学在观念哲学中“浸泡”得太久,离真正的哲学已经很远很远,可以说不成其为哲学了。要“恢复”真正的哲学,只有回到古希腊哲学家那里,从哲学的“自然”出发考察哲学是什么。此时必须避免用现代“观念论”套用古希腊哲学家。  相似文献   

2.
梁侠 《中国考试》2007,(1):29-31,45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启迪人的智慧的学问。它不象自然科学对事物的确定性认识那样强,不是在是与非的两极作非此即彼的判断.也不是镜面思维,以此及彼。哲学本质上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系统的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它不是记住自己“是什么”的知识.而是思考为什么不是“这样”和应该是“那样”的一种活动。因而,学习哲学的方式方法就不同于学习其他学科,要重视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然而,高考中又要求运用确定性比较强的观点、论据。得出确定性的结论,因此。学习中还要在不确定性中把握和认识确定性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在希腊哲学中,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而追求智慧恰恰又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因此,儿童天生是个哲学家。他们对周围世界和自我充满惊讶,常常因困惑不懂而提出各种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月亮为什么跟我走?”“如果地球是圆的,我们掉下去怎么办?”“怎样才知道我现在是醒着,不是在梦里?”……“这是什么”或“那是什么”这样的问句形式是哲学的,它首先是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发出这类疑问的儿童,俨然一个思考着的哲学家。事实上,哲学问题始终是与人类相伴随的。人带着问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年来,有些人把它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甚至作为一种生态哲学。实际上,从“天人合一”的本义看,“天人合一”探讨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不是一种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最初出自希腊文,原意是“爱智慧”。在汉语中,哲字也有“聪明”、“智慧”等意思。这就说明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但是这里所说的聪明智慧,不是指玩小聪明,耍小手腕,搞小动作那一套东西,而是指通晓世界的大道理。哲学一词的词源,  相似文献   

6.
一、智慧的内涵古人将智慧描述为高级、复杂、令人追求的特定知识类型,是人类对生命意义、现实本质及其现实相互关系的真正理解[1]。冯契先生认为:“智慧是对宇宙人生的某种洞见,它和人性自由发展有着内在联系。”1999年出版的《辞海》中,把智慧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牛津哲学指南》则解释为“智慧是把反思的态度与实践的关切统一起来的一种理智。”美国学者斯腾伯格和鲍威尔则认为它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量和适应环境的能量”。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认知的方向,从对象意识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维。中…  相似文献   

7.
谈及对哲学的印象,目前的青年学生主要有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哲学游离于现实生活,只传授“形而上”知识;另一种则相应地把哲学归结为“无用之学”,其产生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哲学“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事实上哲学不仅包括形而上的理论,而且,它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相应地在内容上,青年学生就不仅要学习理论,更要学习融会贯通“形上形下”的能力。哲学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学习哲学就是一个以各种环节为媒介,从“形下”到“形上”再到“形下”无穷反复的过程。懂得了哲学“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两种误区即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8.
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是理智德性之一种。它不同于技术,它的目的是善的实践自身,而不是制造什么东西;它不同于科学,它的对象是可变的具体的实践,而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实践智慧是伦理德性实现自身的根本,它意味着整体德性。与实践智慧的性质相应,培育实践智慧的公民教育离不开习惯性、整体性以及终生性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具体实践;同时,作为一种理智能力,实践智慧的形成也离不开公民对一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时空观在哲学、物理、数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上,不是什么新观念,而用这一观念来考察、研究教育,则是近几年的事,用它来考察语文教育,可说是一种新的多数人在思想上还不甚明朗的观念。一九八三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界在这一指示的启示之下,才出现了语文的“宏观研究”,“大语文教育”。什么是宏观研究?什么是大语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杜威实用主义生存哲学的内在逻辑着手,解析“从做中学”思想提出的生存论、经验方法及探求逻辑的理论根源,认为它不是一种教育理论,而是一种探求学习理论。正是基于实用主义生存论哲学和“从做中学”的学习观,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就是生长、就是生活、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是理智德性之一种。它不同于技术,它的目的是善的实践自身,而不是制造什么东西;它不同于科学,它的对象是可变的具体的实践,而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实践智慧是伦理德性实现自身的根本,它意味着整体德性。与实践智慧的性质相应,培育实践智慧的公民教育离不开习惯性、整体性以及终生性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具体实践;同时,作为一种理智能力,实践智慧的形成也离不开公民对一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从海德格尔开始。布满了“终结”的叹息之音,正如本世纪初物理学的“终结”一样,终结预示着新的生长点崛起。现在,物理学在非线性领域,在从“死体”的物理通向“活体”的物理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突破,混沌(Chaos)就是明证。那么,哲学的生长点是什么? 有一种见解是,还哲学的智慧面目。即哲学从现今的知识,回到哲学是一门智慧的起始点上,并且这种智慧还从高悬的灵空落入人间烟火,启迪人们认识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本文拟讨论教学的智慧,研究的思路是:从知识的社会需求演变,探讨教学论存在的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哲学具有独特的精神,哲学教学必须贯彻哲学精神,因为哲学教学过程在逻辑上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哲学教学的主要缺陷是按照教知识的方式教哲学,将智慧之学变成了知识之学,将哲学的动态发展过程变成了静态的科学结论,因而从根本上背离了哲学的本质特征。基于这一问题,哲学教学亟待改革,要树立“依据哲学的特点教哲学”的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一、“依据哲学的特点教哲学”的教学新理念1.哲学是智慧,不是知识,因此哲学教学是启发智慧,而不是灌输知识从词源学上考察,哲学是智慧。现代英语中“哲学(phi…  相似文献   

14.
佛家中观般若同儒家中庸之道相比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从其与佛性的联系上看,它是一种“佛性即智慧”,而儒家是“德性而智慧”;从其以“缘起论”为基础来看,它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法”,而儒家是“肯定性的辩证法”;从其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来看,其“世间法”仍为一种“出世的智慧”,而儒家是“入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哲学随想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爱智慧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爱智慧 ,是古希腊先贤的说法 ,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为什么把“Philosophy”译成哲学 ?原来 ,Philosophy是由古希腊文Philein(爱 )和Sophia(智慧 )两词衍化而来 ,意即“爱智慧” ,一直到现在 ,在西方国家的语言中 (英语、法语、德语等 )也都沿用了这个词。那么 ,什么又是智慧呢 ?赫拉克利特说 :“智慧在于说出真理 ,并且按照自然行事 ,听自然的话。”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什么是世界观 ?人类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并且联贯起…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中庸思想按照西方对哲学一词的理解可视为“道德的哲学”,它是由“道德的进路”化升出的智慧。从这一特征来看,它又可称之为“流动哲学”。本文从“义中”、“时中”、“次中”三个层面具体阐述了构成这一“流动哲学”的智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什么》从哲学的高度对大学做了系统而精辟的阐释。“大学是什么”并非一种简单的事实判断,而是价值认知,但又不是某一种价值认知,它是基于某种价值共识的多元统一。从大学的视域看大学,高深学问是大学存在的依据;从教育的视域看大学,大学为学术而学术;从“人”的视域看大学:大学让人获得更大自由。大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大学就是大学”。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智慧之学。教学是传承智慧的实践活动。哲学与教学之间有何联系?哲学对教学意味着什么?哲学体现的是深邃的思考,它是人类创造的精神宝剑,同时它又为人的利益服务。本文从辩证法的角度思考哲学和教学的关系,并认为,哲学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些具体答案,而在于奉献一种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为养成反思的习惯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19.
尹平  何啸凯 《教师》2010,(23):121-121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因为智慧不是哲学的手段而是作为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而被哲学追求的对象。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类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永远面临的难题,但这些哲学难题是没有终极答案的,况且哲学所追求的也并非终极结果,而在于思考,“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教育哲学是热爱教育智慧之学教育哲学作为应用哲学或实践哲学,具有追随哲学、继承并弘扬哲学本身的责任和义务。此为教育哲学之根本,亦是教育哲学演绎之根本前提。故曰,教育哲学是热爱智慧之学。何为教育智慧?难以用知性定义确切表达,因“智慧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神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动、幽默的语言……”而哲学智慧非一般智慧,非“龙鳞凤尾”的组合物,而是把人生作为宇宙运动的一个质点的某种赋形思维,而是在如此无垠而又辉煌的大背景下寻觅自身理想的运动轨迹的总体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