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14年在河南省农村社区搜集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土地意识(土地价值意识、土地产权意识、土地依赖意识)和其市民化意愿进行分析,并考察农民土地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土地意识主要呈动态多元的特点,且农民市民化意愿并不强烈。农民土地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力量主要在其土地价值意识和依赖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负向影响上。而土地产权意识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在土地价值意识依然强烈的今天,应从补偿土地价值和降低土地依赖意识角度提升农民市民化意愿,使其更好地融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  相似文献   

2.
陈旭峰 《职教论坛》2012,(24):40-43
农民文化资本的极度匮乏是农民市民化的最大障碍,而农民文化资本的匮乏往往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欠缺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分析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观念、意愿、参与和满意度等方面情况,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从整体上来说,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态度与行动并不乐观.比较而言,“上楼农民”在对教育培训的态度与行动上要明显高好于“居村农民”.因此,在加大对整个农民群体教育培训力度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对“居村农民”的教育培训,防止农民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市民化有效需求由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共同创造,市民化供给包括基础设施和制度的供给。农民工市民化比例(市民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它取决于市民化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受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影响。做新市民还是做新型农民取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私人成本-收益分析。城市政府、市民、企业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上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它们共同决定市民化的政策取向。通过市民化供求分析,发现市民化的均衡点是存在的,而且,中央政府的政策偏向会使该均衡点移动。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困难重重,迫切需要政府政策支持。我们应以社会公正为理念支撑,以消除农民工遭受的社会歧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能力为重点,完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土地、教育培训、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全面构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时的客观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市民化,而农民市民化的关键则是其人文城镇化,即进入城镇的农民文化相融于城镇文化。农民市民化的文化要件有着生产、生活两方面的含义。进城农民市民化文化要件的生成,需要国家制度与政策体系的保障,农民自身对于城镇文化的实践习得,社会各方面的持续帮助,以及以高等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文化教育培训资源的对接管理。  相似文献   

6.
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然而,进城农民市民化在中国却仍是一个障碍重重的缓慢进程。本文从流动与市民化、社会保障权与内在市民化、政府责任与社会保障权利获得三个逻辑点出发,分析了农民市民化的路径,并提出,以社会保障权利为核心的社会权利的公平获得是内在市民化的本质和关键,也是市民化最核心的命题。基于对武汉市进城农民的典型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和交互分析,本文对影响社会保障权利诉求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责任与制度变革的视角,提出了改进进城农民社会保障权利获得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既是农民工身份再社会化过程,也是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的过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在人力资本方面还存在存量低、结构失衡以及积累进度慢等障碍,严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能力、进度以及意愿。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困境,需要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的体系、机制、内容及配套制度,进而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解决人力资本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再社会化的主要表现,转移农民在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下易于产生"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角色冲突。接受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民实现再社会化的关键,可从改变转移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转移农民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素质教育理论的要素、结构、感性基础和理论水平 ,以及素质教育实践主体的实践意愿、能力和实践成效的分析表明 :素质教育总体上具备了较强的理论性和一定的实践性 ,但在理论的理性水平和实践主体的实践能力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缺陷 ,在提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过程中 ,要立足于现实、立足于稳健行动、立足于有效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农村现代化呼吁农民现代化.农民知识化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必然渠道。在推进农民知识化的进程中,平衡的农民价值观系统结构和牢固的农民主体地位是两个关键的要素。但是,在现阶段存在农民价值观系统结构失衡和主体地位丧失的难题,使农民知识化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为进一步推进农民知识化,须以调整农民价值观结构、完善农民主体回归机制为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是市民化意愿最强且距离市民化最近的群体.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西方理论的应用综述提炼出积极的市民化政策的基本视角与思路,从增强城市接纳能力、协调市民转化与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向上职业流动三个方面针对市民化相关现实问题进行相应的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市民化视角下的城乡二元就业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问题。但是城乡二元就业制度使农民工与城镇市民在就业准入、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待遇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不平等,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降低了市民化能力,抑制了市民化进程,因此必须对城乡二元就业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的城市化特征非常明显,针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的城市化特征也非常明显。农民所接受的教育培训无论从培训内容还是从培训形式来说都是按照城市化模式设置的,其目标导向也是为城市服务的,但是他们自身并没有实现市民化,这就使得农民与教育培训之间的不相适应性问题非常突出。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市民化水平对农民教育培训意愿的影响,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最能解释农民教育培训意愿差异的是社会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水平变量,其次是文化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水平变量,解释能力最弱的是经济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水平变量。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的进展状况,继续推进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中,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关键.在保证不改变农用土地产权和用途的前提下,搞活农村农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农民的土地收益货币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更对释放农村劳动力,更推动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使得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市民化是目前农村发展的趋势,农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农民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彭荣胜教授在2016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农民意愿测度、制度供给创新与政策引导研究"(批准一号:16BRK008)。本课题针对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民意愿"关注不够,以及对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就地就近城镇化模式探索不足等突出问题,在界定我国就地就近城镇化主体区域的基础上,测度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的意愿,剖析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微观动力机制,探寻小城镇(市)就业空间不足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农民转移和农民市民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转非农民的现实状况又直接影响农民转移和市民化进程。本文就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丰都县三个转非农民家庭进行了专题调查,从六个方面对其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民市民化的四条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整体进程中最为深刻的层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快,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景观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相脱节的现象,使农民市民化问题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实际上,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转变与农民市民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地促进社会空间格局从分散布局到空间体系的构筑、社会空间流动从地域凝固到空间开放的催化、社会空间治理从政区分割到区域联动的形成;而这一系列重大变化正深刻地表明,农民市民化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进程,同时也是城市形态变迁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19.
伴随城市化进程,世纪之交的文学积极关注"农民进城"这一命题,特别是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困境进行了多重演绎。审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多重构建,可以看出创作主体的审美取向和话语局限。  相似文献   

20.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要对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出重大调整,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与机制。无论是建立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机制,还是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核心是要实现要素主体的权利平等。而要实现要素主体的权利平等,就必须深化资源与要素的产权制度改革,改进赋权与治权。既要赋予农民完整的权利,尤其是他们的公共权利,又要建立完善的治权结构和民众权益保障体系,以期促使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